沉迷網咖 小心腕隧道症候群
沉迷網咖者須注意!有半數的人會羅患腕隧道症候群,醫師呼籲,時下年輕人上網時間須適度,才能避免身體傷害,此外,女性發生率也較男性高。
成大醫學中心復健部醫師顏威彰表示,最近常有年輕患者,因手指麻痛求診,擔心是否中風或頸椎骨刺壓迫神經,經詳細檢查,大多是腕隧道症候群,且很多是迷戀網咖的青少年。
復健部因此委託成大醫學院學生,進行網咖青少年的手部動作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經常上網青少年,竟有高達百分之四十九表示手腕曾出現或重或輕的麻痛感,此即為醫學上所稱的腕隧道症候群症狀。
顏威彰說,出現症狀者可利用重覆抓握動作得到暫時緩解,嚴重者則須施以類固醇注射與服用抗發炎藥物,或利用超音波熱療、手腕支架、護木或開刀治療。
他說,電腦打字,玩線上遊戲或不當使用手機,就易造成腕部正中神經受壓迫,進而產生手指麻痛或大拇指無力症狀。
其他如機械技工、木匠、打字員、家庭主婦,及懷孕、月經來潮或洗腎病患,也因體液堆積於腕隧道,而易造成局部腫脹。
顏威彰呼籲,年輕族群與習慣彎曲做動作者,應控覺上網時間與工作時數,才不易導致腕隧道症候群。
骨折 靜態活動也會出現!
骨折並非發生於動態活動中,從事靜態活動也可能出現。一名中年婦女打麻將四小時後,突然腰疼不已,就醫發現,竟發生壓迫性骨折。醫師提醒,類似壓迫性骨折,在骨質疏鬆症病患身上並不少見,尤其又以每天盯著電腦的中高年齡退休者最多。
台北市立忠孝醫院骨科主任醫師蕭國川表示,過去老人家退休在家,多因搬花盆、擦油漆等重力工作引發骨折,最近臨床上卻發現,愈來愈多靜態骨折病患。
尤其現代人生活偏向靜態生活,運動量不足,骨頭受力不夠,身體便認為不需要吸收鈣質,導致骨頭強度變差。
這名五十五歲中年婦女,原就罹患骨質疏鬆病,但自己不知情。某天打麻將,一打就是四個小時,期間無起身走動,突然感到腰部一疼痛,後來實在疼痛難耐,就醫照X光後才發現,脊椎已發生嚴重骨折。
他指出,很多人都以為提重物,大動作才會引發骨折,其實,骨頭密度不足,又加上長時間維持坐姿,將導致骨骼局部壓力太大,引起壓迫性骨折。
骨折三大好發部位為大腿骨、脊椎、手脆部位。老年人發生骨折不僅會疼痛,也可能造成相當嚴重變形,包括駝背、脊柱側彎、身高變矮與行動不便,甚至因此喪失獨立自主能力。
蕭國川表示,除了運動,遺傳與飲食也與骨質疏鬆體質相關。蕭國川建議,三十五歲以上婦女,最好定期做骨質密度檢測,同時應做適當慢跑、單車或步行等負重運動,增加骨質,並多曬太陽、多吃深綠色蔬菜,才能促進維生素D吸收,調節鈣磷平衡。
此外,男性也須小心骨鬆,在衛生署核可的多項藥物中,alen-dronate是目前唯一核准,可同時治療男性與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口服藥物。
攝取全穀類 糖尿病患降低血糖
為了印證國外食用全穀類食物的研究,成大醫學中心與新竹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合作,進行多穀米混合白米餐臨床試驗,證實多穀類纖維有益糖尿病患,可降低人體血糖與三酸甘油脂。
此研究源於美國哈佛團隊研究,發表於著名「糖尿病照護」刊物,並由美國糖尿病學會在二○○二年公開向糖尿病建議,糖尿病患每日應攝取二十至三十五公克膳食纖維,亦即增加穀麥類攝取量。
哈佛團隊報告只是關聯性研究,無法證實纖維攝取與發炎指標改善的因果關係,因此成醫內分新陳代謝科去年與新竹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合作,以其研發以糙米為基礎,添加多種穀物與纖維,重新塑製成「重組多穀米」,並於去年進行為期三個月人體試驗。
試驗數據調查負責人新陳代謝科醫師歐弘表示,研究對象為九百零二位糖尿病患,分別收集其飲食記錄,並計算全穀類、纖維、糠皮攝食量,同時測定血中與心血管疾患有關的發炎指標。
結果發現,血中發炎指標CRP與TNFR2,在日常生活中食用全穀類、纖維、糠皮或穀片量較多病患,相較食用量少者,明顯趨低,且穀麥類中所含纖維,遠較水果或蔬菜佳,對發炎指標與糠類代謝助益更大。
去年「多穀米混合白米」餐試驗,讓病患取代純白米餐做為主食三個月後,今年進行數據分析初步發現,糖尿病患者糠化血色素平均值減少零點七,胰島素阻抗性平均減少百分之十八,而血糖與血中三酸甘油脂濃度等測量值,受試者皆有顯著改善。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關懷
