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導讀】被過度招聘「反噬」的硅谷大廠,裁員潮湧。Meta前員工自曝入職後,不僅不用工作,還能白拿6位數的年薪。
在硅谷,一批又一批的員工被告知裁員,並且還在繼續中。
Layoffs.fyi數據顯示,僅在今年,就有528家公司進行裁員,有153,598個人失去了工作。
硅谷大廠「手起刀落」的背後,正是疫情下過度招聘,受到反噬的結果。
前段時間,Meta開啟了第二輪大裁員。亞馬遜也是繼1月份裁員1.8萬人後,再次宣布裁掉9000人。谷歌1月份宣布的1.2萬人裁員計劃仍在繼續中...
億萬富翁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Thomas Siebel曾表示,「Meta和谷歌過度僱傭員工,以至於有人根本不做事」。
招進來的人,上班就是嘮嗑、睡覺,不用幹活就能拿高薪!
近期,從Meta離職的員工Britney Levy在TikTok上爆料,自己在職期間,不僅不用工作,還能拿6位數年薪。
被裁員工自曝:入職後無事可干
Britney Levy在Tik Tok上稱自己在Meta「虛假工作」(fake work)。
Levy透露,自己在2022年4月入職。進入Meta後,她做了一個多樣性調查,之後就被安排到一個非常奇怪的職位上。
在那個組裡,大家都不用工作。Levy無奈表示,她必須要很努力地去找一些工作來做。
她表示,Meta就像是在收集寶可夢卡片一樣把她們收集起來,這樣其他公司就不會僱傭她們。
有媒體分析Levy是Meta為期一年的多元化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幫助來自代表性不足背景的員工從事技術招聘工作。在為公司工作了大約7個月後,Levy被解僱了。
Levy之所以可以在TikTok上談論她的工作,是因為她沒有簽署Meta的遣散協議。
她還表示,很多人覺得他們被招進來就是方便以後的裁員。這對那些很有能力而且拒絕了其它好公司崗位的人來說,Meta就像是在故意浪費他們的職業生命。
即使很多人認為白拿薪水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這會讓那些只能虛度時光的員工感覺一事無成,因為離職後根本沒有可以放在履歷上的亮點。
另一位TikTok用戶@maddie_macho也說,她在Meta什麼都不做就得到了19萬美元的報酬。
2016年,HBO的劇《硅谷》對「虛假工作」的概念進行了嘲弄。
當時劇中的一個角色在一家名為Hooli的谷歌公司得到了晉升,但沒有被分配到項目里。這個角色就加入了一群其他未被分配的員工,他們整天在公司的屋頂上,無所事事,等待着他們的合同到期。
當時,硅谷的一位工程師表示現實就是這麼美好,「在谷歌工作到一定程度後,你會得到很多報酬,一旦你到了那個程度,就沒有理由去努力工作了。生活是美好的,你可以把假期最大化,想來就來。」
此外,本月早些時候,曾任職於Paypal、領英等公司的投資人Keith Rabois也提出過「虛假工作」的觀點。
他當時指出,谷歌和Meta僱傭了數千名拿錢不幹事的員工。
他表示,大型科技公司為了虛榮心而追求員工人數,聘請了一些能力一般的員工,使公司看起來欣欣向榮。但其實這些人在公司里其實是無關緊要的,這種做法也阻礙了這些員工入職其競爭對手。
虛假工作,由來已久
原來,這種做法叫「休息和授權(rest and vest)」,也就是硅谷的雇員,尤其是程序員們,工資照拿,股份照享。
他們的工作量輕鬆,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看股票上,順便參與一下「寵物項目」,刷刷手機。
這裡「寵物項目」指的是對項目感興趣的高管,加入贊助這個項目之後,整個項目範圍會突然擴大,遠遠超出了最初的願景。
這以前只適用於一小部分人。那些因為知識產權留下來的人,或者因為解僱成本太高而留下來的人。不過,現在有成千上萬的人都是被這麼招進來的。
馬薩諸塞大學洛厄爾分校的戰略管理教授Scott Latham在互聯網熱潮時,曾在科技行業工作過,根據他的說法,虛假工作在科技行業有着「悠久的歷史」。
「硅谷變得比東海岸地區更有優勢的原因之一是東海岸的公司已經變得臃腫,他們創造了虛假工作,也就是之前的寵物項目。」
這個概念打破了科技界的傳統,本來人們以為科技公司的工作需要長時間、完全的投入,像是得在辦公室過夜,在精心設計的科技園區里度過每一個清醒的時間。
雖然一些專家說「虛假工作」是科技行業繁榮和蕭條周期的自然組成部分,但並非所有人都同意。
曾與數百名科技界領導人合作的首席執行官教練Eric Nitzberg說,在他與高管們的談話中,虛假工作的問題從未出現過。
「我不認為這與現實情況相符,當然,人們的工作強度有一定的差異。有少數人可以每周工作40個小時,並完成得相當好,但那是少數。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人的工作非常辛苦。」
管理不當
近來,大裁員標誌着科技行業在經歷了十年的增長後首次出現重大收縮,十年的增長使幾家大公司的市值飆升至超過1萬億美元,並避免讓這些人才流向小型公司。
去年,微軟CEO納德拉警告稱,遠程工作在管理人員中引發了「生產力妄想症」。
也就是,當涉及到在家工作所提供的員工生產力時,老闆們並沒有真正留下印象,工人們也對此不以為然。
這兩個群體的認知脫節便是受到生產力妄想症的影響。
西北大學管理學教授、百特公司前首席執行官Harry Kraemer指責大型科技公司囤積人才,他認為該行業的工人數量龐大,這種策略「沒有經濟意義」。
不過,一些專家說,隨着公司生產力的起伏,擁有較多替補員工的公司可能會有一些好處。馬薩諸塞大學洛厄爾分校的Latham說,在項目間歇期臨時安置一名員工,可以幫助遏制雇用和培訓新員工的高成本。
Latham表示,「替補是為了讓優秀的員工參與進來並留在公司。高科技領域的人事經理們已經為此奮鬥了十多年,我怎樣才能找到合適的人?我如何把他們留在組織里?」
然而,Latham說這種做法也很容易被濫用。他說,在Meta和谷歌的案例中,這就是臃腫的症狀:公司發展太快,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替補的員工將首先被淘汰。
Latham接着稱,「我認為這些虛假工作的人只是沒有得到適當管理的人,我會把責任完全歸咎於管理者,而不是員工。大多數工人想來工作。他們想出現並付出公平的八小時工作。」
最終,高管們將矛頭指向了員工,作為「管理不善」和「計劃不周」的藉口。-[新智元報導*編輯:桃子 Britta/來源:新智元]
參考資料:
https://www.tiktok.com/discover/britney-levy-meta-job?lang=en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coasting-fake-work-tech-workers-excuse-bad-management-2023-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