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度「中山文藝獎」文藝創作獎 / 學術著作獎─贈獎典禮
日期:101年11月11日﹝周日﹞上午9點舉行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演講廳﹝仁愛路4段505號﹞
獎勵:金質獎章一枚、獎牌一座、獎狀一紙等
文藝創作獎得獎人:阿盛‧郝譽翔
文藝創作獎得獎人
楊敏盛先生 現年六十二歲,台南新營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國時報系記者、編輯、主編等職。從事寫作已有三十多年,至今已出版散文「行過急水溪」等二十冊;長篇小說「七情林鳳營」等二冊。此次以近作「萍聚瓦窯溝」散文集一書參選,經本會文藝創作審議委員會評定獲獎。
本書全文約八萬字,內容分作四卷及附錄,共計九十九篇。第一卷「十八歲、定格」,收散文二十四篇,多記述求學生涯、成長背景及文壇交往。第二卷「檳榔波羅蜜」,也收作品二十四篇,將台灣風土人情、語言、民俗等,呈現於作者的生活紀實及往事追憶之中。第三卷「對不起車前草」,收短文三十篇,俱為生活中之小感觸,涉及之範圍甚廣,下筆引古喻今,不但時出新意,同時發人深省。第四卷「曾經歌舞來」,雖僅收十二篇,卻寫盡台灣鄉土人情之關懷。
綜觀全書,雖所收小品篇幅不長,卻包羅萬象,且所記雖多為個人求學、成長、就業及文壇交游之往事,亦充分準確反映近五十年來台灣社會變遷及其所衍生之種種現象,並對自身作為多所省思,體材廣泛,無論南部鄉鎮或北部都會,清代軼聞或眼前時事,庶民小吃或酒店夜飲等,均有涉及,不僅予人真實親切之感,且對台灣的民俗人情,也有深刻的體認。作者行文若清風流水,簡鍊通達,趣味橫生,言及上下古今,皆能信手拈來,適情適意,天然渾成,不見雕飾做作。尤其難得者,在於作者能將古文經典與閩臺諺語熔鑄於一爐,無需刻意使用台語,便自然呈現鄉土氣息,幾近文言卻不覺艱澀,多用方言卻不覺其傖俗,鄉土氣與書卷氣相得相容,此乃發乎自然而得,故歡樂則暢達無礙,哀傷則意在言外,怒不傷雅,悲而有文,其文如人,其人如文,文人合一,雅俗共賞。誠然為鄉土文學別開生面,創新風格,雅俗共賞,斷非一日之功。
Top
郝譽翔教授 現年四十三歲,臺灣高雄人,祖籍山東平度。臺灣大學中文博士,曾任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現任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著有小說「上海教父1920」等七冊,散文集「一瞬之夢:我的中國紀行」等二冊。此次以「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小說參選,經本會文藝創作審議委員會評定獲獎。
全書約十二萬字,內容雖涉及臺灣開放返鄉探親之時代背景,實以家庭回憶及私人記事為主。作者詳述父母的悲劇婚姻,重新審視自我的生命歷程:由於父親一再外遇,拋妻棄子,母親獨力持家,艱辛備嘗,作者和姊姊們年少歲月破碎支離。父親過世後,作者決定獨自遠赴北越,展開了一段追逐父親最後身影的旅程,讓她對生命的意義有了全新的醒悟。過程饒富戲劇性,亦是如實的亂離人生。
本書忠實呈現作者的家庭變遷,同時亦觀照台灣經濟起飛、民主改革的鉅變時代。父親的自私無情對妻女傷害至深,但作者坦然陳述,無所隱晦,愛恨夾織,理情交錯,誠懇告白中展現出作者於力爭上游時仍能夠不棄親情,於命運飄搖中仍保有不撓毅力,充盈著女性的柔軟韌性。文字細膩平和,記錄巨細靡遺,情節曲迴轉折,氣氛傷感凝重,讀來令人凜然動容。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