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3-01 01:00:00| 人氣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美學的三個生命向度(中國人何其不了解自己的明證!余英時先生尚且如此,其他則可想而知矣!)

        此乃101.2.28《中國時報》艾普羅民調:61%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回應文,名曰〈美學的三個生命向度(中國人何其不了解自己的明證!余英時先生尚且如此,其他則可想而知矣!)〉。但是,中國人,何其的不瞭解自己啊!最有名的例子即下引文的內容:在晚清,當西方科技知識湧入,而中國又一再地挫敗之後,興起了一種專業主義,它一方面是強調追求應用性知識技能,另一方面是分工、專精理念的興起,取代原來「通」儒的理想,或君子不「器」的觀念。[1]他們認為,長期以來被社會心態貶抑為末流的「百工」,應提高到與傳統的士所追求的知識相平等的地位,要治國平天下非得要有「百工」不可。[2]在西方科技知識大舉湧入中國之後,幾乎形成兩種知識型式的對立。在這裡,我想借用費孝通的一個觀念。費孝通說:在人類所知的範圍裡,本來可以根據所知的性質分成兩類,一是知道事物是怎樣的,一是知道應當怎樣去處理事物。前者是『自然知識』後者是『規範知識。」他說(278)規範知識是勞心者治人的工具」。在過去,「自然知識」與「規範知識」的區分是沒有社會及思想意義的。原先,農圃百工的「自然知識」是士所看不上眼的,並不形成一個對立的範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書」主要是指四書五經之類的規範知識。而且,宋代以後的知識體系,基本上是以《大學》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在《大學》「八條目」的傳統下長大的讀書人,格物致知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知識是一個連續體。更何況是在理學的傳統下,認為「格物致知」並不是單純的向外追求自然知識。[3]但是現代西方科技知識進來之後,人們逐漸發現所謂格致與治平天下之學不同的,格致與詞章考據是不同的,逐漸發現所謂格致與治平天下之學不同的,格致與詞章考據是不同的,那也就是「自然知識」與「規範知識」之不同。前者是百工器物、是實用的,後者是道德、政治的原理。四民之中,農工商屬於前者,士屬於後者,這兩種知識的升降當然也就決定了「四民」的性質與定位。(王汎森著:《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6初版,頁278-279)這是中國人何其不了解自己的明證!即:大人是百工的基礎!否則,百工為小人的商人重利親別離,科學是殺伐的最佳利器!但是,我們看孔子之,其將藝術還給每一個人,使每一個人都是藝術家,這就是儒學的真諦,此即美學的三個生命向度:

    一˙→由魂魄誕生的個體庶民我:魂兮歸天魄兮歸地。此謂自然生命子在川內,乃需要被服務的中人以下也。

    二˙→由魂魄誕生的個體我:魂魄轉化為。此亦謂子在川內,只是已異化為人文矣,乃禮云樂云的服務人之中人也。

    三˙的我→藉魂魄誕生→:將轉化為從心所欲不踰矩焉。此之謂子在川上,即生命不再受限於魂魄禮樂為領導者的中人以上也。

該一意義,呈現生命的超越向度,我們對照下列的說法:

    尚未來到人間之前,我是誰?尚未具有肉體之前,我是誰?當拋棄了肉體之後,我又是誰(許添盛著,《歸零,重新開始》,臺北:賽斯文化公司,2013.1.1初版,頁176-177)

因此,在尚未來到人間、具有肉體之前我是魂、魄、魂魄、性、德,在拋棄了肉體之後我是性、德。這也就是說:在尚未來到人間、具有肉體之前沒有,在拋棄了肉體之後未能轉化沒有為有、性、德生命就像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一樣,頂多用美或愛相濡以沫一番,其雖勝納瑟西斯多多,卻根本沒有我而人人便汲汲於幸福矣。但是,孔子之,即點出了該論的謬誤而給出了上述的三個生命向度,即天命的超越意義,特為《易經》三爻四爻五爻用爻的意義。

