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三年前讀過了簡媜的《紅嬰仔:一個女人與她的育嬰史》(聯合文學出版)之後,我就不時地會想,姚頭丸這個小嬰孩的後來呢?
儘管我們每一個走過父母之路的人大抵都知道,每個寶寶如何由一只無移動能力僅會蠕動,成天吃睡屎尿的軟嫩娃娃,經過翻身坐起爬行站立和說話各階段的變化成長,也從不厭其煩地向眾親友到陌生人賣瓜,自己家的寶貝如何可愛如何動作如何長進(ex:長幾顆牙啦!一天可以吃一整粒蘋果啦!會KissBye啦!等等細微瑣事),到第一次上幼稚園你難以割捨的心頭念,到他經歷第一次的畢業典禮你無以名狀的傷懷感動等等。
可是,我還是會想閱讀想要知道,在作家簡媜那詼諧又犀利的文字描述之下,姚頭丸後來的成長故事呢?
於是,我找到了《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簡媜/印刻出版。
儘管這是一本紀錄簡媜一家人在美國短暫居住(爸爸上班/媽媽做飯/兒子插班上學)期間,透過孩子的美國學校生活,和之前姚頭丸在台灣的小學生活做對比所抒發的觀察心得(穿插一些美國科羅拉多州的風光和日常生活記趣)。
雖然我們多數人沒有能力改變我們所處的社會和教育環境(講白一點,我們沒有錢陪小孩出國唸書,記住,就算有錢但是青少年以下的小孩獨自出國唸書沒有爸媽仍是不好的),知道了國外更好的教育方式或許只是徒增苦悶焦慮,但是我認為,在這本書裡,簡媜作為一位母親在字裡行間留露出的那些教育姚頭丸的觀念和態度使我如沐春風値得分享,並期許無論為人父母或是為人師表都應該以此長掛心頭,提醒勉勵。
(以下節錄,黑體字是我自己所標示,閱讀整本書會更好):
請假授課備忘單
連請兩天假。電話中,老師請我們放學時去拿當日功課。。。。。(符號表示中間跳過)
班級老師在顯然專門用來給缺課學生看的功課備忘單上,先寫了一句溫馨小語:「我們很想你!」,再一一註明當天的授課科目、範圍即作業,並把相關書本及作業簿(平時放學校)讓家長帶回,要學生在家完成並交回。換言之,學生雖未到校,若體力允許也可以在家補破網,不至於變成脫隊的醜小鴨。
台灣的做法不一樣,請假手續是一定要的,但老師不會給授課備忘,也不管你是否功課落後。姚小弟從小擅長生病,為了訪遍中西名醫所以常請假。我的經驗是,必須四處打電話問同學今天教什麼、功課是什麼;小朋友講得哩哩拉拉,不時穿插「今天跟大雄跟小明又吵起來」或體育課跑四圈、午餐有滷雞腿之類的「小兒科話題」。掛完電話,一頭霧水;要不就是該科課本作業皆在教室,問也是白問。。。。。。
如果有授課備忘,小男生的姐姐放學時幫他帶回不就結案了嗎?
想想那些身陷職場的爸媽,孩子生病已經夠煩心了,哪還有餘力一一電話追蹤教學進度。若學校有此備忘單措施,豈不幫了學生與家長的忙。
辦教育,真的要放下種種成人世界的薰習、怠惰、嗔怨、計較、焦躁和姿態,每天一進校門變身為純潔天使,一切以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為「最高指導原則」,從學生角度體察、施行,要不厭其煩,不怕任何細節。一張請假授課備忘單,讓我看到他們的細膩與用心。
織一張閱讀網
。。。。。。(符號表示中間跳過)
學校鼓勵閱讀必須做好相關配套,不是只請知名人士來校演講吹一吹號角就行。
首先,學校藏書必須豐富。Dunn每年挖空心思舉辦募捐及捐一本書給學校圖書館,應有豐富館藏的作用。美國書價昂貴,一般人仰賴圖書館甚深,推閱讀,從學校做起是最有效的。
其次,必須對語文類書籍做程度分類與管理,並設計題庫,這不是只靠一所學校能做到的,須有專門單位負責。(想像有一家公司,專門針對學校的閱讀政策提供選書、採買、分級及題庫軟體。學校與之簽約,買書與題庫軟體。)
再者,每年春秋兩季做全校閱讀程度測驗,紀錄學生級數,分班,建議其借閱書籍的程度範圍,對學生作個別追蹤,督促其維持閱讀慣性。每看完,坐小測,花費的時間不多但老師「全程盯著」。如此一年下來,透過電腦借書紀錄、閱讀小測、課堂表現、程度測驗等,可以很清楚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努力程度、閱讀發展軌跡及學習趨勢,學生得到他應得的果實(成績),老師在「個別親師面談」時也才能對家長侃侃而談,完全爲這名學生的學習負起責任。
職業展覽會與成長史
。。。。。。(符號表示中間跳過)
受了職業探索作業的影響,加上瘋橄欖球,姚頭丸說想當橄欖球員,自己覺得這只是個夢想,又說想當汽車設計師,有時會淺淺地問:「媽媽,我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career?」
「慢慢來,你還小,即使現在『決定』了不代表將來一定如此。職業,一方面是你賴以獨立生活的根據,也是成就感的來源,另一方面是對社會作出貢獻,因此,是否適合你的個性、才賦很重要,到高中、大學,你懂得更多,到時所做的選擇會比較精確。學校現在要你們了解career,是教一個選擇職業的原則,把握住原則,將來你才知道怎麼做選擇,而不是盲目跟隨別人的價值觀隨便選一個跟自己的才能不相符的職業。」
