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18 19:44:41| 人氣1,0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用都更掩飾「看不見」鐵道歷史文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談論「文創」的視角,如今不再能只是釐清「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的分別,由於新一波都市規劃的興起,「文創」的發展已然涉及都市更新、觀光旅遊、地產霸權、金融經濟等面向,譬如緊鄰信義計畫區,占地17頃,始於1935年的台北機廠,在去年初結束任務以後,最近在台鐵與台北市政府的合作之下,意欲透過都更,將機廠轉型為文創園區、美術館,以及開發為住商用地。根據一個房地產網站的評估,土地市值可達1000億。

另一方面,走在台北街頭拿取的建案廣告,也會告訴你,由於該建築附近蓋了什麼文創園區或相關文化建設,會讓該地房價看漲,這一類的文案。就像在一則相關的新聞報導裡,記者引述了台灣房屋高資產中心執行長邱太煊的話,說「該計畫鄰近遠雄大巨蛋,未來連結信義計畫區整體發展,可帶動周邊房價,台北機廠北側工業區房價每坪60~70萬元,若該區地目變更成功,可再漲1~2成。」

這些線索都在告訴我們,台灣發展了文創10幾年,非但在「文化」的累積上仍舊貧瘠,現在還很快地被收納為自由市場經濟的一環,讓人搞不清楚,文創究竟是要拿來將文化發揚光大的,還是只為了用來服務財團與政府的所作所為?尤其是,台鐵一方面想要從這項計畫中,彌補營運上的虧損,一方面卻無視台北機廠本來的鐵道歷史,任由文化與經濟、觀光相爭,將其中近6成的土地用來開發豪宅與商場。

可是在台北,我們還需要那麼多豪宅與商場嗎?民眾不是缺房子住,而是付不起昂貴的房價!再者,在台北,我們還缺文創園區嗎?以文化、藝術之名的園區與館所已經這麼多,為何不能轉型為一座鐵道博物館。或說,在既已公開的規劃內容,並沒有見到什麼以鐵道內涵為根本的思考,這樣的話,只是利用文創、美術館的名稱,掩飾公部門「看不見」鐵道歷史文化。何況最重要的效益連台鐵自己都說了,就是要透過都更,將這麼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周轉出經濟利益。

但問題也就在於,台鐵持有資產的再使用應符合公共利益,可是政府往往習於獨攬「政策形成的過程」,不願將過程透明出來,營造大眾對話的空間,這也就是為什麼公部門發布的政策,在現今總是得不到人民支持的症候之一。這裡面潛藏的是一種「公共性危機」,在許多事件中皆可見。這早就不是「代議政治」的時代,「審議式民主」才應該是政府帶頭要做的。

※刊於《東方報》2013.12.14

台長: 吳思鋒
人氣(1,0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上一篇:民主的距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