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最近讀完的書,未必適合每個人的興趣,不過也沒關係,因為也不是為了要讓人感興趣才寫的,就算是自我地分享一些讀書心得吧。
●長篇小說:《明暗》(夏目漱石)
今天早上剛讀完,是好朋友推薦的書,拿來作為與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做比較。可比的原因是,兩本書的主軸都在處理與初戀重逢的曖昧情節,而除此之外,兩本書實在沒有其他相同之處了....有啦,作者都是日本人。總之,差異非常大--結構、節奏、寫作手法、文氣、人物....沒有一個相同。順帶一提,這本書已經絕版,只有在網路上看得到線上版。
以本書而言,夏目漱石的厲害是他實在太會鋪陳了。這本書其實敘事不多--意即沒有太多作者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解釋人物關係、事件前因後果的部分,作者大量使用對話、白描(描述環境、心理、人物行動)推著讀者往前進。或許也因為如此,這本小說雖然六百多頁,卻是小格局,說穿了是從丈夫要開刀一件小事切入,由此繞著夫妻和夫妻雙方家人朋友打轉的故事,所有的張力都在對話和心理描述,處理成一種內爆式的張力,而不是藉由情節邏輯和架構穿插所形成的拉扯式的張力。
許多小說家會將大量而誇張的描寫用於慣常無奇的事物上,也就是banality,藉以營造尋常事物和讀者的距離(detachment)和想像空間(把稀鬆平常的事物放成非常大,藉以顯得陌生而奇異)。小說家的挑戰在於究竟要挑哪些事物放大?往哪個方向放大?要放多大?有部分放大勢必有部分要縮小,如何拿捏大小輕重之間的平衡?厲害的小說家是寫到非常瑣碎但不致於沉悶無聊,放得夠大但是仍在熟悉可理解的範圍之內,還有即使安靜但仍然有節奏感;《明暗》此書在這方面做到了極致。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的確為夏目先生的banality感到震驚甚至有點荒謬,因為男主角第一頁就決定要開刀,但是到第一百五十頁他還沒開,大概兩百頁左右才去開刀;只是一個小刀,小到一兩段就交代過去,但是他到四百頁還沒出院,接近六百頁才出院;千萬不要期待男主角開刀住院的時候有甚麼天搖地動的事情發生在女主角身上,一點都沒有,她只去聽看了場戲、拜訪過兩個親戚、接待過一個朋友,外加探一次病.....真的是太神奇了;更神奇的是,不會讀不下去,文章裡面的flow是非常明朗的,只是都在幾個家庭裡面繞來繞去,所以這本書在我每天自問「為什麼作者可以這麼瑣碎」、「這麼瑣碎的情節我能忍受到幾時?」的狀態下,莫名其妙以不太慢的速度給讀完了。
既然這本書已經絕版,那又如何看得到這本書呢?一切來自好朋友的愛心。
朋友希望我讀這本書,特別把自己私藏多年的正版書,請助理影印一本給我。他告訴助理要印成「一本書」而不是一本講義,當然他的意思是印成跟正版一般大小的書,然而這位助理同學呢,竟然直挺挺地印成了兩頁一張、比正版面積大兩倍的...書。
曾經有兩三天,我試著陶侃搬磚帶著這本綠巨人浩克上下班,同時為讓浩客可以睡得平穩,必須另提手提袋裝著它。兩三天後我終於向它投降,搬磚不是問題,但是大小的確很有問題,因此我改成每天早上配早餐讀它,大約平均一天讀20-30頁吧。就在真實的banality當中,消化掉一大本的banality。
對了,下次我一定要建議朋友,把助理換掉吧!早點幫助理減少四百擊的份額,也是一件善事啊~~~
●散文雜文:《令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近藤麻理惠)
這本書是宅男煮夫信宏和公務員老婆阿美,夫妻聯袂推薦。據說看完書後,夫婦兩人重新把房間整理得閃亮亮,無奈又被他們愛女給弄破梗。
書封上有一句廣告詞:為什麼一本整理書,會讓無數人邊讀邊落淚?第一眼看到這句話我嗤之以鼻,但是看完以後,我承認真的眼眶泛紅。我非常推薦這本書。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
台灣書市很詭異喔,談整理收納的書賣得特別好,我不曉得這本書在台灣賣得如何,但在登陸台灣前,本書在日本銷售已超過一百萬本。這本書會暢銷,並非因為這位日本整理教主麻理惠傳授的「術」有多麼神奇--相反地,她的核心技術非常簡單,而是她透過整理這件事情,訴說了她追求摯愛、遭到挫折、最後悟道自我的人生故事,這根本是麻理惠的自傳;每一個關於整理的心態原則和實做技巧,都是她經驗體會的結晶,絕對不是空言大道理,說是勵志書籍也不誇張。
另方面,麻理惠也敘述許多整理協助的個案,與讀者分享她從房間觀察到的人性。她的結論是:東西多或者雜亂,其實是給自己的藉口,也是不敢面對自己的證據。本書名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並不是一句口號般的廣告詞,而是麻理惠的主張:丟棄不心動的多於物資,只留下讓自己怦然心動的物件,終究得以面對自己真正的需求,身處於自己喜歡的空間。
我覺得最難得的是這本書雖然精神嚴肅,但內容好爆笑。作者看到客戶家裡塞滿許多不可思議的「庫存」物品時,常會出現很無厘頭的評論,好比以下:
「雖然客戶說:『我的腸胃不太好,一下子就用完了啊!』但若一天用一捲(編按:指衛生紙),也能撐上將近三個月。就算一整天都在擦屁股,仍舊令人懷疑能否在三個月內用完。光是想到每天要拼了命地比賽,看是屁股先磨破呢?還是衛生紙先用完呢?就讓人覺得,與其傳授他整理的技術,還不如先送他一條軟膏吧!」
