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高中聯考,每天,我吸進英文單字、方程式,吐出日漸下滑的名次與闇黑沉重的心情,日子能透進一點光,是每月劃撥寄來的《小說族》刊物。那時才國二,對文學懵懵懂懂,單純雀躍地啃著刊物小說,咀嚼字裡的情愛,吞嚥生活的苦悶。
就這樣,我認識了刊物裡的專欄作家——廖輝英、林黛嫚、施寄青、郭強生、吳淡如等。這套刊物,是我初步了解兩性的啟蒙,未嚐情愛的青春,藉由閱讀林黛嫚撰寫兩性相處的困境與出口、施寄青的大女人主義,在我小時被教導的男尊女卑思想中開了一縫窗,原來姐弟戀是可行的,兩性交往,女人心中可以裝著無敵鐵金剛,男人心中也能冒著粉紅色泡泡。
這和之前看的言情小說不同。國一時,我偶爾偷看租賃的小說,場景不是歌德式的古堡巨廈,便是時尚豪宅或都會商場,男女公式化相處——一見鍾情、他人作梗的誤會、圓滿結局,人物形象類型化,貴族總裁愛上平凡小女子,穿插大量性愛描寫,對人物心理甚少刻畫。但,升學壓力大的日子,這些輕鬆好讀的文字,稍微安撫躁動的青春,滿足愛情幻想,只是讀多了難免膩胃口。
《小說族》刊載的故事人物,情感不見得圓滿,如林黛嫚〈兩個女人的戰爭〉,觸及女人追求愛情時遭逢的難題,心理轉折、內在幽微有深入描寫,我才恍然,原來世間不是如羅曼史小說那麼單一啊。每月一刊,讓我心繫在未完結的故事中,它像是賣場裡店家分享的一小塊試吃產品,一期期地連載作品,當我習慣或愛上這位作家的味道,便急著找尋相關系列作品。我因〈兩個女人的戰爭〉,進而閱讀作者早期的作品《也是閒愁》,著迷林黛嫚對女性在情愛中糾葛的細膩情思。
在天天都是ABC、函數、化學元素表的日子,我看到了多數女人雷同的悲劇命運,心中自動地連結到家族女性:姨丈的出軌讓阿姨長年誦經,希望先生回心轉意;母親想晉升主管,她讀書、加班、進修,無暇照顧兒女及家事,父親常與之爭吵,母親在父權與走自己的路中掙扎,我的青春摻雜了《小說族》刊載的故事的難題。這類小說讓我沈迷,那是現實生活的投射,讓我看待世情有著一雙早熟的眼睛。
我在刊物中也讀到了現實感。生活在鄉下,我認知的感情是一對一,刊物的小說有都會男女情感的多重糾葛,女性落入情愛多重關係中的游移不安,如愛上已婚者的痛苦、嫉妒;女性主管與工讀少年遊走在曖昧關係中;經常性外遇的丈夫;不斷在結婚離婚中循環的家庭。我與故事中的主角同哭同笑,找尋與親友們類似的情節,碰撞共鳴與同理。
訂閱了半年多,某次國文課,老師沒收我正偷翻的《小說族》,原本以為沒收理由是升學將屆,老師竟花費整堂課,批評此刊物商業通俗,非純正文學。
「什麼是純文學?」那時我全然不知雅俗之分,心中著實納悶,難道純文學就是教科書選文?果不其然,老師列出課本、考卷測驗題上的人名,「這些才是純文學作家。」她嚴肅地要我只看經典,《小說族》不登大雅之堂,甚至是媚俗之作。我心想,《水滸傳》在成書時也是通俗小說,日後卻成為經典。看著自己喜歡的作家如郭強生、吳淡如的作品被指為媚俗,心中著實不服氣,反駁這些作家曾榮獲全國學生文學獎。
「得獎後,更要愛惜羽毛,投靠這家著重包裝行銷的希代出版社,文學性已被扭曲。」老師接著又滔滔地闡述雅俗文學的分野,與純文學不容被侵犯的神聖,語言文謅謅的她,手段卻直接霹靂,逕自向同在學校服務的父親舉發我的罪狀。
我寫了數張悔過單,每天出門前,都得向父親重申會看雅正之書。那時覺得自己像思想犯,看了禁書後,天天要思想改造。
數月後的夏季,天氣熱的我們拼命搖扇,國文老師拿著《中國時報》進教室,宣布當天副刊由總編親自執筆,以半版篇幅抨擊《小說族》,批評此刊物作品不優秀,卻廣受年輕學子歡迎,年輕人埋在刊物的愛情夢中得到滿足,無異於吸食鴉片,著實讓文化人憂心。老師揮汗,熱議報上的論戰,她得意地炫耀,幸好及時扼止我「吸毒」的歪風。
文學是什麼?這問題困擾了我,當時以為,只要能感動人,就是文學。《小說族》中的作品並非類型化,人物立體且有厚度,但這些是俗的,會毒蝕學生們的心靈。
這場雅俗之爭,在我的青春時期燃起了煙,文字論戰由報紙副刊延燒到我的生活,家裡《小說族》刊物泰半被父親扔掉,我只來得及私藏幾本。
幾年後,希代旗下的小說家因理念不合,紛紛出走,有些投靠到皇冠出版社,熱銷的《小說族》刊物如煙火般咻地轉眼消失了,但我永遠記得它在我青春歲月時迸出的亮彩火花。
《幼獅文藝》2019年12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