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1-10 04:47:40| 人氣2,236|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明星文,太蘋東- 一些港媒的觀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現代人身處媒介資訊爆炸的環境,台灣人亦然,但與港人相較之下,則小巫見大巫。就筆者身處香港這幾個月的交換學生期間,所得出的觀察經驗,就香港的大眾平面媒體報紙的發行上, 分別是綜合性的「明星文,太蘋東」,以及專業性財經定位的經濟日報與信報。所謂的「明星文,太蘋東」分別是指明報、星報、文匯報、太陽報、蘋果日報及東方日報。而經濟日報與信報,這兩份財經性定位的報紙,雖然走的是專業品味,但卻也做足了綜合性報紙的氣勢,亦即這兩份報紙也有涵括如副刊、文化育樂、體育等其它版位。因此,光華文日報的發行就至少有八份,在還沒計算其他的英文報紙或者其它特定品味如馬經(賽馬資訊)、捷運免費派報等前提下,香港可謂是「百報齊放」,所以在香港可真是嗅不出平面媒體式微的氣味。

為何敢發行這麼多份報紙,難道是採訪印報與油墨等勞動成本低廉抑或反骨膛臂擋車般的漠視網路時代與WEB2.0嗎,筆者認為媒體的生產與發行等經濟性問題要從兩條軸線脈絡下去思考才較為恰當,分別是一:媒體涵蓋範圍下的區域特性 ;二:媒體接收人口的生活習性。

就第一點來說,為何需要有媒體,因為這地方有事發生,而香港為何有這麼多媒體,因為它有很多事情在發生。的確,香港這個都市在國際區域特性的定位上,其在地的商品交易經濟與工業活動是相當活絡,不管是金融財經、股匯市、購置房地產,或者是時尚、消費、育樂以及相對於台灣的一個特點-賽馬,等流行事物皆相當繁榮。舉些區域特性的小例子,香港的影視娛樂工業相當發達,港片的產量相當高,同時也星光熠熠,但是港片港星的報導是在工業推銷產品與通俗娛樂的層級,因此自然需要大量版面去曝光,而非台灣將國片的報導層級拉在副刊文藝版。

以上的區域特性並無法充分說明報紙為何大量發行,因此必須再搭配上第二點,亦即媒體接收人口的生活習性。在香港,通勤人口似乎可以回答報紙的大量發行,近乎七成的通勤人口都是仰賴大眾運輸工具包括公車、地鐵與行走於新界與九龍半島的九廣鐵路。因此,平面媒體在這點人口接收特性上便佔了優勢。再者,龐大的通勤人口可再依年齡與品位等變項搭配,再去切割出多種不同的媒體定位與區隔市場,以胃納社會環境因子所切割出來的多餘閱讀空閒時間。

總之換句話說,賣家就是有許多人事物商品,等著買家上門,賣家與買家為了降低彼此的交易成本,所以就需要資訊集的散地,也就是媒體因而出現。

後記:本篇文章是傳學鬥對我進行的邀稿
圖說:圖片當中為我與在香港中文大學當交換學生所認識的ABC-凱(Kai),在香港地鐵尖沙嘴站票閘口前喝酒的照片

台長: 塑膠米克
人氣(2,236)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香江左邊行 |
此分類上一篇:炒作老話題,電影《鬼店》

rihito
類似的問題我也想過
當我在日本坐地下鐵的時候
是有許多人在看書 看報紙(多為體育類的報紙)
難怪日本的出版業和報業也是相當發達
加上上班族通勤時間是相當的長(通常一坐就是一小時以上的人很多)
也養成了日本人的閱讀習慣吧
<地下鐵事件>當中
也是有許多的受害者接受訪談時
表示當時正在看書或是有在電車上看書的習慣


相較之下台灣報業的衰退
是不是反應台灣某些方面建設的不足咧?
2006-11-25 20:02:52
至尊寶
挖 你同學是正妹
阿 ~文不對題 sorry
有在傳學鬥電子報看到你的大作 步錯歐
相較起來 蘋果日報來台灣之後
整體閱報率反而逐年下降
我想或許這跟台灣擁有那麼多24小時新聞台有關吧
2006-11-26 01:07:36
塑膠米克
回寶哥

關於這方面,我有欲搭配思考香港的有線電視生態,以做更精缺的推論
2006-11-26 03:02:04
塑膠米克
回rihito

有沒有打算在台灣機車安全帽裡,強制立法加裝麥克風與天線,增加廣播的收聽族群
2006-11-26 03:03:53
MON
→推孟津。(原Po是帥哥)
2006-12-04 21:59:49
Andrew
我覺得要討論台灣報業的消長,似乎不能只從電視的方面著手

我覺得從台灣人民的生活型態、閱讀習性、以及媒體接觸行為等方面一起討論比較容易獲得結論
2006-12-14 14:44:19
塑膠米克
andrew胡aka北極
我文章裡不是已經說了你提出的論點嗎
你果然肯定是個看a片會快轉的人
2006-12-14 14:48:4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