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登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會遺憾」來北京之前上網查了一下風景名勝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一定要去長城也要吃烤鴨,結果烤鴨是吃到了,是TY的好朋友「虎兄」夫妻特別請我們去一家當地人會去的烤鴨店吃,果真不令人失望,虎兄夫妻真是好人,還送我們一對梳子和一本別緻的三字經,這次去北京和他們見面兩次,每次告別都是依依不捨,相隔遙遠下次相見不知還要等幾年,唉!
TY本來要帶我去長城的,但我以「我是女子非好漢」為由拒絕了!一方面是每天座談太累了,另一方面聽說長城很「曬」,害我怯步。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是我去故宮之後的感覺,發現很多東西其實看照片也可以滿足,不需要把自己搞得太累,會老的。
去故宮逛了一個下午,腦海中老是出現的是康熙帝國、雍正王朝等歷史劇的畫面,我的腦袋就是不斷的遊走在現代與傳統、東方與西方、君主與臣民、女性與男性、權力與壓迫等對立衝突矛盾之間,不知道是天氣太熱太悶,還是情緒太亂,心中有一種難受的脹痛感,突然間好像感覺到「中國」的疏離,在故宮裡面,卻越益覺得自己和中國的陌生與遙遠。即使是一樣的黃皮膚、黑眼睛,說的是共同的語言,但卻好似在別人的「根」中發現到自己對過去歷史的誤解與錯置,總是來到了中國才會更深刻的體會到自己是台灣人的事實。有了故宮的經驗,對長城也就沒有那麼的渴望與膜拜了,感覺就是一種找尋歷史的過程,然而這個歷史與自己的經驗卻又那麼的遙遠,人造性又那麼的強烈,開始對自己的歷史觀動搖,我想有必要重新找回自己的認同與歸屬~來到中國最特別的感觸是對自己過去的不斷拆解與重構,我在追尋歷史的軌跡中發現了歷史的脆弱、在差異中動搖了自己對於認同的信念,「我到底是誰?」我該選擇什麼樣的立場去奮鬥?台灣、中國、香港、世界的其他地方,最後決定個人應該停留在何方的因素又是什麼?是對某個人的依戀嗎?是對自己生命潛能的預期?還是對市場發展的賭注呢?
大學的死黨到上海工作,認識了香港男友,這幾年到香港工作定居了;高中的死黨嫁給了日本人,日本人到上海工作,於是她現在定居在上海了;這是一個混雜的年代(實在不想用『全球化』),一個封閉、不流動的人生經驗已經不可能也不可得,在這樣的一個年代中,面對不斷的拉扯撕裂似乎是無可逃脫的命運。
文章定位:
人氣(155) | 回應(1)|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