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來越不會閒聊,就是那種只抱怨、沒發現,又或者東家長、西家短,又或者討論新聞八卦的聊天,很早我就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會閒聊,直到最近我才隨它去。
曾經有段時間我還滿想努力閒聊能力的時候,每次遇上這種朋友相聚,我會還滿努力的啟動話題來表現一下熱情,其中多數會包含一個問題:你最近讀了甚麼書?
幾次以後我才發覺這個問題不太能問,因為大概九成以上的朋友聽到這個問題的反應,都有點羞赧,並且回答說:「ㄟ,我已經好久沒看書了。」或者「唉,真是很糟糕,我都沒時間看書」,也有的說「沒時間看書」,極少數是說「我不太愛看書耶」,接下來就是「真的該找時間看書吼?」,或者反問我「最近看甚麼書?」
當然我問這個問題的原意是想把話題拉到相對比較可以聊很久的事物上,我總是設想可以討論些甚麼比較「言之有物」的內容,沒想到反而讓朋友自我反省起來,甚至將對方陷入某種做錯事的情緒,這絕非我所願;更尷尬的是,如果我當日心情好到十分白目,便會開始滔滔不絕地發表最近讀書心得感想,不太顧對方反應。這樣搞一段時間下來,我也就識相地盡量不問這個問題,除非我百分之百確定對方有固定且持續的閱讀習慣;遺憾的是,這種人在一年裡大概不會超過五個。
閱讀對我可以說是像呼吸一樣必要且自然的事情,這當然與我是獨生女有關--沒有玩伴、家人又少、電視節目也不是常常有,你能做的只有看書。可能這種狀態持續地太久--即使到國中,有同學可鬼混、有錄影帶可以看,但仍有滿多個人閱讀時間,所以到現在也就成為像呼吸一樣自然。難免有找不到書可讀的空檔,有一次我發覺自己竟然會因此感到一些些焦慮,幾天後我便去逛書店了。以前交往過的男士們,他們有好幾位對於我的閱讀感到異常,簡單講,他們覺得我是書呆子,不曉得換成其餘女士對此稱號會有甚麼感受,我倒是解讀成一種讚美和肯定,心裡其實滿高興的。
工作這許多年,來來往往也遇到非常多實習生或資淺菜鳥,他們老愛問諸如怎樣可以表現更好、怎樣可以更進入工作情況、達到工作要求這種問題,我的答案裡面一定包含了「大量閱讀」附加「少上BBS或FACEBOOK」,有趣的是,他們通常「喔~~」完就當沒事,同時表達少上BBS和少打卡是天方夜譚等意見。然後我就閉嘴了。我不敢說我閱讀多大量,不過我持續閱讀,就像慢跑一樣,跑多少有時很難拿捏,但一直有在跑,每天都有跑。
印象中力晶董事長黃崇仁是最常被提出來作為「嗜讀」的例子,說他在可能出現的地方都擺了書,車上、家裡(我想小老婆家裡應該也有),一有空就抓書起來看,現在力晶股票已經快被打成全額交割的等級,我實在好奇他的書讀去哪裡(公司會變成這樣,我不太認為全是因為台灣DRAM產業瓦解抑或南韓政府扶植三星惹的禍)。既然黃崇仁已經江河日下,企業界「嗜讀」的代表現在換成服務股股王王品董事長戴勝益,號稱一星期可以讀十幾、二十本書。他也不諱言他讀書是讀骨架,翻開前言、看看目錄、重要章節讀讀,大概就曉得書在講甚麼了;對事情太多的人來說,這也是個方法。
瞎扯這麼多,我的目的是想跟大家分享我的閱讀策略。這不是一套所謂「好」或「壞」的甚麼方法,只能說我根據我的生活方式,同時兼顧了興趣、工作、生理心理需求以及朋友推薦等面向,盡可能全方位適合我的閱讀策略,最重要的是,我從中得到許多樂趣、成長,以及工作上的協助。基本上,我讀的書分為兩大塊:工作讀的書和興趣讀的書,這兩大塊佔去閱讀時間的九成;剩下的一成時間,配合當時的突發需求讀的書。