更有名的例子即:

    余英時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公司,92.6.10初版。」的詮釋。

尤其是最精彩與最貧敗而為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詮釋:

    最精彩與最貧敗及化作春泥更護花者,即最精彩與最貧敗及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承諾德治政治哲學中國之簡稱,其即:最精彩與最貧敗及化作春泥更護花,與者,與之前後兩項,關係密切也,最密切即同一性。及者,及之前後兩項,關係曖昧也,似有似無而待釐清也,尤其是探賾索隱鉤深致遠。故,最精彩與最貧敗者,即余英時先生《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大著的筆者評價也。蓋,其之最精彩者,即得君行道的君之孝宗自我認同心路歷程也,呈現了全書的精華,是謂皇極與皇權也。唯,三權角力,(皇極、官僚集團及道學集團)陶鑄失敗,理學家們更慘敗。此一意義寫得非常的精采,拱出了該著的喜馬拉雅山的聖母峰!但是,這也是該著最貧敗者,即最貧瘠失敗也。因為,該著闡釋孝宗的自我認同,竟用佛洛依德(1856-1939)的三我詮釋。然而,就光宗而言,此一義意完全不能成立。蓋,就現代化及全球化言,此一意義的詮釋性即具。但是,運用於孝宗則極為扞格。因為,孔恩的典範不可共量性,在此極為顯而易見也。故,康德的二律背反意義,任何人多可以其資料詮釋出相異、甚而相反的結論。因此,余著乃大力鋪陳孝宗的皇極與皇權。然而,孝宗的自我認同極其清晰及單純,即中國文化認同也、尤其是孝宗內聖外王,其烙印了中國的當時印記。此一意義,正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烙印印記的基本模式,少有出其右者,既連以理殺人的戴震、禮教吃人的魯迅及批孔揚秦的文革毛澤東,都是該基本模式的產物,筆者特謂該模式為贊參生命與共,是謂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習矣而不察焉。就此一意義言,余著乃小了朱熹的歷史世界,尤其小於內聖外王的盛德大業,乃以內聖外王取代了盛德大業赫赫形上世界墮為歷史世界。別說朱子於當時的作用力與影響力仁者無敵,更別提其後的影響力與作用力之仁者無敵了。其實,這才是儒者們關懷的核心,政治實踐、文化實踐或政治文化實踐,只是儒者實踐的眾多面向之一而已,是謂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乃未知生焉知死四十見惡、五十無聞我豈匏瓜。故,吾醜、無憂!因為,在此顯現了最貧敗的皇極與皇權原理。蓋,皇極與皇權若無稽疑背書,即皇權若無皇極稽疑合法化背書,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正直剛柔皇權是無以建立的,此即政權正當性與合法性的意義,是謂天命的君權神授也,更神不遠天聽視民聽視。蓋,稽疑即對天命的挑戰之深刻反省也,既是肇始的建國挑戰,更是日日時時的治國昇平挑戰,呈現天命靡常的嚴峻憂患意識。唯,余英時先生不理解它,其他乃可想而知了。所以:

    中國人,真的是何其不了解自己啊!余英時先生都如此了,其他則可想而知矣!就此,我們乃該找回故國:

    美學的三個生命向度,分享國人、呈現予世界,是謂近悅遠來遠懷的和平崛起第三條路!

