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24 01:25:11| 人氣3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取材筆記】我們是這樣被隔離在城市邊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取材筆記】我們是這樣被隔離在城市邊陲


只有少數一兩個朋友知道我正在盡「國民義務」,因為我的另一半,為了工作經常得出入對岸,最近一次回台時,為配合台灣防疫sars新政策,我們只得配合居家隔離。

當門外的世界陷入一片慌亂時,還有一塊安樂地容我們相聚,的確是值得感謝天地。那個男人看起來好像撿到了十天假期,不用起早上班以及老是拖過晚餐時間才回家,即使得在家中進行視訊會議和On air的辦公事務也不以為苦。拜網路發達之賜,他不過是換個地方辦公而已。

與世隔絕對我而言一向非難事,對這種寧靜的生活簡直是求之不得,這個時候絕對不會有不速之客不識相的前來叨擾。但是政府的隔離政策實在不夠徹底,自境外返台要居家隔離10天,而家人卻不用隔離,這…這到底是什麼跟什麼啊?這樣的防役漏洞,是我和另一半每天下飯的話題。而我們也越發擔心潛藏的危機。

我們很自律的在家中戴著口罩,家裡的男人會在專用的房間內活動。不過習慣有什麼事就急著解決的他,一下子就要我去幫忙買這個那個,把我忙得暈頭轉向不算,他要的都是一些奇怪的東西,什麼三插式接頭、訊號線、熱溶膠、銲槍…。之前,新聞報導所說的「SARS的好處」,此刻我真的確實體會到了!最近我們家多了許多中用不中看的DIY手工藝,還有那專用的房間已經被他佈置成小型辦公室,裡面佈滿線路纏繞的電子器材。看來隔離果真能夠使人改頭換面。

另一半被隔離的第二天,我的腳就再也踏不出家門了。充滿消毒藥水的氣味瀰漫著街弄巷道,出門購物及上銀行辦事的權利得用身體的溫度來兌換。

一切都好,在這個島嶼愈來愈瘋狂之際。我們不想再被噬血的電子媒體所宰制,那樣的語言詛咒,經常讓我們有變成遺世而立的一塊夫妻石般的錯覺,最終風化也只能無所謂的對望著。還好我們理智的一起看了許多錯過的好電影和好書,也努力增進了家庭和樂的感情,甚至想起了遙遠遙遠以前的蜜月回憶。

隔離於我唯一的壞處是,那廚藝精湛的男人居然堅持遠庖廚,他說這都是為了完全隔離著想,如此的決定當然引來只想滿足口腹之慾的女人陣陣哀嚎。當男人和女人被關在一起十天,可以想像的距離是在哪裡?

一向安逸的女人,廚藝自動開始每一日都呈現小幅的進步,因為我得在僅有的存糧中,絞盡腦汁的思考三餐的食譜。雖然我也很厭惡自己拙劣的烹調技巧,但往好處想,或許10天後我就可以想出一本《10天隔離食譜健康煮》之類的書了。

雖然我很喜歡隱士般的生活,這樣清靜日子也是可遇而不可求。不過,第五天的時候,我卻突然想起一種宿命的論點。自己若是進入深層寫作的狀態,為了專注之故,一陣子便要過著與世阻絕的生活,這一次和其他正在閉關寫作的某一次自我隔絕並無殊異。原來,身處於這般的迴圈中,仍是一種小小的幸福。

而和我們同在這個島嶼上生活的人們呢?

身在狹小斗室中,簡直要被耳語及傳言淹沒的我們,收斂起口罩下的喜怒愛樂。開始反芻往日美好的天光雲影。就這樣,我們和這個城市以外的人隔離。幾近無菌狀態、勤勉清潔居家自身的我和家裡這個男人,或許正很安全的蜷臥於一個密密麻麻的繭之中。

每日不停以食物填補慾望,陽光的、親情的、未來的。我們還來不及變得癡肥的第六天,屋外不再有亮晃晃的陽光,接連兩天,烏雲固定在午后的天際泛起,像是即將昭告什麼預言似的,讓人心慌。因為,我們是這樣被隔離在城市邊陲,置身,事,外。

這時我想起了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於《愛在瘟疫蔓延時》中,提及當霍亂席捲時,烏爾比諾醫生及其一家所感「一直視死亡為發生在別人身上,發生在別人父母身上,發生在旁人,而不是自己的兄弟姊妹和丈夫妻子身上的災難」。

是的,我們如今才開始學習,學習謙卑。無奈這樣的體悟,卻經常得通過死亡的交涉,要我們用生命和自由去交換。

隔離的第九天。樓下超市的宅配到府的糧食已宣告殆盡,我看著購物清單空白的欄位,我想填入的是一艘諾亞方舟和一隻鴿子銜來的橄欖葉。

第十天,我和家裡的男人一同從陽台上眺望著遠方,他微笑說「明天,我就自由了。」

這時,下起大雨的城市,卻不能回答每一次呼吸的口鼻,他們的自由。


※本文原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取材便利貼】

死亡總是以各種面貌來到我們身邊,每一次我們都必須練習與它照面的方式,更為熟稔的繁瑣細節,一次一次。

我們無從得知,死的況味,因為躺下就再也沒有發言的機會。曾經在親友的告別式、電影以及閱讀的眾多書籍中,模擬揣度接近悲慟深層哀傷的氣味,但輪到自己,誰能做得好?或是有點差強人意?只有被死神點召的人們才有評分的權利。

撼動台灣的1999年921大地震、2001年911美國紐約的恐怖攻擊,在大規模的死亡訊息中,我們的心從過多的憐憫走向近乎無情的麻木。請不要責怪自己變成毫無體溫的人類,在所有社會性的行為中,唯獨死亡,無從學習。

