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23 00:19:49| 人氣1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無懼的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無懼的信
每次來到雅加達的天恩堂,在上樓下樓之間,總會見到隔壁印尼人的墓地,他們的墓園與華人不同,沒有墓碑與隆起的土堆,僅僅用磚塊做出類似棺材的外圍,想到裡面就是一堆白骨,不禁自問對於死亡的觀感為何?
以前對於死亡充滿了疑問與恐懼,疑問的是死亡即為一了百了嗎?恐懼的是死亡代表喪失了一切?
求道之後發現了真我,認識到假我之後,不再恐懼死亡的陰影,對於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有了明確的信念,知道了死亡的歸宿,反而感到安心與自在,尤其研讀過一些瀕臨死亡的書籍與資料,更對於死後的世界沒有罣礙!
心經說得好: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由此可見恐懼的根源不是外在的客觀因素,真正的恐懼來自內心的罣礙,所謂:三界唯心造。天堂地獄都在一念之間,如同許多同學剛剛來到營隊,尚未適應環境之前,有如在地獄般難過難熬,等到全心全意的接受與投入之後,又覺得營隊彷彿是快樂天堂,不想再回到人間!
嚴格說起來自己是怕痛多過怕死,從小就是很懼怕疼痛,無論是被處罰的皮肉之痛,還是生理上的頭痛、牙痛、喉嚨痛、肚子痛,甚至是意外傷害的手痛與腳痛,幾乎都令自己難以忍受,顯見我的疼痛容忍度很差!
曾經有位朋友說怕痛就是缺乏安全感,果然是一箭穿心,從照顧我的外婆口中知悉,從小自己就是非常黏人,每當外婆見到我熟睡,想出門去打麻將,自己總會立即驚醒放聲大哭,外婆只好抱著我出門去打牌,所以自小就把麻將當作積木玩耍!
初次上幼稚園時,依賴的後遺症更加嚴重,記得我進的幼稚園是天主教育新幼稚園,每天早上從離家上校車就開始哭泣,無論是上課下課,無時無刻都在哭,印象中至少有兩個月之久,哭到最後還是嚴重適應不良,被校方勸告退學!
隔年再次挑戰幼稚園,同時考上再興幼稚園與女師附小幼稚園兩間學校,媽咪要我自行挑選,自己選擇了女師附小,理由是它的校園廣大,加上遊戲設施齊全,這間學校剛好就在媽咪辦公室─財政部的正對面,接送上也比較方便!
剛剛入學又是大哭了三天,校長很有耐心的牽著我找媽咪,最後終於了解媽咪要上班,不可能再陪伴我,自己才死心塌地的進入班級裡,漸漸發揮愛現的潛能,幾乎每學期都拿到好寶寶奬,算是成功邁向社會化的第一步!
回想起來這段求學期間,印象中最深刻的是自己一個人搭乘公車上學,由於幼稚園都是半天班,若是早上班就直接與媽咪搭乘財政部的交通車去即可,可是輪到下午班就麻煩了,只好拜託外婆牽著我走到公車站,坐上252線的公車,外婆會叮嚀車掌小姐,提醒我到了財政部站要下車,自己就緊緊抓著車掌小姐身旁的扶手,經過了將近四十分鐘的車程,直到見到媽咪在公車站等候,自己才安心的下車!
印象中倒是不覺得這是很恐懼的經驗,直到近年來準備道育班的課程時,設身處地的同理那位獨自搭車的小孩,猛然發現當時的心裡,必然充滿了陌生的恐懼感與豐富的好奇心,再對比一下現今的小孩子,上下學都有專人專車接送,幾乎沒有獨立行動的能力,不禁佩服起童年的勇氣與無懼!
試想從每天上校車必哭的孩子,演變成獨自搭公車上學的勇敢小孩,不過短短的兩年之間,自身的變化如此懸殊,可見每個人都有潛能,具備了環境的適應力與生存力!
說了這麼多三十幾年前的陳年往事,只是與大家分享自我追憶過往的心路歷程,花費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才逐漸的釐清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大多數都是源自於童年經驗!
