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0-20 12:10:04| 人氣4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鮮貨】行醫的人-林育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兒時,父親的友人問我將來想做什麼,我毫不遲疑回答要當「先生娘」。當年我並不明瞭「先生娘」的意義,只是常聽旁人如此稱呼我的母親。

 

  後來才知道,「先生娘」是指醫生的太太,沿習日據時代對醫生的敬稱──日語發音的「先生」(sensei),後頭加上閩南語的「娘」,變成了醫生太太,而「先生公」、「先生媽」,則是對醫生父母、甚或其岳父岳母的尊稱,有些人三個字都以閩南語發音,聽起來也相仿。日語的「先生」是對醫生與老師通用的稱呼,但光復以後,校園厲行說國語政策,自然只有對醫生保留下「先生」一詞。

 

  數十年前,醫生的社會地位甚高,受尊崇的原因除了他們必定受過相當程度的教育之外,鄉里間自童至叟病了,即使三更半夜,也敲得開醫生的家門,得著藥方救急;有些虛弱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更常派位家丁或打通電話來請醫生「往診」,醫生詢問症狀後收拾血壓計、聽診器與幾許必備藥品針劑即動身前去病家。當年醫生家境多半富裕,縱然不是每個醫生都能妙手回春,但仍以仁心仁術者居多,很多窮困人家暫給不起醫藥費,等稻穀收成才有錢支付,也有拿自家雞豬果菜來抵,儘管市價天差地遠,但我的血汗換你的智慧,其實不能算虧欠。還未見地皮炒作的時代,除了耕作農地,其餘土壤並不值幾文,因此有的醫生也接收好幾甲,作為看診的報酬,而一家子又不需住到那麼遼闊的地盤,便再將地出租給人建屋居住或營業,這筆收益既是額外所得,租金往往便宜得不合行情。

 

  因此過去,一般人遇見醫生,即使不是為了看病也會恭恭敬敬喊一聲「先生」,表示對他素行的景仰。醫生既量少質精,匹配得上他們的女子自然也是名門閨秀,當然更不能忘記辛苦栽培醫生出類拔萃的老父老母。於是,「先生公」、「先生媽」、「先生娘」早年是很普遍的用語,尤其在南部地方。不只是到診所求醫的患者見到醫師的家人會這樣打招呼,更常在菜市場聽到魚販、肉販大聲呼喚「先生娘」、「先生媽」,一方面廣為宣傳來者是醫生的妻子或母親,給她們做足面子,心裡歡喜,下次光臨的機會大增;另方面,「先生娘/媽」一詞既出,這些女性再怎麼精明儉約,礙著臉皮通常也開不了口講價。

 

  等我成為醫生,「先生」的稱謂早褪了流行。我任職一所外國傳教士來創設的醫院──當初傳教士來台多半先習台語,以拉近與本地人的關係;而醫院董事會又帶有濃烈的台灣本土意識,但不知何故,院內對醫生的稱呼,卻長期慣用中國語言的「大夫」。初始頗不習慣,因早年我使用「大夫」二字,若指的是醫生,則多半與「蒙古」脫不了關係,但久了也覺得「大夫」挺好,尤其院內公文傳遞,信封上書寫其他醫師姓名,加上稱謂時,省極了筆墨。另有位姓施的同事道,真慶幸來到這所醫院,被稱「施大夫」,不然成天施醫師、撕一撕,早成了一堆碎屑。

 

  但絕大多數的醫院,還是喊醫生「醫師」。「醫生」是名詞,「醫師」是稱呼,帶點捧人的意味──有點類似「先生」──卻又不捧得那麼徹底,難以連你父母妻子一塊尊敬入心坎。「師」者,表示你的專業,你的收入,你的社會地位,但如今渴望被推崇的已不只醫師、老師,還有律師、工程師、會計師、設計師、美容師、精算師、風水師……,「師」者在通貨膨脹下已值不了幾分錢。

 

  醫生的「生」,原不過是個將執行醫療的人名詞化的用法,一如學習的人是學生,配藥的人是藥生,但行醫的人一旦成為醫生,「生」彷彿便承載了延續生命、盎然生意與生生不息的意涵,起死回生的期待成為醫生太沉重的名字。

 

  因為大部分的醫生,其實不過是「醫匠」,在醫學院七年,學習人體的組裝、運作,數據的檢測、判讀,和疾病的診斷、治療。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愈來愈多儀器發明,愈來愈多基因發現,愈來愈多藥物發展,……只是也愈來愈多醫生,離懸壺濟世的初衷,愈來愈遠。

 

  倘問我要一個名稱來描述我的工作,如今我最喜歡「醫者」二字,漢語及日語均通,簡簡單單說明行醫的人。

 

 

**刊載於中華副刊 2008/09/05

 

台長: 阿盛
人氣(4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文友新作 |
此分類下一篇:【新鮮貨】五分鐘-林育靖
此分類上一篇:【新鮮貨】魚•病-薛好薰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