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1-13 11:04:13| 人氣3,68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十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反映時代的疾病書寫

時間:2016年10月7日下午4時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阿盛、林黛嫚、陳義芝、廖玉蕙、顏崑陽

(依姓氏筆順序排列)

記錄◎董柏廷

攝影◎潘少棠

圖◎王孟婷

會議開始,先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四百五十七件來稿,由吳鈞堯、李時雍、言叔夏、周昭翡、陳夏民、黃崇凱、劉梓潔、蔡昀臻等八位委員分四組進行初審,選出四十三篇作品進入複審。初審委員得以不限篇數,推薦心中值得進入決審的篇目,於複審時參與計票。再由王盛弘、王聰威、柯裕棻等三位複審委員,共選出十六篇作品進入決審。決審委員推舉顏崑陽擔任本次會議主席,各委員先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審重點。

  • 圖◎王孟婷

    圖◎王孟婷

  • 散文獎決審會議現場。

    散文獎決審會議現場。

廖玉蕙:這次參賽的散文作品,普遍有小說化的傾向。很多曖昧不明的筆法。主題則大多談「病」,不論病態或是病體,不只局限於身體的病,也有心理的病,聚焦在「老病死」,鮮少寫「生」,或許這也反映出現在的時代氛圍吧。

陳義芝:這次我挑選的作品,可以得到一個共通特點:題材不妨舊,但有新視野。創作語境要自然,清新靈動也很好,即便老派,不落俗套也是可以的。另外,文字基本功要扎實,要簡潔精準,語調歡迎有個性,但不要拿腔捏調。

林黛嫚:此次題材確實多為「老病死」,就像美國奧斯卡得獎電影都是描寫有瑕疵、遺憾的人生,這批散文題材亦很類似。另外,除了小說化,也普遍日劇化、韓劇化,好幾篇受「想要寫大散文」的想法影響,明明兩千字就可以結束的題材,卻寫到四千字,顯得有些拖沓。

阿盛:疾病書寫很明顯多了一點,但無所謂,也算是反映時代,不過,其他類題材仍是相當多,各種各樣都不同。我個人喜歡不拿腔捏調的作品,散文就是要自然一點,不反對稍微雕琢,但呈現方式,以及想表達的情感或者用意,都要明確。

顏崑陽:這次散文跟小品文參賽作品一樣,題材多元,可從中看到一些趨勢:親情仍占大宗,母愛依舊被重視,但都有不同角度與寫法;另外,疾病書寫也是比例較重的題材;更有一部分作品,與網路和現代生活相關,某種虛無性的書寫非常具有現代感。散文的文字品質要求,跟小說是不一樣的,必須是精練且有一定美感,不能太過粗糙。此外,敘述上也要掌握節奏與轉折等問題。至於剛剛提到的小說化問題,我以為過去我們對文體的畫分很嚴格,但近幾年跨文類寫作儼然成為一種趨勢,有些作家會刻意越位,包括我個人也喜歡這種書寫方式。文體走到某個歷史階段一定會改變,這大概也是一種趨勢。

經評審協商後,決議首輪每人不分名次,圈選四篇,結果如下:

五票作品

〈半個媽媽,半個女兒〉(阿盛、林黛嫚、陳義芝、廖玉蕙、顏崑陽)

四票作品

〈蝸牛〉(林黛嫚、陳義芝、廖玉蕙、顏崑陽)

三票作品

〈我的情人住在動物園〉(陳義芝、廖玉蕙、顏崑陽)

二票作品

〈歧身〉(阿盛、林黛嫚)

〈感冒〉(林黛嫚、陳義芝)

〈聽見〉(阿盛、廖玉蕙)

一票作品

〈夢蟲無我〉(顏崑陽)

〈冬日之光〉(阿盛)

○票作品

〈在和室裡〉、〈滋味〉、〈病院誌〉、〈廁所的故事〉、〈吸塵器〉、〈屏風〉、〈海上拾穗〉、〈腫瘤之夢,GO〉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一票以上作品討論優缺點。

一票作品


〈夢蟲無我〉

顏崑陽:以第三人稱敘述,透過想讀昆蟲系的少年採集蟲子的過程,和他想當一名昆蟲專家的夢想,帶出對整個生態問題的探討,文筆自然流暢,運用很多短句,節奏輕快,對於少年心情的描述,也模擬得滿好的。

〈冬日之光〉

阿盛:雖然描寫喪禮的題材很普遍,不過,這篇很樸實道出人情世故與對死亡的感想。在鄉下地方,喪禮通常也是親朋好友團聚的機會,大家聚在一起,談的反而不是喪禮。親友們因為喪禮,得以重聚,雖有違一般認知,但就我個人經驗而言,是非常寫實的。

