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8-29 00:00:47| 人氣1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余英時乃無魂魄的扞格認同自宮奴隸行屍走肉

    拙作從無意識的運作,經計畫的運作,由《甲午之春》經《甲午之春與孟夏》而《甲午之春夏》。幾經思考,內容不變,書名仍以計畫的《甲午之春與孟夏》為之。溢出來的內容,就算是饗宴讀者吧!尤其是︰

    一˙余英時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公司,92.6.10初版。

二˙余英時著:《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6初版。

三˙余英時著:《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1初版。

更尤其是

    中國社會政治、中國文化與中國人之人心,已失去一凝攝自固的力量,如一園中大樹之崩倒而花果飄零,遂隨風吹散。只有在他人的園林之下,托蔭避日,以求苟全。或牆角之旁,沾泥分潤,冀得滋生。

    一個人如不自信自守其思想與人格之有價值之處,而必待他人之認識與批准其有價值,然後能自信自守其思想與人格之有價值之處,此即為奴隸之人。一民族之學術教育文化,必待他人之認識與批准其有價值之處,即一奴隸的民族。

    人一轉念,以自己之良心所定之價值標準為權衡,而自作主宰,以言以行,而有所自信自守,以自尊自重,即非奴而為一獨立的頂天立地的人格。

(唐君毅著:《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05.1初版,頁230-3138-39)題旨的意義,激呈現於此︰

    一˙扞格認同出於《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如下的余英時先生的朱子歷史世界,其以內聖外王為論述的主軸,不能不謂把握了朱子、儒學的核心。然而,其以佛洛伊德的三我述證,展現了方法及內容的極扞格。因為,余先生以孝宗的皇極與皇權為例,由佛洛伊德三我的自我認同三部曲闡釋內聖外王連續性。但是,正因為如此,其之述證乃處處不應的扞格矣。因此,易之以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美之至也沛然莫之能禦民到于今受其賜見群龍無首吉盡善盡美其臭如蘭,尤其是眾物表裡精粗無不到、吾心全體大用無不明豁然貫通,乃為源頭活水的朱子矣。就此而論,牟宗三先生判朱子歧出,即不應朱子矣。尤其是此處的意義,朱子乃不贊內聖外王一辭。所以,朱子乃道道地地的儒家者流矣,尤為民到於今受其賜的今之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矣。蓋,此即余著最精彩最貧敗的地方,乃為筆者對余英時先生《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大著的筆者評價。因為,其之最精彩者,即得君行道的君之孝宗自我認同心路歷程,呈現了全書內聖外王的精華,是謂皇極與皇權也。唯,三權角力,(皇極、官僚集團及道學集團)陶鑄失敗,理學家們更慘敗。此一意義寫得非常的精采,拱出了該著的喜馬拉雅山的聖母峰!但是,這也是該著最貧敗者,即最貧瘠失敗也。因為,該著闡釋孝宗的內聖外王自我認同,竟用佛洛伊德的三我詮釋。然而,就光宗而言,此一義意完全不能成立。蓋,就現代化及全球化言,此一意義的詮釋性稍具。但是,運用於孝宗則極為扞格。因為,孔恩的典範不可共量性,在此極為顯而易見也。故,康德的二律悖反意義,任何人多能就其資料詮釋出相異、甚而相反的結論來。因此,余著乃大力鋪陳孝宗的皇極與皇權。然而,孝宗的自我認同極其清晰及單純,即中國文化三才兼三才認同尤其是孝宗的認同應易內聖外王為盛德大業,乃烙印了中國的當時印記。此一意義,正是絕大多數中國人自我認同的烙印基本模式,乃少出其右而淵遠流長者也既連以理殺人的戴震、禮教吃人的魯迅及批孔揚秦的文革毛澤東,都是該基本模式的產物筆者特謂該模式為贊參生命與共三才兼三才認同,是謂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習俗性矣而不察焉三才兼三才認同。就此一意義言,余著乃小了朱熹的歷史世界,尤其以內聖外王小了盛德大業,乃以內聖外王取代了盛德大業赫赫形上世界墜為歷史世界。別說朱子於當時的作用力與影響力仁者無敵,更別提其後的影響力與作用力之仁者無敵尤其是該影響力至今且遠後未墜。其實,這才是儒者們關懷的核心,政治實踐、文化實踐或政治文化實踐,只是儒者實踐的眾多面向之一而已,是謂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乃未知生焉知死四十見惡、五十無聞我豈匏瓜。故,無知吾醜、無憂的意義全顯現在余英時身上,其乃為扞格認同的自宮無魂魄行屍走肉矣。