由於雙親都要上班,自己從小就是KEY-BOY,妹妹與自己的年齡差距將近五歲,她又是在姑媽家長大,也不能當我的同伴,尤其是放暑假的時期,往往一大早睡醒時,家裡已經是空無一人,自己弄好早餐吃完,才去鄰近的外婆家,當時可能不懂得孤寂感引發的不安,直到國中之後就爆發出來,變得很不喜歡回家,很不願意面對空蕩蕩的房子!
如今接觸到單親家庭的孩子,或是跟我一樣的KEY-BOY時,總是格外的心疼,同理到缺乏關愛的孤寂感與不安全感引發的恐懼感,其實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他們需要全心陪伴的時間與耐心的關愛照顧,如此孩子才能獲得充沛愛的能量,不會受到不安全感造成的影響,對於人格發展與自我概念有正向的影響!
為何像自己這般缺乏安全感的人,沒有選擇安居樂業而是選擇四海為家?
曾經反覆思索與探討上述的疑問,從老爸負債病故到自己進入道場,其中將近十年的時間,總是不斷的探索自我心態的變化,不停的瞭解自身的盲點與需求,當年選擇不算熱門的法律系,即是抱定要賺大錢做大事,深信這樣打拼才能重振家道中落的俞家,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
沒料到發愿修辦之後,整個人生觀與價值觀一百八十度的轉向,全然捨棄了過往的計畫與企圖心,只因愈來愈明白因果因緣運行的規則,愈來愈肯定修辦可以改變命運,愈來愈相信愿力可以化解業力!
三十歲那年放下了台灣的安定,重新給自己歸零學習的機緣,內心是無憂無懼,充滿了感恩與珍惜,到各國總會有貴人相助,與各地的夥伴與青少年結下善緣,越來越確認─今生的使命,就是幫助青少年成長,啟發孩子的良知良能,引導他們回歸自性的光明;越來越確定─行遍天涯路唯有修行不誤人,想要改變命運創造幸福,唯有從心念上著手,從修身培徳做起,實踐忠恕之道!
再回想起從小到大的際遇,驚喜的發現原來前半輩子二十年之間,都在為了開荒做準備,譬如說從小搭乘公車,無形中培養自己對於陌生環境的適應力,後來在高中與大學期間,積極參與服務性社團,學習到活動帶領與團隊合作,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省與承擔之後,對於生命的歷程了了分明,無論是順逆與悲喜都是成長的養分,內在的恐懼一一化解,無論是恩怨情仇都要積極的認命!
恐懼的根源之一就是得失心過重。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因為我們習慣把自身看得很重要,這是我執我見的起點,只要開頭是─我的,所有一切我的健康、財富、感情、工作、家庭、名譽、享受等,我們都希望永遠保有,不願意有任何的損失與破壞,弔詭是人生必定會遭遇到生老病死等八大苦,每當遇到無常與災難時,往往自身擁有的一切,反而變成痛苦的根源!
誠如佛陀所言:擁有的越多,要擔心憂慮也越多,擁有的越少,自然擔心害怕也越少!
如何做才能離苦得樂?如何選擇才能不再擔心害怕?如何修持才能平心靜氣?如何自省自覺才能放下貪求與貪婪,不再被物慾所困?如何分辨與檢視才能保持清明,不被外界的媒體與廣告所洗腦,不被他人的評價與批判所影響?
史懷哲醫生與徳蕾莎修女是自己非常景仰的兩位人物,也是開荒的模範,為何他們能夠如此堅定的奉獻一輩子,沒有任何的懼怕與憂患?除了他們自身的宗教信仰之外,心裡浮現了儒家的一句話:無欲則剛。
只要不斷的學習放下私心私慾,處處替他人設想,時時體貼對方的心意,沒有了我執我見,放下慣有的控制與佔有,不需要害怕失去,更不用懼怕失敗,自然能夠瀟灑自在,無入而不自得!
恩師在印尼泗水對自己慈悲過一句話:能夠幫老師分擔一些就是一種幸福!
前晚仰望圓滿的明月,期許自己做到大公無私,只有一心許天就能無為無我的修辦!副營主任2005/9/21

台長: 俞講師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