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光資產,不外創造與保存。
創造新穎的更能吸引人的建設與場景,使人們得以看到新事物的光明面與美好,欣然悅納之,並對未來油然產生希望。
或者我們必須能完美保存舊有的歷史事物,得以引起人們探尋的興致,並渴望眼見為憑,除了能從中驗證過往,也為先人的智慧與遠見驚嘆不已。
而捷克這個面積只是相當於兩個台灣大的國家,無疑是屬於後者,它有十二個地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行經之處,飽覽各種時代的建築元素,細膩迴異的風格情調,是宗教也是藝術!
仿羅馬式(約11-13世紀)「肋形穹窿」的結構可以將屋頂重量分散經由牆壁傳到地上,不需佔空間的廊柱。

聖喬治教堂位於布拉格城堡聖維塔大教堂後方,是一座擁有雙塔的紅色教堂。是捷克保存最好的仿羅馬式建築,同時也是布拉格建築中年齡排名第二老的教堂。西元920年依照古羅馬會堂的形式完成中央的主要結構,之後又重新整修了許多次。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期間,聖喬治教堂也是表演場地之一,它的音響效果據說是城中教堂之冠呢!
哥德式(約13-14世紀)強調垂直的地景,利用無數的尖塔、尖拱型的窗戶,拱門、拱廊形成垂直的、輕巧的、向上飛昇的效果。所以建築外觀會出現大量銳角組合,展現輕快靈巧的力道,創造其特有的動感與旋律,顯得異常華麗優美。

聖維塔教堂-這座具有地標性的教堂,蓋了將近700年,整座教堂基本上是歷代建築特色的展示廳。裡面除了存放「捷克珍寶」之外也有許多王公貴族的棺槨,以及各時期的壁畫、雕刻與彩繪玻璃等藝術精品。對於當初決定興建聖維塔大教堂的查理四世而言,這座布拉格最大的教堂確實讓他名留青史了。
歌德式的肋形穹窿交錯地盤旋在天花板上,與兩側的玻璃花窗相互輝映,展現歌德式教堂富麗堂皇、莊嚴偉大的特色。教堂內的玻璃花窗都是20世紀最新作品。自從1290年威尼斯的玻璃工人發明玻璃之後,這項新產品馬上被使用在當時最流行的建築形式-歌德式建築上,甚至成為特色之一。

捷克著名的藝術家慕夏接受保險公司的委託,在教堂內創作了一面彩繪玻璃窗,乃聖維塔教堂內有名的「慕夏之窗」。描繪將基督信仰傳入斯拉夫民族的兩兄弟聖西里與聖梅多迭,還將聖魯蜜拉(與其夫是波西米亞第一對接受基督信仰的公爵夫婦)和其孫子聖瓦茨拉夫佈置在畫面的正中央最顯眼之處。
文藝復興式(約15-16世紀)其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中世紀的歌德式風格,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典形式。古典柱式構圖體現了和諧與理性,並與人體美有相通之處,在在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建材上已不再以石材一支獨秀,而是大量使用木材、泥瓦、石膏,外型簡單、寬敞,內部明亮。相較於歌德式,視覺上是靜態的、水平的。

為了紀念魯道夫二世而於十九世紀建造的新文藝復興式建築-魯道夫音樂廳,是布拉格最著名的音樂廳之一,也是「布拉格之春」音樂會的主要場地,內部最有名的是豪華的德佛札克演奏廳。現在則是捷克愛樂管弦樂團之所在-1946年起團址便設於此。

音樂廳外的布告欄貼著著名的指揮家與鋼琴家巴倫波因的音樂會預告海報。
巴洛克式(約17-18世紀)(Baroque)一詞源自葡萄牙文,原意是奇異古怪的「變形珍珠」。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重視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循此原則建造的建築之裝飾雕琢均極盡精美,富麗堂皇。而石膏的大量使用,其可塑性讓藝術家們盡情發揮,將情感投注在建築雕飾上。

聖瑪莉瑪格達列尼教堂位於卡羅維瓦利市場溫泉迴廊附近,此區在14世紀時是最熱鬧的市場。藍色屋頂白色牆壁的教堂建於1732-1736年,是當地最美的巴洛克式教堂建築。教堂中供奉兩尊聖母瑪麗亞的聖像。
巴洛克式發展到極致就成為更享樂感官的洛可可風格,此風格充分展現在壁畫及家具裝飾上,黃金亦被大量採用,極盡繁縟華麗。

瓦茨拉夫禮拜堂-布拉格城堡區聖維塔教堂內的禮拜堂之一。牆壁由寶石及黃金拼成,地板則是大理石拼花,裝飾品也多以貼金處理,顯得格外華麗高貴。
新古典主義(約18世紀晚期)-當建築裝飾發揮到極致,人們開始重尋古典的簡單、雍容之美。建築師們重新研究古希臘羅馬的建築元素,把三角形山牆、成排的列柱還原到當時建築風格中。此時期的建築結構組成已臻至成熟的階段,加上當時建築工藝的教育非常健全,因此這個時期所呈現出來的建築是具有極高水準的。鑄鐵此時亦被廣泛的運用。

布拉格新城區的國家劇院 sya 攝
新藝術風格(約19世紀)-以自然花草圖騰、女人面孔圖像裝飾在建築物立面,或是彎曲的鑄鐵做成的柵欄,通稱「新藝術」。

布拉格市政廳 Su 攝


提到「新藝術」,慕夏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對於新藝術的影響相當深遠。其作品以女性描繪為最大特色,裝飾性的花朵、流水般的長髮以及顏色鮮艷又不失和諧的色彩運用,構成了其繪畫風格。
捷克走一回,除了讚嘆其建築之美-不同時代的建築訴說著不同的故事,卻篇篇精彩。亦對捷克政府與人民維護建築藝術之用心,深覺感動。亦恍然,原來文化就在生活裡,在這個異鄉竟是如此立體與鮮活的被詮釋著!
參考書籍:捷克.布拉格 汪雨菁 尤可欣 作 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zech The Classic捷克經典 高嵩明 著 柿子文化事業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