兩票作品


〈歧身〉

阿盛:作者把自己身體上的殘缺跟心理上的轉變寫得相當到位;治療的過程跟內心的崩壞也互有連結,處理的手法不錯,最終的領悟也是歷經苦痛的自我解脫,是一種很真誠的表達,也不刻意,我認為相當不錯。

林黛嫚:看了這麼多篇疾病書寫,許多都讓我覺得不太相干,甚至進不去他們的敘述當中,不過這篇不同,作者將自身肢體障礙與人生遭遇結合,透過譬喻將兩者統整,不但掌握一個明確的敘述主軸,更能達到感動讀者的目的,文字也滿好的,描述深刻,細節讓我感覺到彷彿替他受難,引人同情。若說疾病書寫的目的是要讓讀者感同身受的話,這一篇有達到效果,而且作者並不會一味陷溺在自己的疾病裡,懂得反過來面對自己,將社會現實與心理忿怨的攻防,描寫得很深刻。

廖玉蕙:一開始描寫自己火爆執拗的個性,三十歲之後,生出不忍之心,懂得對爸媽感到不捨,開始學會照顧他們,這部分寫得很好;但也寫得理所當然,並沒有超乎想像之外。因此,雖然同情命運對他的不仁,但也只是把讀者心中想像的東西寫出來而已,好像還缺少一些什麼。尤其,關於和解的部分,說理說得太多。

陳義芝:讀到最後,覺得寫得太長了,整個張力沒了。文章中有真實的情緒、自我省思,也有獲得堅強的轉變,但不若其他疾病書寫會帶出更大的面向,這篇比較集中寫自己,缺乏延展。

顏崑陽:題材是作者個人的特殊經驗,文筆流暢,但抒情與說理交錯表現,讀起來感覺太過抽離。作者試圖從疾病的痛苦中抽身,把自己當成客觀對象去看待,理性反思多,顯得理勝乎情──並非不能講述超脫的道理,但是如此一來,直接的感染力就會減弱,就散文能分享「切身經驗」而言,這篇就顯得太多「理」了。

〈感冒〉

陳義芝:雖然同為「疾病書寫」,但事實上寫的是迷人的青春之歌,書寫一對年輕男女一起生活,一個在報社上班,一個則是空姐,共同生活,抱持理想,也將就著過日子。讀來感覺滿新鮮的,作者並不是刻意要寫什麼,但會不自覺地把讀者吸引進去,他用「感冒」比喻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窘:日子什麼時候會好起來呢?大概就像感冒總有一天會痊癒,生活也會好起來的吧。

林黛嫚:要不要玩樂團、男女在一起、結交新朋友等細瑣小事,都如感冒一般微不足道,但他們卻為了這一點「微不足道」努力爭取、堅持自己的方向,這部分非常感動人。雖然文中所寫的生活距離我很遙遠,但會讓我反思,假使年輕時的自己能有這樣堅持的力量,也許我的人生就不一樣了。作者沒有講大道理,可是把自己對待事物時的堅持,細膩呈現出來,最後結尾也留下很多讓人思索的空間。

廖玉蕙:這篇寫得很不錯,最後寫到他的憂心都在夢裡頭發生,隱隱透露生活的繁瑣,那種感覺很棒──說到底,繁華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夢想嘛!

顏崑陽:這一篇我很喜歡。在散文書寫裡,是極富創意且題材新鮮的作品。現代年輕人的經驗就是這樣,帶著一點玩心,面對生活並不特別嚴肅,不過在「玩」的過程裡,還是懷有他們的夢想,只是不會正經八百地說。這些看似片段的生活,其實很寫實,儘管敘述跳脫,沒有散文一貫要求的嚴整結構,但敘述上有一種吸引人的質感,會不知不覺被拉到情境裡去,很有現代感。

〈聽見〉

阿盛:這一篇描寫母親重聽以及戴了助聽器後的種種狀況,具有相當細膩的觀察。作者掌握了一個要點:讓主題集中,不疾不徐地述說,之後更提到母親自主控制聽力,切換助聽器,雖然那只是一個普通平凡的動作,但是看得出來,人的生活裡很難得能有這樣自我控制的動作,頗具一點人生智慧。

廖玉蕙:我滿喜歡這篇的,因為在所有疾病書寫中,這篇讀起來不會很揪心,雖然寫的是聽力受損,但是其實在寫母親的「聽跟不聽、懂跟不懂」,作者透過這件事情,開始思考母親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人生。我們對於聾者的認識實在很少,從這篇可以看出人們對於聾者們的對待,經常是將他們排除在社交活動之外的。因此,重聽變得像是一種「寂靜的孤立」,造成社交活動上的某種殘缺。儘管之後戴了助聽器,卻有東西是母親寧可不聽的。在所有篇章裡面,這篇最平實,文字細膩且有意義,不只是個人的病痛、呻吟。

