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有什麼關連呢?巴爾札克是誰?在觀賞這部電影時,我一直想要知道巴爾札克與小裁縫之間的交集點在哪裡?
電影的時空背景是一個政治動盪的苦悶年代,加上四川一個叫「鳳凰山」的偏遠山區。這樣的時空下所孕育出來的文化,會是什麼樣的面貌?這是導演戴思杰在手法上的創新。
一對情同兄弟般的知青-「羅明」(陳坤飾)與「馬劍玲」(劉燁飾),一個擅長說故事,一個會拉小提琴;因家庭為黑五類,被送到鳳凰山接受勞改,被村長看中了他們的才華,因而農閒時派他們到城中看樣板電影,回來後再講給村民聽。由此遇見了美麗而不識字的小裁縫(周迅飾),使他們兩人都被她的美麗所吸引而情不自禁的愛上了小裁縫。
在艱苦的生活中,他倆仍不時地苦中作樂,此時正好遇見「四眼」,他暗暗收藏了一箱書籍,包括福拜樓、托爾斯泰,兩果及巴爾札克等文學小說,經小裁縫的掩飾,他們冒險偷出了他的箱子;從此巴爾札克小說集這本禁書便開啟了小裁縫心靈的曙光。
漸漸地小裁縫受到羅明的薰陶,也愛上了巴爾札克,她的心窗被悄悄的打開。並得到愛情的啟迪,並與羅明相愛而懷孕。 不巧的是羅明接到家書,必須返家探視父親,臨行前把唸書的工作交給馬劍玲,馬劍玲其實也一直愛著小裁縫的,但為了羅明,他只能把這份愛情放在心底,直到小裁縫向他求助懷孕的事,他才以一本傅雷翻譯的法國小說,和小提琴為代價,進城請父親的朋友,為小裁縫墮胎,事後還給了小裁縫二十塊錢,帶她到城裡去散散心。
羅明從家裡回到山區,日子依舊,而馬劍玲幫助小裁縫墮胎的事,像從來沒有發生過。
後來,羅明和馬劍玲相見,已是二十七年以後,羅明已娶妻生子,並在上海成了名醫,馬劍玲在法國成了小提琴家,兩人回想當年在山區的情景,談到小裁縫有一天離家出走後,就再也沒有見到,先是聽說在深圳,後來又到了香港,而那一段年少的情事,也成了過往雲煙。
有時候一本書,可以改變人的一輩子,小裁縫因為文學而逐漸改變,在小說中羅明說:「巴爾札克這個老頭真是了不起的巫師。他把一隻看不見的手擱在這小姑娘的頭上,小姑娘就變了個樣,她就掉進幻想裡頭,過了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回到現實裡。
羅明為小裁縫唸著巴爾札克的《貝姨》:「這是人生最大的神秘,愛情是理性的放縱,是偉大心靈的享受,嚴肅的享受,野蠻人只有情感,但文明人除了情感還有思想。……野蠻人把自己交給一時的情感支配,文明人則用思想把情感潛移默化。」
巴爾札克的小說給予小裁縫新的思維模式,讓她明白了「女人的美是無價之寶」,讓她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改變的,也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方向。
小裁縫從巴爾札克的作品裡,得到愛情的啟迪,而羅明和馬劍鈴何嘗不是呢?「在我們偷書成功之後,外面的世界就把我們給迷惑、佔領甚至征服了,我們尤其沉醉在關於女人、關於愛情、關於性愛的神秘世界─這些西方作家日在關於女人、關於愛情、關於性愛的神秘世界─這些西方作家日復一日,一頁一頁、一冊一冊地向我們訴說著。」(《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頁124。)青春洋溢的他們除了從文字獲得知識外,也開始認識、瞭解愛情。
在影片中,我為馬劍玲拉著他的小提琴,渡過他生命裡的徬徨、幽暗、掙扎而動容。為羅明能在苦悶的生活裡,堅持自己的想法和熱情,不放棄希望而吸引。為小裁縫敢於選擇自己的人生,率性而為而深深佩服。
對於導演戴思杰並未以揹負時代的苦難為著墨重點,對於歷史的傷痕血跡,也並未強調批判,只是描述人應該如何在苦難中真誠的活著,而閱讀可以改變一切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