 



[1] 這是對傳統知識的理解之最大誤解,實無知於意象言與學思再的真諦,即經世齋是體是基礎,治世齋是用與實踐,體用於美的內緼與外顯藝術,是謂盡善盡美的如其仁也。內緼與外顯於發現它的知人知命,進而充實性德與掌握性德,最後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的呈現性德,是謂易有太極、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為仁由己、志學志應、下學上達、求仁得仁、盡善盡美的如其仁。其要即:乃所願則學孔子的求放心、存之、集義善養充實,最後就是道性善的沛然莫之能禦的擴充也。方法即:一˙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舉一三反、一以貫之、性與天道及百世可知之因。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百千之弗學弗措豁然貫通眾物表裡精粗無不到吾心全體大用無不明。四˙入學考校離辨敬樂博親論取的小成及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的大成大學之道。五˙讀經典:經典中的經典《易經》。六˙好老師與好學生:孔孟荀師生- -和而不同的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既異於蘇柏亞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亦別於佛陀的菩提自悟利鈍一提師敲三下,還別於無自然的生長發展,尚別於科學的制式化標準程式與答案,更別於恩典的天啟。

[2] 朱熹的格物致知補傳,還是非常有意義的傳統知識論。只是格物致知被西方捷足先登了,這也正好方便格物致知,只要知識論的學科學,其他就都方便了。因為,科學哲學知識論,乃讓我們客觀的理解對象或概念是什麼,以便讓我們面對它與操作它美與藝術的盡善盡美如其仁其臭如蘭皆大歡喜生與生生焉。這- -還是康德知性理性感性闡釋得宜,既是對客體作知性的理解,更是對自己作理性的理解與掌握,是謂一故神兩故化天地所以參的感性操作與創造也。蓋,若無知性的基礎,理性或感性的面對或操作都是白老鼠與摸石頭過河,偶然的成功就叫作美學、神來之筆或天才奇蹟。其實,這都是知性的基本知識與學養奠的底,讓自己思考、面對與操作有著下手的起點與面向,需要什麼時亦能方便取材。因為,理念告訴我們,我要的是什麼,我想怎麼作。知性告訴我們,我們的要與作,可以運用什麼、如何操作而達到什麼功效,尤其是美與藝術與道德與倫理的問題。因此,理性就告訴我們,我們的操作對自己與他人與他者有著什麼樣的作用與功效,尤其是自己、他人或他者的心、性、德而有近悅遠來遠懷的中節中和中庸時中意義。感性即告訴我們,大家的呈現與操作,多以別人最能接受而自己又最能把握的方式為之,這就是仁和的美與藝術。蓋,藝術呈現了美,美有仁為內涵與深度。故,ABCD。即:ABCD是我們想要的,ABCD即知性的理解ABCD在哪裏、裏且怎麼操作而有何功效,我們就此展開工作、生活過日子、藝術與創造,生命就此完全展開而呈現,無限由是處處驚爆呈現。因此,它不是制式,它也不是形式,它是本體與方法的雙開放性從心所欲不踰矩。乃:就自己的理念,拿各種可用之材,美與藝術的操作它們,一步步妥適的成就一件傑出的藝術品來。一件件的藝術品,皆如是也。但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文質彬彬,窈窕君子。這才是美之至也的盡善盡美如其仁,這尚是從心所欲不踰矩的真諦,這更是百世可知之因的民到於今受其賜的見群龍無首吉焉。藝術品由是不是一幅畫或一首樂曲等了,藝術品就是人,藝術品就是每個人文質彬彬的操作自己而光風齋月、沐浴而歸。這就是孔子之美,孔子就以每一個人都是藝術主體與藝術客體,每一個人更是藝術自身而為藝術本體。每一個人天生就有這樣的本質與可能,只是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更代代的每一個人皆如是,雖百世可知也。因此,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聖可學而至也。先聖後聖,其揆,一也。聖者,建立理想而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實踐理想者也。所以,後面的引文乃弗知科技知識的意義矣。蓋,知識即知性、理性與感性的尊德性與道問學,科技即知識就是力量的操作知識以發揮力量也。故國的知識,在此弱了一些。再加上哲學的知識論化,其乃益弱的阻礙了文質彬彬的孔子之美普照天下百姓焉。

[3] 八條目的真諦:知性的認識客體,理性的明了自己,感性的美與藝術地隨了心願操作客體。

台長: 楊冀華
人氣(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