看完這本書,我有很深的感動。究竟我們有多認識自己了呢?又多能面對真正的自己呢?或者其實多數時間都仍然在生活裡布滿煙幕彈,一直在逃避呢?麻理惠的故事,證明了人越認識自己、越誠實面對自己,才是幸福之道。
●工作上的意外收穫一:《信任》(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經濟歷史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十多年前因為在世紀末寫《歷史終結與最後一人》而受到矚目,其中談的就是資本主義在全球化之下的議題;《信任》是他從歷史觀點聚焦到區域產業經濟活動的作品,概論歐洲、亞洲等地區如何帶著當地文化發展經濟的過程,整本書便是,他在種種經濟發展需要的資本之外,提出所謂的「信任資本」,並論證信任資本越高的地區,越能造就經濟發展。我認為是從一個人性的觀點,去探討經濟活動的興衰。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收穫是比較了台灣、南韓和義大利的中小企業發展的內涵和差異,福山真的是極少數既兼具東西方文化背景,又能兼顧理論架構和產業發展的學者,所以儘管《信任》已經超過十年,現在讀來仍然很有解釋力--尤其在十多年前就已比較台灣和南韓的產業發展,現在再來看,其實是可以讀出些「何以致此」的蛛絲馬跡。
●工作上意外收穫二:《我們曾經輝煌》(That Used to Be Us, by Thomas Friedman)
另一最近的例子則是《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Thomas Friedman的新書《我們曾經輝煌》(That Used to Be Us)。Friedman的書雖暢銷全球,但是他截至目前為止,這兩本書都是為美國而寫,對美國人苦口婆心的作品。全球化帶來的扁平已經是老梗,《我們曾經輝煌》的新意在於作者再次呼籲美國人應要居安思危,從根本思想工作、就業、人才和發展的問題,別再繼續沉醉在過往的美好中,現在是要更獨立創造自我價值的時候了。
這本書好讀,當然也會覺得作者的對象又不是美國以外的我,讀來有些隔閡,但好處是詳細描繪出未來世界的現實和個人絕對是越來越卑微;另外,雖然之前我對《又熱又平又擠》頗為嗤之以鼻--一方面寫得簡單,二方面覺得完全是老美愛國心大發,姑且不論第二本書是否重蹈前書覆輒,但Friedman做為知識份子良心的一股熱忱和使命感(同樣的熱情也出現在最近大前研一和UNIQLO老闆柳井正合著的新書《勇敢去闖》裡),令我印象深刻。不知台灣何時會出現一個像這樣的知識分子呢?
●工作上意外收穫三:《勇敢去闖》(大前研一、柳井正)
本書由前麥肯錫顧問公司日本負責人大前研一和UNIQLO董事長柳井正合著,與Friedman同樣為要喚醒日本年輕人振奮的呼籲之作。
大前的書從許多年前的《專業》以後就開始不太專業了,《OFF學》開始談人生大道理以後,筆調便轉往我見我思的路上走,近幾年轉而關照日本的衰退,兼走社會良心路線。不可否認這種轉變的確有違我對他的期待啦,總覺得他可以更知識邏輯一些。因此,《勇敢去闖》這本書我覺得更值得讀的是柳井正的部分。
本書結構是按照不同主題,然後一篇大前、一篇柳井,我自己基本上跳過多數大前研一的文章,專讀柳井正。柳井正從創業家的角度鼓勵日本年輕人擺脫安逸偏安的習性,重拾創業奮鬥精神,因為他本人就是創業出身,一勝九敗尤其著名,所以此類呼籲特別有力而且直接熱血,那種精神足以蓋過許多文章本身的不足。
另方面是從比較的角度來讀。這些年在台灣最紅的日本創業家的作品,該是前京瓷(Kyocera)的社長稻盛和夫相關著作,稻盛和夫是傳統從一而終的上班族極致代表,他所傳達出的職場價值觀完全是「燃燒自己照亮公司」、「別問公司為你做甚麼、先問你自己為公司做了甚麼」,過時之餘仍然感人。柳井正可說是稻盛和夫下幾代的企業家,而且是創業家,他的想法就是要大膽突破、嘗試破框,兩相比較有時代價值觀的流變,也算一有趣之處。
●同場加映:Anne Queffelec彈Haendel's Keyboard Suite (Mirare)
這張是我沉迷伯恩斯坦馬勒不可自拔中,非常令我驚豔的一張。
Haendel的鋼琴組曲是我愛曲前三名(他實在很會寫,超迷人的!),無論用大鍵琴、鋼琴,不是很多人錄這套曲子,所以有遇上大概都會買。這張是選曲,不是全部。
Queffelec具備法國鋼琴家指技傳統,手指力道控制得宜,觸鍵非常細膩,音色相當輕透,彈性速度的運用也很有創意,有些明顯是即興的加快或放慢,頗為自然輕靈,在這樣氣氛下,她的韓德爾組曲有別於男性鍵盤演奏者(如馬加洛夫和李希特)的衝刺感和力道,兼具獨特的詩意、美感,以及適度的狂狷。
這套曲子裡最放的該是HWV432的Passacaille舞曲,Queffelec的手指速度比馬加洛夫快一些,把空間遇留給音符時間較長的段落,整體的張力拿捏得恰到好處。Queffelec還有個特點是左右手非常均衡,432到後段的變奏部分,左右手兩聲部聲線都很清楚,不會總是如迷霧糾結--當然糾結有糾結的美,可是脈絡清楚的確讓人心曠神怡。
啊,反正這張很棒就是。我覺得現在可以理解法國鋼琴家的美好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