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辛基應該算是搭維京號的贈品吧!
在船上睡了一個晚上醒來已經抵達芬蘭的赫爾辛基。維京號會在這裡停留八個小時,乘客可以自行選擇下船與否。我們當然要下船去探索另一個新國度。
(從船上看到的赫爾辛基)
一下船進入眼簾的建築給人的感覺實在太「俄羅斯」(其實YY也沒有到過俄羅斯,所以應該說是這城市太貼近我對俄羅斯的想像),雖然芬蘭脫離蘇聯獨立已久,但過去蘇聯統治所留下的味道與痕跡,已經烙印成為現在芬蘭的一部分切割不去,就像台灣某些地方還會散發出濃濃的日本味一樣。
(北歐最大的東正教教堂「烏斯佩斯基教堂」)
(巨大的教堂與微小YY)
芬蘭原本是瑞典的領土,芬蘭名稱瑞典文的意思是【新發現的地方】。赫爾辛基這個城市的起源是1550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為了和漢莎同盟的城市塔林爭奪貿易而修建的。但隔十一年後1561年古斯塔夫一世攻佔了塔林,這樣一來赫爾辛基做為對抗城市的意義就消失了,自此赫爾辛基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擴張其城市發展的規模。
(赫爾辛基大教堂)
(在大廣場前悠閒的婦人)
直到1748年瑞典人開始在赫爾辛基的六座小島上興建對抗俄國擴張的防禦工事「芬蘭堡」才稍微提升了赫爾辛基的地位,原來的名字是「斯韋堡」(Sveaborg),芬蘭人出於愛國將其重新命名為芬蘭堡。這做防禦工事目前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工程是由瑞典傑出的工程師奧古斯丁·厄倫斯瓦德(Augustin Ehrensvärd)負責。他還在芬蘭堡的國王門(Kuninkaanportti)上,用大理石板鐫刻著一句格言「後人們,憑你自己的實力站在這裏,不要依靠外國人的幫助。」(Eftervärld, stå här på egen botn och lita icke på främmande hielp)。
諷刺的是曾經統制過芬蘭七個世紀之久的瑞典,對現在的芬蘭人而言也是外國人,這做城堡曾被瑞典人建造用來防禦俄國,之後也在ㄧ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俄國防禦體系的一部分。這做城堡與銘刻其上由外國人寫下的格言,都恆久提醒著芬蘭人過去那段被外人統治的漫長歷史歲月。(我們本來要搭船去芬蘭堡,但在操作購票機時遇到一點障礙,船就在我們還在研究怎麼買票時就開走了,只好作罷!沒去成....)
事實上赫爾辛基正式開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城市應該算是1809年俄國在北方戰爭中打敗瑞典,合併芬蘭並成立自治的芬蘭大公國之後。根據哈米那條約1809年芬蘭被割讓給俄國,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為了消除芬蘭境內瑞典的勢力以及管理上的便利,在1812年將芬蘭的首都從圖爾庫遷移到赫爾辛基,而芬蘭唯一一所大學圖爾庫皇家學院也在1827年遷移到赫爾辛基,成為現在的赫爾辛基大學。自此之後赫爾辛基才快速發展成為現代化的首都。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發展歷程不只受到地理氣候因素的影響,還包括政治經濟力量的變遷,沒有俄國統治或許就沒有現在的赫爾辛基。但赫爾辛基並不等於芬蘭,從被俄國統治以來,芬蘭反俄聲浪一直存在,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不久,芬蘭就宣布獨立,隔年全國隨即陷入一場內戰。即使芬蘭宣稱獨立,但獨立之後並非一帆風順的康莊大道,芬蘭歷經了內戰、二次世界大戰、冬季戰爭、拉布蘭之戰等大小無數的戰事,在1948年也與蘇聯簽訂許多義務與限制的條約,深受周遭大國的牽制,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前,芬蘭的命運始終無法脫離蘇俄的影響。
看到芬蘭人現今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自信與驕傲以及一路走來曲折的歷史歲月,總是讓我想到台灣。甚麼時候我們可以驕傲的說出「憑你自己的實力站在這裡,不要依靠外國人的幫助」?或許在世界體系中對於一個小島來說,這句話只是一種過於天真、遙不可及的偉大夢想。
(赫爾辛基的郵局有很多嚕嚕米的周邊商品唷!)
(在赫爾辛基短暫停留幾個小時,最後趁市場休息前用半價買了手上那兩個三明治當明天的豐盛早餐~~~後面的維京號正在等待~~)
回來台灣已經一個月了,有太多雜事影響寫這段遊記的速度,但實在不願意放棄記錄,即使美好的日子已逐漸遠去、記憶也日益模糊。
寒冷的冬天也隨著美好的回憶逐漸遠去,我們卸下繁重的外衣與行囊,把珍貴的歲月保存在這裡,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要開始朝向另外一個階段邁進。
2009年5月 YY&TY&Manet終於在新竹郊區一間寧靜的小屋落腳下來~
再見北歐~再見義大利~再見了我們為期半年歐洲的【蜜月旅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