    二˙無魂魄的行屍走肉出於《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如下的作為宗教的儒家,自始即展現開放、靈活與包容的性格,這和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兩者的獨佔性與排他性形成強烈對比。事實上,中國所有其他宗教也同樣具備這種性格,包括道教以及中國化了的各式佛教宗派。這一至關重要的事實,或許能對中國歷史上為何從未發生過宗教戰爭,作一些解釋。研究中國宗教的當代歷史學者,幾乎無一例外地向我們擔保,中國人的宗教生活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以宗教寬容為特質的宗教調和觀。就歷史而言,宗教調和論在明代中國達到顛峰;開國皇帝明太祖公開支持儒、道、佛三教的和諧與互補,為整個明代的宗教調和趨勢定調;但對宗教調和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明代最重要的哲學家王陽明,他為三教合一提供了儒家一方的論述。他也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承認儒、道、佛三教各自掌握了同一「道」之不同面向的大儒;也正因如此,他的門徒在16世紀與17世紀初將這種宗教調和觀進一步發展。由是得悉:余氏對儒家真是無知得徹底了。因為,如果中國文化不是以儒家為主流的話,誠如余氏自謂的道教以及中國化了的各式佛教宗派同樣具備獨佔性與排他性中國文化主流,其意義自不用說矣。更重要的是:儒家文化何以開放、靈活與包容呢?在此釐清不清,那就是泛泛的常識說說了。故,余氏對儒家如是無知矣,尤其是中國文化的儒家。因為,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儒家亦不過百家之一,其何以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及歷史脈動的核心呢?面對他者入侵,連皇帝老子都能讓他者幹,又何以能有這般的堅忍呢?抓不到此中的主流核心,談何儒家及中國文化焉。現代性挑戰以前,國人的文化自信及文化本質,是那麼的郁郁乎文哉。其面對最嚴峻的挑戰,名教與自然的佛教乘虛而入,仍能屹立不搖。何以故哉?其乃:一把抓住了萬變不離其宗的核心也。中國文化以儒家為主流焉,佛教更中國化矣!既然如此,中國面對現代性時,為何那麼的遭架不住呢?說實在的,該一意義如魏晉的時局,乃士大夫如余英時者流,對儒家傳統無知或半部論語治天下。直至周敦頤出,二程張邵朱陸王繼,又出入佛老數十年,終為宋元明學案矣。當代雖有熊十力先生出,其之四大弟子未印其心,牟宗三先生更從踐仁知天歧出仁體體仁為道德形上學,注定第三期儒家亦必出入現代性至少十代矣。因為,佛教乘虛而入,純粹是思想文化戰。然而,現代性從利瑪竇(含其前)等先行,繼亦為乘虛而入的以船堅炮利強行入侵,更是八國聯軍的強行入侵。國人如何一時面對軍事與宗教的雙重挑戰呢?面對佛教的乘虛而入挑戰,我們都用了數百年回應。這一會的雙重挑戰,可非比尋常了。連身為中研院士、得克魯格獎及得唐獎的余英時,都異化的不堪覺醒、不能覺醒或不願覺醒了。既在深中現代性的詭計得逞中覺醒,著實不易。從中計中覺醒的走出不堪、不能或不願,這更困難而為無知的自宮陌生人、異鄉人、流浪者或奴隸,余英時乃無魂魄的行屍走肉,其真的浪得虛名,更反教育的該進19層地獄矣!(442-443)

    三˙自宮的奴隸出於《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如下的狄氏這一段概括,簡明扼要,將孔子和儒家宗教精神的基本動向指點了出來。關於孔子在軸心突破方面的貢獻,以往我們的認識一直偏重在哲學或思想人格精神價值情感行為存在予存有- -仁禮學方面。現在我們看到,他在宗教方面推陳出新的成就至少是同樣值得深入探索的…軸心突破後,先秦新興諸學派都各自創建了一套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系統學說。而且他們所尋求的道雖各有特色,但在大方向與終極目標方面,卻殊途而同歸(57)此絕非事實,就當時而言是,就今日而言非。非於:百家爭鳴,至今若何?(據《春秋》240年有483次戰爭。如《左傳˙襄公八年》:焚我郊保,馮陵或越廓。敝邑之眾,夫婦男女,不遑啟處,以相救也。翦焉傾覆,無所控告,民死之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更有甚者的是:名教自然之爭,這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啊!這是余氏睜眼說瞎話,真是欺世盜名得可以。我們看:子畏於匡55(69子亡71顏卒72路死73孔辭:天將喪斯文,士不可不弘毅而代有人焉。)王夫之:《四書訓義上》《船山全書》,第七冊,長沙:嶽麓書社,1998,頁565。稱:道不盡於文也,而用於天下,以使人異於禽,君子異於野人,則唯文足以辨之。天以開中國之天下,使立人極而成位乎中。故,五帝、三王興,而詩、書、禮、樂、爻、象、疇、範以次而立,至於文王而大備。文王以上之聖人,皆見諸行事,而以君道立治統。文無以加矣,守之萬世而莫能易矣。後世之天下,文存則泰,文喪則否,聖王不作,而誰與傳之?故,於治統欲絕之際,篤生夫子,修明之以教萬世。嗚呼,其任之重,蔑以加矣!是天之所以為天,而與日星雲漢風雨露雷,昭垂於萬古者也。夫子知其然,而於遇難之際,顯其自信以示從游者焉。嗚呼,夫子於患難之際,所信於天者,文而已。文,即道也。道,即天也。乾坤不毀,生人不盡,詩、書、禮、樂必不絕於天下,存乎其人而已矣。猶唐君毅著:《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05.1初版,頁2中國社會政治、中國文化與中國人之人心,已失去一凝攝自固的力量,如一園中大樹之崩倒而花果飄零,遂隨風吹散。只有在他人的園林之下,托蔭避日,以求苟全。或牆角之旁,沾泥分潤,冀得滋生。乃需「靈根自學,自則佛焉。」:同前揭書,頁30-31一個人如不自信自守其思想與人格之有價值之處,而必待他人之認識與批准其有價值,然後能自信自守其思想與人格之有價值之處,此即為奴隸之人。一民族之學術教育文化,必待他人之認識與批准其有價值之處,即一奴隸的民族。又頁38-39人一轉念,以自己之良心所定之價值標準為權衡,而自作主宰,以言以行,而有所自信自守,以自尊自重,即非奴,而為一獨立的頂天立地的人格。然而,余氏不僅為奴隸而不自知,《朱熹的歷史世界》尚引伊底帕斯說中國人,此處更引道的殊途同歸說天人合一,天人內外不知何以一合也。真是:自宮的奴隸

該一意義,確實全顯現在余英時身上,中國人()乃為扞格認同的自宮無魂魄行屍走肉︰

    一個幽靈

一群幽靈

一大群幽靈

一大群絡繹不絕的幽靈

徘徊在扶桑的上空

台長: 楊冀華
人氣(1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