陳義芝:剛剛兩位講的優點我都同意,但我挑出些許毛病,文中說媽媽被送進隔音室的時候,整個人像朵花,接著又形容深陷極端寂靜的狀況,描述的觀點跟視角從第一人稱敘述突然跳到媽媽,讀到那邊,會讓人稍微愣住。

顏崑陽:因為這次寫母親的好幾篇都寫得不錯,讓我稍微斟酌了一下。拿〈半個媽媽,半個女兒〉那篇比較,剛好就是兩個不一樣的典型,這篇的母親形象與親情之間的交流,都是屬於比較傳統的寫法,不過,就文筆而言,敘述流暢靈活,將情感隱含在整個過程裡,裝了助聽器後的心理刻畫與描寫都很細膩。

廖玉蕙:但我覺得這篇不能以「母親」主題相互比較,因為它主要不是在寫媽媽,而是談一個人失去聽覺後,如何跟世界溝通的問題。

三票作品


〈我的情人住在動物園〉

陳義芝:很有表現力的一篇作品。大部分散文慣用現實經驗,並加以敘述,但這篇卻連心理問題也一併刻畫,初讀時覺得奇怪,會什麼情人會住在動物園?看完後才明白原來是精神病院的隱喻,作者一步步引領出隱喻的情境,情節非常自然。那些想要變成鳥、想要變成魚的思維穿插,顯然是情人的精神狀況出了問題,用滿是壓抑的筆調把可憐的況味表達出來,看的時候會感覺到不得不如此的無奈,很凝重,是很有力量的作品。

廖玉蕙:充滿隱喻的一篇文章,變成魚比喻跳河自盡、變成鳥比喻從天橋上跳下來。要跟一個精神疾病患者在一起是很辛苦的,文中提到了很多想像,跟他曾經歷過的事情,文筆很細膩,隱含著意思寫,讀來非常悲傷,而作者又把那股悲傷寫得如此委婉。

顏崑陽:這篇我非常喜歡。傳統散文的書寫脈絡到了這個時代應該要有一個新的突破,此篇有點魔幻,比較奇詭,虛與實之間很難分辨,也引入卡夫卡〈蛻變〉,我覺得不僅只是寫一名個別人物,整個世界在他看來就是一間精神病院,充滿對整個時代的隱喻──人的世界、動物園跟精神病房混為一團,最後面那句:「記得你們是人,千萬別變成動物。」是對現代社會的深刻嘲諷。

 

四票作品

 

〈蝸牛〉

陳義芝:沉重,但筆調很清新,寫一個小胖子變成一個大胖子,設定的角色跟題旨互扣,很鮮活。「蝸牛」雖不是很奇特的意象,但沒有讓它只流於概念,確實透過觀察蝸牛的種種,如黏液、殼的紋路等,揭露自己的心理歷程,以及如何克服心理障礙,讀起來滿不錯的。

  • 圖◎王孟婷

    圖◎王孟婷

阿盛:筆調確實輕鬆詼諧,善用蝸牛比喻身體的缺點。只是,文字沒有特別精煉。

林黛嫚:胖子不像其他隱疾可能患者本身不為人知──那個缺陷就是顯現在外,很明顯就能讓人知道你的痛。作者以蝸牛的殼比喻胖脖子一圈圈,皺摺裡甚至生成癬,寫實的部分讓人讀來感覺很沉重。當然,運用一些詼諧筆調,企圖讓人覺得,其實不用太同情「我」,但這篇作品仍然寫出胖子在社會上遭遇到的困境。

廖玉蕙:題目叫〈蝸牛〉,也真的有蝸牛,說自己其實像一個蝸牛,作者將其人生寫照跟蝸牛的生物特性,兩種意象扣得很緊。有時這種涵括較多資訊的作品會像在炫學,但這篇不會,遭遇沉重但讀來卻不覺吃力,我滿喜歡的。

顏崑陽:把蝸牛和自己做成隱喻關係,書寫自己的肥胖與緩慢,在人群中所遭遇的種種,就寫作技巧來說很不錯,文字簡練流暢,敘述活潑,帶有某種幽默感,不過,主題比較個人性,格局畢竟不夠大,若做為佳作,倒是可以考量。

五票作品

 

〈半個媽媽,半個女兒〉

阿盛:文章裡的媽媽很另類,不太關心自己的兒女跟丈夫,可能還有一點墮落,但我認為整篇文章有一個優點:作者描寫母親、父親或自己的心境時,都很冷靜敘述,這點我很欣賞,這是屬於作者的人格美,沒有太過激昂的情緒或吶喊式表達,節制的筆調反而更動人,順其自然帶出各種轉變,一點也不唐突。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篇。