在懵懂無知的年紀,爺爺奶奶和外公皆與我訣別,當記憶自動跳接這塊灰藍疆域,努力回想,竟也只想起每逢三餐祭拜飯食親人乾啞號哭的聲音,還有我故意規避此儀式不斷躲藏起來的小小身影。

2003年5月是我最接近死亡的一年。當時的SARS事件(嚴重急性呼吸道徵候群),第一次讓我覺得生命的脆弱如塵,因為另一半經常往返對岸工作的緣故,無論是他還滯留在內地或返台居家隔離之中,我們都抱持著同舟共存亡的決心。再壞也不過如此了,至少全家人緊緊相繫。

相較於分離,死亡反而顯得輕薄如紙。生死一瞬,生亦無歡,死亦無樂,這短促人生多可惜啊。我以為人生苦短,須得盡情盡興,但人生有時彷如眨眼,若我們來不及,來不及給所愛之人多一點愛,可會後悔至死。

倘若能像電影《王牌天神》一般,上帝得以讓人恣意抉擇人生,能不能跳過2004這一年,就算我的記憶在此出現斷層,必得丟棄許多生命細節也無所謂。這一年的暮春與夏日,有兩個寫作的朋友以自己的方式離開了世界,我的情緒不可避免地隨著與他(她)們情誼的深淺呈現高低不同的擺盪。

2003年,國峻離開時,我僅是以同是創作小說的身分,靜靜獨自悼念惋惜他的遠走,我在自己網路的留言板靜靜寫下:

一個小說家的殞落
喚醒許多曾經書寫過死亡的小說家
我們可以貼近死亡
感受它的孤獨與絕決
我們可以交出文字
卻交不出身體


對國峻的創作是一種來不及說出的欣賞,更不捨他年輕的生命竟這般快速的畫上句點。

每個作家的童年,大概已經不可避免是個老靈魂,不停接收奇異的聲響、氣味,磨礪感官的天線愈伸愈長,終於我們變成另一人種。可以辨識獸語傾聽大氣中微弱的分子震顫,這種異人類能力於日常中一無是處,卻為我們帶來心靈的歡愉。

以上這段話是去年應聯合文學之邀,讀國峻的小說<縱虎>所寫的書評開頭。那時
聯文邀了一票年輕小說家幫忙讀國峻的作品,逐篇寫下書評,是為國峻製作紀念專
題所用。當時截稿日十分倉促,好像只有十天左右,後來因為作業的關係,這篇書
評不及登載。於是文章一直留在我的電腦檔中,顯得很突兀,特別為國峻寫的,也
無法發表。

後來我漸漸遺忘這件事。一年後,哲生走了,我想起曾經寫過作家擁有的異人類能
力之事,這種日常中一無是處的專長實在是害苦了自己啊。我寧願我們是尋常上班
族,寧願我們不要這麼敏感多思,身邊圍繞的淨是神出鬼沒、鮮少往來的寫作的朋
友,才見幾次面卻是訣別,這讓人情何以堪。

相較於我對國峻的陌生,哲生的走讓我極端難過,哲生追憶國峻的話語還言猶在
耳,為什麼大家都要這樣?留下來的人,好可悲,必須一遍遍反覆的哀傷,而他們
再也聽不見。

因為和哲生有些互動,我終於了解感情貼得越近,越寫不出發自內心悼念的文字。
我簡直有點逃避或想視而不見,我以為自己忙碌或不要翻開哲生的作品,時間也會
讓我遺忘。如此遺忘一個人,是鄉愿的,經常許多沒有防備的時刻,還是不免要提
起與回憶。

接下來,猝不及防,離我最近並有十年往來情誼的詩人葉紅也離開了。她留下遺言
說,自己不適合這個世界。她與國峻留下的話十分相似。這次詩人姊姊的走,讓我
傷心了很久,幾乎有一個禮拜什麼事都不能做。等到自己有力氣回顧我們曾一起走
過的路,回想她的熱心助人與為寫作會無私奉獻的種種,這點又和哲生喜歡在人前
說笑一般。她的苦澀從不和人說,我永遠只認識那個美麗又熱情的葉紅。

哲生曾說:「我為什麼寫作?因為恐懼。(恐懼生命,恐懼寂寞時找不到自我,所
以寫作像招魂,招回逸散的魂)」

是的,越寫越覺得耽溺,何苦耽溺至此,我再也不敢放任自己進入寫作的深層狀
態。死神的衣袖當然不只一次拂過人間。2005年南亞海嘯、北美颶風、印度地震以
及不可預知的大型傳染性疾病等災難,並不會挑選人種和職業尊卑,也不會因為是
個作家或政治領袖或貧民百姓就特別跳過你。

依照《百年孤寂》中老邦迪亞的說法,死神的確是到處跟著人,嗅著每個人的褲
底,「只是它無意用它的利爪一下把他攫走」。我們該用筆提醒自己,用文字照見
內心,觀看生命細微的波動,而非任由它牽引離世。

2005年,一個苦難的寫作靈魂被上天收編。我曾經在宜君的散文中望見諸多死生糾
纏的片刻,一回又一回總要為她擔憂,這次她終於不讓我們有機會苛責她。但我寧
可這麼想,她已經寫完該寫的,屬於她自己磨折的情感和短促的一生,然後變成天
際一顆璀璨晨星,靜謐地在另一個世界繼續歡快書寫。

祝福這四個寫作的朋友,看著人間風景,永遠訴說著長長的故事。


~ 紀念四個寫作的朋友。

台長: 凌明玉
人氣(3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