台灣社會近年來不斷發生「擄人勒索」的事件,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名詞不斷在媒體報導中被提及,究竟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一九七三年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發生了三名女性和一名男性人質被銀行搶匪挾持長達六天。這段期間被害者和加害者開始交談並認識彼此,雙方產生心理認知上雙向連結。
在事件結束之後,這些被害者去探視加害者,其中有二名被害者甚至在訊問時幫加害者辯護,一名被害者還在加害者出獄後嫁給他。因此,這些受害者的心理現象就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簡單的說,「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就是被害的弱勢者,在長期受到侵害他們的強勢者支配之下,最後終於放棄了反抗,轉而認同強勢者以期獲得安全感的一種心理轉變。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個人對生存的認知,也是受虐者對生存的掙扎,並非荒謬和異常的表徵。他們是為保住生命而戰,這種症候群代表著受俘者藉由討好綁匪,以確保自己的一種策略。當「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機會逃離卻不離開,甚至抗拒,社會常理會誤解其為共犯,或者誤認為「離開控制者就沒事了!」事實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存在著複雜的心理因素。
台灣社會犯罪案例激增,家庭施暴案例也不斷發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否也跟著遽增,這些現象,值得社會的關切與關懷。
色彩有保健效果
色彩也是「藥」,有保健和治療作用。映入人體眼簾的各種顏色,必然激起相互效應。不同的顏色進行搭配,使之和諧、優美,能消除煩惱,振奮精神,調節心態,有益於身心健康,這叫做「色療」。難怪有人說,顏色對於腦,是一種特殊的營養劑。
○1白色:純淨、素雅,使人有安全感、舒適感,給心臟病患者以慰藉。對情緒波動、心煩懊惱者,有鎮靜作用。
○2黃色:使人感到溫暖、安定、輕快,能集中注意力,增加食欲,治療失眠、健忘、精神錯亂。
○3紅色:使人意氣風發,天真活潑,充滿生機。有提高食欲、升高血壓的作用。但易引起急躁、發怒、肝火動、血氣剛。在紅色的房間裡,心跳加快,每分鐘可增加心跳二十次左右,不利於心臟病人。
○4粉紅色:象徵安靜、優雅,能抑制憤怒,減慢心跳,降低心允收縮力。
○5黑色:易誘發事故,使人疲倦、煩躁,還會減少紅血球。
○6紫色:能消除緊張情緒,對孕婦有一定的鎮靜作用。
懷孕早期出血 不一定會流產
其實,早期懷孕合併陰道出血是常見問題,它與性行為並無關係。根據統計,大約有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的孕婦,在早期懷孕皆有出血經驗,這種情形稱為先兆性流產;但並非所有陰道出血都會造成流產;超過半數病患可成功繼續懷孕至足月,並生下健康的孩子。
而某些陰道出血與流產,其實並無任何關係,例如子宮頸糜爛、子宮頸長瘜容等,在輕微碰觸或磨擦下都有可能出血,這些情況與子宮內的胚胎並無直接關係,因此不會造成流產。
唯有子宮內的出血才可能造成流產,所以當碰到出血狀況時,務必找醫師檢查,以確認是子宮內出血或子宮頸問題。
為何會造成流產?最常見的原因是,由受精卵基因或染色體異常所造成。成功的受孕現象,是由一個卵子與一個精子結合而開始,經過無數次精密的步驟,最後才著床發育成一個完美的小孩。這期間,只要任何一個步驟出問題,都有可能流產。
大約有百分之七十的流產,是因染色體或基因異常所致;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於流產,不需有太多自責或感傷,因這是人體自然篩選的過程淘汰不健康的胚胎,留下健康的下一代。
其他造成流產的原因包括,子宮異常(例如長子宮允瘤、腺瘤、先天子宮畸形)、黃體不足、孕婦罹患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紅斑性狼瘡等,還包括接觸到有毒物質、過量放射線暴露、高齡產婦等因素。但在臨床上,大部分出血原因皆不易確定診斷,雖然如此,處理方法其實都差不多,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一、 多休息,避免提重物、長時間久站或久坐。
