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清寂人看透的清寂山海 ◎舒國治
讀賴鈺婷的文章,一篇一篇看去,一段一段看去,竟然有些許的傷懷,但覺她有些「清寂人總走在清寂小路上」的意味。
不知她的年紀是幾許,亦不知她十來歲做中學生、二十出頭大學畢業一逕是如何打理自己的。怎的會培蘊出此種踽踽獨行、輕言細語道出行走間見得的鄉郡無人理會悄悄聲色。
她的太多篇章幾乎像是離家出走長時候所觀所見,然她怎可能沒有家?可她的筆法如此的不疾不徐,如此的鉅細靡遺,竟教人不禁猜想她已全神全心登踏路上、無需顧慮回家的時辰向晚。
這種漂泊的靈魂式之寫作,看來在台灣今日,會愈來愈多人逐漸投身,並且年齡亦可能愈發降低。主要世道之多舛總教靈氣散發的創作好手不免出以與他們年齡不必相符的非常筆法。
賴鈺婷寫得真好,行文的韻律教人清淺讀入,卻又深濃的著附在心版上,真希望她一直往更多的鄉鎮田海去遊去走,也希望她別只顧往遠處走而離人群都太迢遙了。更希望她這種細緻深情的作家能偶而享受寫寫家居屋簷窗下的別種趣事呢。
【推薦序】文學行動 ◎廖鴻基
前些日子剛選了賴鈺婷的文章編在散文選裡,沒想到,與該文選完全無關的機緣,緊接著就得了機會為賴鈺婷的新書《遠走的想像》寫推薦。
「你適合為這本書寫推薦。」電話裡總編的語氣如此肯定。
走出去、航出去,留下痕跡寫下感受是個人多年來的書寫方式。果然,本書二十四個篇章,作者的腳蹤如此勤快,從山林走到海邊航向離島走進城市走進村里走進田野飛向天空,蕞爾小島儘管幅員有限,本書篇幅東西橫貫南北縱越。作者觀察多麼細微,啊,山海壯麗,生態多樣,人情濃、民風淳,一地一景一村一色。書中介紹的許多地方多麼家常,或曾去過或幾分熟悉,讀了後,讓人興起還要再去的逸興;有些地方聽都不曾聽過的,讀了後也想按圖索驥有了安排出遊的衝動。
本書若以「旅行文學」輕淺來讀,如船行海上閱讀的恐怕只是浮面風景。一起生長的這同一座島嶼,相信每位居民看見的風景都不相同。「少了觀看的刻意,也沒有著意相望的機心,簡簡單單。」作者如此形容自己探尋這座海島的視角。是的,因為不刻意,這本書讀來簡單、樸素、清心,作者以獨具的關照和文字,一步步引領我們的眼,重新閱讀這座海島。
避開過度人為過於觀光化的區域,作者帶引我們「安靜的走進他鄉伸手可及的日常起居中」,讓我們彷彿就在自己的生活裡照見自己。走進山林裡,探索的觸角如此隨興隨意,字裡行間教我們看見「不曾驚擾也無須管理的素顏野性」。領我們走進時光流程裡,那數度起落的繁華與沉寂讓人屢屢扼腕嘆息。走進一條漫不進喧嚷的小徑,場景如此「幽幽淡淡似曾相識」。
文字串成流光,一再撫觸我們熟悉的島嶼流線,無須經營雕鑿,層次自然輕柔,旋疊出如此立體的我們家園。
行走才能接近,登高才能望見,航行才能體會,不同視角,不同感情,對土地的凝視需要心和腳結合成的行動,需要走出去的意志和決心。溫暖方便的一段日子後,人的慣性及惰性便如糖蜜黏住了生命往外探索的衝動,每趟出發都需掙扎;而且,一旦離開安定熟悉的環境,外頭一陣風一陣雨熱一些冷一些或遭遇突發狀況,都得應對也都難免受些折騰。文中作者提到搭夜車漏夜登山,在寒冷中等待日出,「要耐得住冷,耐得住無聊」,作者提醒自己,耐得住才有機會等到日出時,「那勾著心坎的熱度」,也才能比較與日出風景明信片的境界差異。多麼歡喜,看見這麼健康、活力,這麼有行動力的作家。
潮流來得太急世界轉得太快,儘管周邊有些景、有些故事已成為永恆的鄉愁,悲嘆嗎?退縮嗎?不,套用作者書裡的一句話,「對於家的美好想像,要從動心起念的實踐開始。」
【遠走推薦】
我很喜歡鈺婷的文字,清新不假雕飾,從容不迫的自在氣度,更總讓人感到,這就是旅行應該有的樣子,即使在最微小平凡之處,都能顯透出耐人咀嚼的深深滋味。她的想像力彷彿長有輕柔的翅膀,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帶我們翱翔到遠方。
──作家/郝譽翔