林黛嫚:雖然通篇看似寫媽媽跟女兒,但其實還寫出了做為老榮民妻子的原住民女子的人生。另外,也寫出不同年齡層結為婚姻的狀態。還有一點,文章中寫到的遊歷地點、台北生活圈等現象,給我一種地誌感,是一篇滿豐富的作品。

陳義芝:原住民女子的曲折人生,其實就顯露了台灣的族群面向。文章最後,結束在教堂的唱詩聲中,更帶有一種寬恕與救贖。哪一段人生容易呢?人都有各自的艱難,因此也不必用世俗的看法去責備別人,如此敘述出較大的格局,以及一種昇華的感受。剛剛林黛嫚提到的「地誌感」,我讀的時候,腦中還真的產生了鮮明的印象。

廖玉蕙:我覺得身為這媽媽的女兒其實很辛苦,媽媽時而出現時而失蹤,全然沒有什麼事前徵兆與理由,女兒心中一定有恨,但她卻非常成熟;而且作者把這款媽媽的個性寫得淋漓盡致。

顏崑陽:這篇取材非常特別,不曉得是否是作者親身遭遇,或者只是觀察的題材?十八歲就生子的原住民女孩,根本還是少女的年紀,就必須成為母親,看得出來她不曉得如何照顧孩子,但依然深深地愛著她的孩子,甚至不惜為了家庭經濟從事特種行業。原住民到都市生活,後來嫁給榮民,在台灣社會是某種典型的故事。我們經常會把母親平面化,描述時總是充滿光輝、多麼具有母愛,但這篇卻很真實寫出一個變化不定的母親,在這樣的過程裡頭,女兒的內心難道沒有怨嗎?其實也是有的,但是血緣的親情是根深柢固的,經過各種人生轉折後,對媽媽也能夠諒解,母女之間的情分依舊沒有變。作者敘述靈活,前後照應,身世很是悲怨,但沒有放大,也不太直接代入,口吻平平淡淡,讀完很感動。

所有獲票作品討論完畢,進入第二輪投票,以最高八分,最低一分給分。得分結果為:

〈半個媽媽,半個女兒〉40分

 

(阿盛8分、林黛嫚8分、陳義芝8分、廖玉蕙8分、顏崑陽8分)

〈我的情人住在動物園〉28分

(阿盛4分、林黛嫚4分、陳義芝7分、廖玉蕙6分、顏崑陽7分)

〈聽見〉24分

(阿盛7分、林黛嫚2分、陳義芝4分、廖玉蕙7分、顏崑陽4分)

〈蝸牛〉23分

(阿盛2分、林黛嫚7分、陳義芝6分、廖玉蕙5分、顏崑陽3分)

〈感冒〉23分

(阿盛3分、林黛嫚6分、陳義芝5分、廖玉蕙4分、顏崑陽5分)

〈歧身〉19分

(阿盛6分、林黛嫚5分、陳義芝3分、廖玉蕙3分、顏崑陽2分)

〈夢蟲無我〉12分

(阿盛1分、林黛嫚3分、陳義芝1分、廖玉蕙1分、顏崑陽6分)

〈冬日之光〉11分

(阿盛5分、林黛嫚1分、陳義芝2分、廖玉蕙2分、顏崑陽1分)

評審討論後,決定依得分高低給獎,由〈半個媽媽,半個女兒〉獲得首獎,二獎為〈我的情人住在動物園〉,三獎為〈聽見〉,〈蝸牛〉與〈感冒〉同列佳作。會議圓滿結束。●

散文獎.評審簡介

阿盛

1950年生。本名楊敏盛。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職媒體,現主持「寫作私淑班」。著有散文《三都追夢酒》等二十餘冊、長篇小說兩冊、詩歌一冊;主編散文選集二十二冊。

  • 阿盛

    阿盛

  • 林黛嫚

    林黛嫚

  • 陳義芝

    陳義芝

  • 廖玉蕙

    廖玉蕙

  • 顏崑陽

    顏崑陽

林黛嫚

1962年生。世新大學中文系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中心主任兼副刊主編,現任教於淡江大學中文系。著有散文《推浪的人》等;小說《單獨的存在》等。

陳義芝

1953年生。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聯合報》副刊組主任,現任台灣師範大學副教授。著有散文《歌聲越過山丘》等;詩集《掩映》等;評論集《現代詩人結構》等多部。

廖玉蕙

1950年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台北教育大學教授。著有散文集《送給妹妹的彩虹》等多冊;論著《寫作其實並不難:凝眸光與暗,寫出虛與實》等多部。

顏崑陽

1948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淡江大學中文系。著有散文集《窺夢人》等多冊;小說集《龍欣之死》;論著《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等多

台長: 阿盛

義工
補足全文!
2016-11-14 11:59: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