即席演講之後,又捕上簡氏家訓:「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為自己負責,你要牢牢記住『責任』兩字,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是光榮的。」
不想看到的事
我希望每個孩子都喜歡上學,像春風吹來,每一片樹葉以口哨響應。我希望每位老師教學的青春永駐,即使白髮如霜亦不覺疲倦。我希望那方小小講台是阿拉丁的魔毯,老師帶領一群孩子探索生命意義,遨遊知識殿堂。
。。。。。。(符號表示中間跳過)
我衷心想看到老師關愛失親的、貧家的孩子;因為富人與貧家最大的差異在於,當黑夜降臨,富家之子手上有燈,而窮人家的孩子只剩—老師。
留或不留
黃昏,媽媽穿過樹林看到孩子正在與朋友踢球,興高采烈地。但天色降下來了,該喊他回家。孩子向同伴道再見,朝媽媽走來。
「媽媽,我想留在這裡唸書,我喜歡這裡。」
「爲什麼?」媽媽問。
「這裡的老師很好,不打人也不會大罵,功課比台灣少。」
「還有呢?」
「可以運動,打橄欖球。」
「台灣也可以運動呀!」
「.......」
「嗯,我知道你的意思。不過,我們現階段沒有能力留下來,牽涉的問題很複雜,爸媽現在不可能只爲你一人做決定。有些人面對問題時,有很多選擇權,有些人沒有。如果你很喜歡這裡的學習方式,就把這種精神帶回台灣,鞭策自己繼續學習。將來,上大學或是畢業後,靠你的實力申請學校拿獎學金再回來唸書。留一個願望讓你自己去實現吧!」
留或不留,這問題確實曾浮現我們腦海,帶著一絲苦澀幾分感嘆。
如果不曾進入他國的教育體系眼見孩子沉浸其中而展歡顏;如果不曾感觸在一個安定和諧社會裡,教育者與受教者各自享受的滋味;如果不曾聽聞移民此地的台灣朋友其子女皆蓬勃學習的經驗;如果自己的國家不是一個長期瀰漫政治濃霧以致看不到未來的地方;我,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年人,何須面對留與不留的尷尬難題?
媽媽送你九樣禮
還記得開學第一天老師送你的十二樣見面禮嗎?旅行將近,換媽媽送你禮物。
。。。。。。(符號表示中間跳過)
我該送你什麼呢?你的人生還在山腳下,但輪轉的四季會推你上坡,我的人生風雨已過,正一歩歩往下走。下坡的人口袋裡總有一些還算珍貴的感悟,値得與未上坡的小子分享。有些你不見得懂,先聽一聽,把它收在心裡的小口袋—就像你把什麼東西都收起來不丟般,說不定有一天當你獨自面對困境或必須做抉擇時,這些話語會生出奇異的力量,協助你鼓起勇氣,掌舵前行。
。。。。。。(符號表示中間跳過)
第四樣禮物一定讓你覺得疑惑,送筷子做什麼?
沒錯,我要送你一雙筷子(原文有黑體)。
筷子一定成雙成對,否則就不叫筷子。我想先讓你知道,人生中很多追求與努力,成功或成果,一靠實力一靠機運,雙雙配合方能取得。我們固然應該為了目標而努力不懈地鍛鍊自己的實力,但也必須留一點空間給「機運」去發揮,因為天底下沒有必然成功的保證。然而,你要相信媽媽的經驗:天底下也沒有白吃的苦頭、白捱的磨練、白受的罪;好比說,有的人拿的兩支筷子一樣長,很快夾到盤裡最好的那塊肉,你拿的筷子卻一支長一支短,明明實力不比別人差卻短少了機運,當然夾不到菜。你看著他人大口大口吃飯嚼肉,心裡鬱悶,真想把筷子扔掉—那就是自我放棄,千千萬萬不可如此,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叫一個生命白白毀棄自己。
。。。。。。(符號表示中間跳過)
送你最後一樣禮物之前,我想起一件事。
幾年前你剛轉到新學校,與同學相處有些小摩擦,又想在課業上出頭,弄得頗有挫敗感。有一天臨睡前,竟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不像某某同學什麼都好。
我說:「你怎麼這麼想?上天給每個人不同的天賦與禮物......」
我的話未說完,你哽咽地說:「上天沒有給我禮物!」
我嚴肅地說:「你永遠記得,上天給每一個人禮物。但是,祂不告訴你禮物放在哪裡」你必須自己找。有的人很快找到,大叫:我找到了,有的人過不久也找到了,說:我也找到了!有的人還沒找到,怎麼找都找不到,於是傷心地說:上天不公平,沒給我禮物。你現在沒找到,不代表二十歲時找不到;二十歲沒找到,不代表三十歲找不到。有些禮物非常特殊,祂要先訓練你的力氣,你才能打得開那禮物。我也曾經認為上天沒給我禮物,後來才發現祂有給我......」
「祂給你的禮物是寫作。」你說。
「沒錯,跟考試一百分、全校前三名、全校長得最漂亮比起來,這個禮物太珍貴太珍貴了!」,
。。。。。。(符號表示中間跳過)
這就是我要送你的最後一樣禮物,一個盒子。(原文有標黑體)
但願這個盒子提醒你,在這世界上,有一樣禮物是專屬於你的,你是被上天祝福過才到這世上的。不管處於何種困境之中、陷於泥濘路上,都要鼓舞自己站起來、邁開歩、向前走(這是以前我鼓舞自己的口訣),去尋找上天給你的禮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