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台灣作家一百年紀錄作家影像,計畫攝影對象以榮獲歷年吳三連獎(40屆)、國家文藝獎(20屆)文學獎得主為主要的參考名單。像作家用筆寫歷史,畫家用畫筆畫歷史,攝影家用相機紀錄歷史,這本攝影書籍的意義是記錄台灣百年來作家的風貌及文學歷史的鏡位。
《台灣作家一百年》共分:
一、台灣作家,戰前(1945前):郭水潭、龍瑛宗、巫永福、王昶雄、周夢蝶、陳千武、林亨泰、林良、鍾肇政、杜潘芳格、羅門、蓉子、洛夫、張默、鄭清文、李喬、黃娟、黃春明、趙天儀、林宗源、白先勇、隱地、白萩、李魁賢、岩上、陳若曦、謝里法、黃文雄、張良澤、雷驤、劉靜娟、張曉風、鍾鐵民、杜國清、喬林、吳晟、施叔青、季季,38位
戰後:曾貴海、汪其楣、黃勁連、藍淑貞、張炎憲、李敏勇、陳芳明、康原、鄭烱明、江自得、陳明台、莫渝、廖輝英、陳耀昌、林瑞明、郭成義、陳鴻森、馮青、阿盛、林雙不、廖玉蕙、羊子喬、古蒙仁、李勤岸、陳銘磻、李昂、李筱峰、宋澤萊、陌上塵、利玉芳、林文義、平路、吳錦發、向陽、林央敏、鍾喬、方梓、劉克襄、莊華堂、路寒袖、廖鴻基、方耀乾、江文瑜、簡媜、楊翠、蔡素芬、江元慶、鴻鴻、郝譽翔、曾郁雯、吳音寧、胡長松,52位,合計共90位
二、政治受難者作家
高一生、史明、柏楊、鍾逸人、葉石濤、柯旗化、胡子丹、陳映真、姚嘉文、楊青矗、劉峰松、王拓、呂秀蓮、林樹枝、洪惟仁、陳列、楊碧川,共17位
四、原住民作家
黃貴潮、陳英雄、伐依絲‧牟固那那、奧威尼‧卡勒盛、阿道‧巴拉夫、孫大川、莫那能、卜袞、浦忠成、夏曼‧藍波安、根阿盛、瓦歷斯‧諾幹、巴代、里慕伊‧ 阿紀、啓明‧拉瓦、達德拉凡‧伊苞、馬紹‧阿紀、利格拉樂‧阿女烏、董恕明、李永松、亞榮隆‧撒可努、也寇‧索克魯曼、沙力浪,共23位。
●潘小俠拍出《台灣作家一百年》
中國時報
《台灣作家一百年》(1920-2020)潘小俠攝影造像簿己完成130位,這是紀錄台灣百年作家,歷史與文學的風貌的容顏。
他以紀實攝影的思考觀點,進到作家們的書房、田野、街頭、監獄、部落,紀錄他們代表的台灣文化面貌。
拍過原住民部落、社會底層小人物、228與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和台灣的美術家65歲的潘小俠咧嘴笑說,以前拍畫家很容易,有個畫作這麼大,「作家的書就小小一本,怎麼拍?」但他以紀實攝影的思考觀點,進到作家們的書房裡、田野中、街頭上,甚至和政治受難者重回景美、綠島監獄,和原住民作家回到部落,穿戴傳統服飾拍攝,紀錄作家們代表的台灣文化面貌。
65歲的潘小俠咧嘴笑說,以前拍畫家很容易,有個畫作這麼大,「作家的書就小小一本,怎麼拍?」但他以紀實攝影的思考觀點,進到作家們的書房裡、田野中、街頭上,甚至和政治受難者重回景美、綠島監獄,和原住民作家回到部落,穿戴傳統服飾拍攝,紀錄作家們代表的台灣文化面貌。
一頭蓬亂長髮束起成低馬尾,投入紀實攝影40年的潘小俠本名潘文炬。長年在外奔波拍攝,他的臉有著比年齡更大的滄桑感,笑起來卻仍有頑童的神情。他自認「很本土」,不擅長言談,當攝影記者替他拍照,從側邊打閃光燈,他叨絮回以「欸對,你這樣打閃光燈就有立體感。」攝影記者當久了,報導該怎麼拍都能立刻反應,但帶有自己觀點、眼光的紀實攝影,卻是他長時間打磨淬煉的成果。
潘小俠在2017年得到吳三連獎藝術獎之後,拿到80萬獎金,「以一個攝影家的身分,我想我應該要持續創作,因此投入拍台灣作家的主題。」這次紀錄的作家,除了以吳三連獎、國家文藝獎得獎名單為基準,他更納入不同領域的作家,包含農業、政治受難者以及原住民作家,展現他紀實攝影背後的思考。
拍出台灣的觀點
潘小俠表示,這些照片雖然多半是近幾年聯繫、拍攝,也有不少作家是1986年在《自立晚報》任職時拍攝的,一路累積至今,「在進《自立晚報》之前,我對於白色恐怖、228事件其實沒有什麼想法,這個工作帶給我很多。我一直覺得,我的創作一定要是台灣的觀點。」
當年報社工作吃重,往往一天要跑四五個地方,但若有機會拍攝作家,潘小俠就會去,身上背兩台相
機,拍完報社要的照片,就拿起另一台相機拍自己的作品,「像有一次要拍鹽分地帶活動,沒人想去,只有我自告奮勇。我沒讀什麼書,對作家都很尊敬,想認識他們,像是周夢蝶、鍾肇政、葉石濤、柏楊、陳映真等好幾位作家,都是很早期就拍攝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