二、 避免性生活,最好待情況穩定,例如超音波看到胎兒心跳、無出血情況。
三、 適量補充黃體素八至十周。
四、 保持會部清潔。
五、 預防便秘,禁止灌腸、服用瀉藥。
六、 每二周至醫院產檢一次。
七、 保持平靜心情、穩定情緒。
若有較大量出血或下腹部異常疼痛情形,應及早到醫院檢臺,以確保胎兒安全。
微波爆米花 現致癌危機
爆米花包裝袋上的防油塗料,被美國當局檢測出,含可能致癌的氟化合物,經微波高溫處理後,食物恐被污染。專家建議,民眾利用微波爐處理食物時,應拆冷包裝再加熱,降低有毒物質釋出的機率。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最近發現,爆米花包裝袋上的防油塗料,含有可能致癌的碳氟化合物,雖然被測出的含量在安全範圍內,但這種物質,經由微波滲入爆米花的比率的確高於其他方式。美方已向爆米花包裝袋塗料大廠社邦公司進行了解。
對於美方這項訊息,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碳氟化合物類以鐵氟龍,主要用在隔絕油污,用來裝炸雞、薯條的紙盒內層都有這類成分,FDA曾下令要求速食店業者不得使用塗有碳氟合物的紙盒。
林杰樑指出,動物實驗證實,長期食用被碳氟化合物污染的食物可能致癌,並產生畸胎及引發流產。一旦碳氟化合物進入血液中,就很難代謝,對於人體傷害很大,衛生單位應該著手清查速食包裝成分。
運動後喝冰水 肺功能減弱
在夏天吃冰、喝冰水是相當過癮的,可是台大醫院研究發現,吃冰會使肺功能下降,尤其是在運動過後喝冰水或吃冰,最為嚴重,對於氣喘患者可能引起氣喘大發作,醫師建議,如果拗不過小朋友的要求,吃冰淇淋比吃冰好一點。
台大醫院昨天舉行過敏免疫中心成立記者會,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濕醫師王麗潔指出,他們以三十七位氣喘兒和三十位健康小學生分成三組進行實驗;一組在一分鐘喝下二百西西的冰水,一組在跑四百米後,一分鐘喝下二百西西冰水;另一組吃二百克的冰淇淋,十五分鐘後測試肺功能。
結果發現,不管是氣喘兒或是健康兒童,三組的實驗結果皆顯示,這些小朋友的肺功能都下降了,其中運動過後喝下二百西西冰水的小朋友,肺功能下降得最嚴重。
也就是說,氣喘兒吃冰涼的東西,會造成肺功能下降,及氣喘症狀惡化,其中以運動後喝冰水最嚴重,平時喝冰水次之,平時吃冰淇淋最輕微;醫師建議,氣喘兒在夏日最好不要吃冰涼的東西,尤其是不要在運動後以冰水消暑解渴,若是不得已可考慮以冰淇淋取代。
王麗潔指出,由於冰冷的食物會導致收縮作用,使氣喘狀況惡化,最近就有一名八歲女童因為吃冰,造成氣喘病大發作住進醫院,出院一個月後,再度大發作住進醫院,醫師詢問之後,才知道女童發作前在夜市吃了一碗刨冰。
醫師指出,一般看來,多數氣喘患者吃冰過後,會先出現咳嗽、喘鳴,大發作通常發生在一、二天之後。
台大小兒部並研發出塵蜹番茄、腸病毒番茄,只要吃半個月,病童就能改善氣喘症狀,預防腸病毒,不過限於國內基因作物的規定,目前無法公開販售。
除了減敏番茄,台大小兒部正進行舌下減敏治療的臨床研究,收案對象為五至十五歲的過敏氣喘兒,治療時間為一年,每天早上在舌下滴一次藥劑,副作用比打針還少。一旦上市,必須自費,一年費用約四萬元。
飛蚊症 恐為糖尿病徵兆
患有飛蚊症,千萬別輕忽。醫師表示,若排除近視與老化因素,有約三成左右可能是嚴重糖尿病引起,民眾若發現不明原因視力變模糊,應盡速就醫。
成大醫學中心眼科部醫師王劭逸表示,出現飛蚊症,可能是身體警訊,臨床上包括人體功能自老化、近視、眼球玻璃體退化、中風或糖尿病所引起。
飛蚊症主要是眼球出現各種不同形狀大小的黑點,可能像蜘蛛網狀、泡狀或塊狀飄浮物,且會隨眼球轉動而飄浮,有時則像蚊子在眼前飛。
若檢查後確定非高度近視與老化病因,就有可能是身體病變警訊。王劭逸表示,就曾有位四十七歲病患有飛蚊症狀,才知自己已罹患糖尿病。
他說,起初懷疑視網膜血管阻塞,但詳細檢查視網膜,發現有嚴重視網膜滲出物、黃斑部水腫、視網膜出血與視網膜新生血管。進一步驗血糖值,空腹血糖值高達一百五十,確診為糖尿病。
王劭逸表示,這類病患除了給予口服止血藥,再拖予視網膜雷射,穩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外,也須控制血糖;若因嚴重玻璃體出血,而無法施予視網膜雷射,則須手術治療,並輔以眼內雷射,才能保住視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