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於紐西蘭的毛利人是南島民族的一支,據信於西元800年左右到達紐西蘭,而在1200年左右廣泛分佈於南、北島各處。在十七世紀歐洲人到達紐西蘭以前,毛利人過著傳統的生活型態。這裡指的「傳統」,意思是他們有以數個部落所組成的政治單位,各政治單位之內有社會分工,有領袖、貴族、平民階級之分,還有不事生產的工具製造專家、藝術家甚至士兵等。支持毛利人的社會組織的重要原因,是暖和的紐西蘭氣候,尤其是北島,適宜農業的發展,也因此人口很快就到達土地能夠承受的上限,部落之間發生戰事並不特別稀罕。
在歐洲人抵達紐西蘭以前,刀箭為部落間互相征伐的主要工具,但自十九世紀開始,毛利人開始與西方人交換物資,包括對於戰爭影響非常大的滑膛槍。用土產、亞麻布與歐洲人交換來滑膛槍的部落,自然一開始在戰事上取得非常大的優勢,而落後的部落也不甘示弱,與歐洲人進行交易,用更多的土產與亞麻布換來更多的槍。為了在武器競賽上壓倒對手,結果毛利人陷入了始料未及的悲慘境界,他們必須要花更多的時間生產亞麻布,而且得遷徙到更潮濕低窪的地方去種植亞麻。
滑膛槍一開始是使毛利人獲得「安全與自由」的科技產品,然而後來為了獲得「安全與自由」,卻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註1)
看在我們眼裡,要解決當年毛利人的問題事實上非常簡單:大家握手言和,不再和歐洲人交換滑膛槍,萬事就解決了,天下太平。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容易?
如果問各位,「汽車」一開始發明的目的是什麼呢?現在說出來大家一定不會相信,是為了解決「污染」的問題!什麼污染呢?是馬糞的污染,舉例來說,1900年的紐約市的馬一共拉了250萬頓的馬糞,6萬加侖(約合22.71萬公升)的馬尿在大街上,那年紐約市的清潔工要搬走1萬5千頭死在街頭的馬(註2)。姑且不論當年汽車要解決的污染問題,如果現在要你放棄汽車及機械交通工具所帶來的「迅速與便利」,你願意嗎?
如果有人說他是無車階級(但至少應該會有一輛摩托車),讓我們再看看一個更切身的問題,十幾年前,當KAKU還是高中生時代,那時網路才剛剛興起,伴隨著網路有一個很時髦的玩意兒,叫做「E-mail」,那時會操作電腦的高中生還沒幾個,更不用說有Email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當時工藝老師每個星期都會放一段介紹電腦及網路的節目讓我們這些小毛頭觀賞,記得有一集提到E-mail時就談到它的便利性:「免費、迅速」,從此過年過節不用花錢買卡片、寄卡片,還得辛辛苦苦地一張一張寫,只要輸入收件人的E-mail,按幾個鍵,送出去,快速又不用花一毛錢!
可是如今呢?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E-mail,而收E-mail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砍除垃圾信件,而且還得提防三不五時朋友中箭寄來夾帶病毒碼的E-mail。也由於E-mail的「免費、迅速」,總會有人拿他來寄笑話、分享文章,雖不能說不好,但是量大的時候就變成了一種負擔,每封都看嘛,很多坦白說不甚重要(而且經常重複收到不同人寄來的相同內容),都不看嘛,還是有些信件有重要內容(從標題經常難以分辨)。每天龐大的E-mail往來,除了可能將重要信件誤當垃圾信件刪除,就是寄了重要的事項卻沒幾個人認真閱讀(笑話和分享文章量佔太大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現在收到手寫信,可是畢恭畢敬地拆封閱讀哪。
解決的方法很簡單。不過,你願意嗎?辦得到嗎?
註1.這三段主要參考:
王溢嘉:《賽琪小姐體內的魔鬼》,〈牢騷的基因〉,頁139
賈德‧戴蒙:《槍砲、病菌與鋼鐵》,頁60-65
維基百科的條目:毛利人(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F%9B%E5%88%A9%E4%BA%BA)
註2.我已經不記得第一次是何時在哪裡看到這個論點的了。不過在Google打關鍵字「汽車+馬糞+污染」,可以在「美國人:半人半車的怪物」(http://books.sina.com.tw/blogbook/city/2007-05-07/05525468.shtml)找到我引用的數據。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