鈺婷的作品中,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是「移動」。流徙台灣偏鄉、高山與荒野,縱容地、放任地,同時也是辛苦地,讓空間游移,並深入台灣的民俗、文化、歷史。故而,柔情與熱血相伴,成就一個女子的大地圖。
──《幼獅文藝》主編/吳鈞堯
賴鈺婷走出了「小地方」,前往遠方,這遠方並非天涯海角,卻可能更遠,存在於想像中,落腳於切切追問的靈魂裡。這本《遠走的想像》不是讓你一口氣就能讀完的散文書,也不適合那樣讀。最好沏上一杯熱茶,隨意翻開任一篇章,細細地品茶,慢慢地讀,讓自己跟著作者的腳步,走到那些知道或不知道的地方。待茶喝完了或涼了,不妨把書放下,去做別的事,相信我,作者的文字終究會召喚你回來。
──生活美食家/韓良憶
在現代散文的書寫裡,賴鈺婷一直維持著柔美細膩的腔調,將她的人生旅跡訴說出來。《遠走的想像》綿延無盡,充滿涉足現場的靈視。人與天地,是如此親密,也如此多情。因為多情,才讓這些文字風景都彰顯了意義。
──詩人/凌性傑
很慚愧,在國內旅行,跨越淡水河離開台北,經常感覺焦慮、迷惑方向,以及戀床失眠。閱讀賴鈺婷小姐的紀行文章,驚喜她筆下非都會區的鎮郊村落,顯得那麼親切善良。璞玉般的素雅文字,彷似回味了最初的居心,宛如回到了最初的居地。這才明白,生長的處所只是故鄉,而整個台灣卻是我們的家園。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簡白
對於現代人來說,遠遊異國早已不是想像,我們所缺少的反而是島內深度旅遊的經驗。鈺婷以澄明的眼光與動人的文筆提醒我們,人情文章就在島上,遠走與回歸,從來就是同一件事。
──作家/吳岱穎
自序 走向許諾之地
2012年2月,《小地方》出版了。對我而言,那本書有點感傷。我試圖書寫著父親、母親、祖母相繼去世後,我僅剩的回憶。
恰似一種慢針密縫的彌補。內心有戲。我帶著那些戲文到處走,在一種情境的孤獨裡,察覺自我的存在。在儀式一般靜默的凝視裡,聽見記憶的回音。
《小地方》出版時,我結了婚。
生命因許諾而有了另一個人,另一個家族的重量。我還是我,一切卻又彷彿不同。遊蕩、觀看、書寫,這些篇章襯著尋常日子,有一種篤定踏實的味道。舒坦、自在,有著天地開闊、隨遇而安的從容。
有時往山裡去。山勢高遠,迢遙無盡,山林的氣息疏蕩清朗。走入山裡,輕易地便覺得日漸氧化的自己,得以還原為較初始的模樣。呼吸是通透的,在不斷行進的步伐中,不假他想,只專注於路形,於腳下。前進,毋須理由,也用不著堂皇的意義。於層層山巒之間,人的存在,何其渺小,也正因為踏著自己的渺小前進,才能領略天地的寬大,歷史的縱深。
或者往海邊走。海的性格神秘多變,難以捉摸。身處海島,東岸大洋的脾性,不同於西岸海灘的風光,北部的岬角迥異於南方的灣澳。漁港的氣味,苦苦鹹鹹的,鬱鬱悶濕,有隱隱的黏腥味。搭乘竹筏船艇,航行於河道水域,幾隻白鷺鷥在沙洲上飛起。
最常走入鄉間。自臺北返鄉,我的鄉居生活不知不覺進入第五年了。五年之間,探訪秘境般去過許多鄉鎮,大都不是什麼景區的普通村落。傳統的雜貨鋪、一株老榕樹或老茄苳、一座土地公廟,加總出聚落的樣子。村夫村婦,日子簡單自足。那是我極喜愛的畫面,一心嚮往的家常。
走入光陰不到之處。凝視歷史的缺口。已然不再的曾經,寂寞的悠悠往事,還有立身於現代,翻轉繼起的線索。故事擱在十字路口,只要願意輕輕拾起,都是延續承繼的畫面。
島內漫遊,搭乘巴士、郵輪式列車、五分仔車、竹筏、遊艇、熱氣球……,我希望能傳遞行踏於這塊土地上,自由多元的方式與態度。
走向許諾之地,美好,或不甚美好,我們並不永恆的時代。
不追求什麼輝煌,但願是一種樸實的心安。在所居處的這塊土地上,書寫當下觀照並理解的人情地景。盼望能在荒荒人世,有限的生命中,多發掘、記憶,那些真實的存在。回報愛與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