許多人進入職場以後,會先評估自己在這個職場上是否需要甚麼專業知識,然後開始有系統的存入相關知識,諸如到銀行上班就開始研讀貨幣銀行學或者財務工程等等基礎知識,累積到一定程度便能發揮專業上的功能。一開始進入職場時,我也試過這種方法但失敗了,除了沒耐心,還有便是硬K一大套基礎理論緩不濟急,工作總是要你現在立刻馬上生出蘋果,誰有時間等你從播種開始?所以到後來我選擇兼顧現實,當下的工作需要補充甚麼知識,再順著這個主題閱讀相關書籍。
為工作而讀書,必須在短時間內從書中爬梳出值得參考的內容,所以要速讀、不用精讀。首先先找出幾本可能有線索的書名,然後稍微看一下網路書評做篩選,扣除掉雖然重要但讀起來太費時的經典級作品,以及口水太多的廢話書,留下既有對經典作品略作詮釋和引述、並且提出自我觀照的中間作品,這就是接下來借或買的標的。無論買或借,我會在現場--圖書館或書店,重新翻閱前言和目錄,再篩選一次究竟要留或買下哪些書,最後再把最直接相關的書留下來,通常剩下兩到三本。
至於閱讀的方式,我會跳過介紹、精讀前言和目錄,然後直接精讀最相關的部分,找出其中值得參考的想法或者句子,做出記號(我通常句子我會畫線,但若是一段詮釋、表述,我就把那幾頁用迴紋針夾起來),並且在筆記本或電腦上做記錄。如果時間不趕,我會從第一頁開始,用翻的,快速瀏覽全書的脈絡;所謂「快速瀏覽」是看大中小標題和作者引述的句子,其次快速掃過每一行,有些書會把某些重點整理在每一章最後,這也是瀏覽重點。這樣就算搞定一本書,也會清楚知道這本書究竟對手邊的任務,可不可以扮演任何角色,提供任何功能。
有時候,需要建立一套比google搜尋出再深刻、再有觀點一些的背景知識,甚至建立觀點,此時找的書籍難度會增加,也得擴大精讀的範圍,也有可能得精讀書中兩到三章,甚至半本書左右。消耗時間相對增加,但完全急不來,好處是讀得細、讀得難,收穫一定比較大,缺點當然就是得背負時間壓力。
今年到目前我覺得收穫最多的例子是關於一點點歐洲資本主義的起源,當時我給自己找出來第一批書單--扣除google上面可以讀到的資訊,當然第一本想到的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其次有法國社會歷史學家布勞岱(Fernand Braudel)的經典作品,他那套《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以及《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黃仁宇的《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歷史終結與最後一人》以及《信任》。即使離開學校這麼久,面對經典作品時仍然會興起一股怦然心動的企圖心,不過呢,現實的自我很快就警告起浪漫的自我,所以我也就相當務實地自動刪除Braudel和Marx的作品,黃仁宇的書不切我重點,而福山的《信任》真是幫了我大忙。
為工作讀這麼多書,一定要讀自己喜歡的書,大腦才會平衡。
我喜歡的書按照閱讀的場所和時間,分為三部分:一、最輕鬆的大塊時間,也就是早餐時光,讀最喜歡的類別--小說;二、中等長度的零碎時間,通勤、等人、工作中間的放空,讀當時好奇或者慣常閱讀作者的新書;三、不固定但相對短的零碎時間,好比上廁所、睡前,我會讀聖經,或者短篇好消化、但不太要大腦的書籍。對於自己喜歡的書,我會用當成認識一個人的心態來面對,所以絕對精讀,速度放慢,而且願意給相對多的耐心。
小說,尤其長篇小說(長篇小說是我的最愛!),我可以耐心讀兩百頁沒問題,也就是說作者如果到兩百頁還再鋪陳,仍在接受範圍內;超過這個長度,或許我會先放下、改讀新的作品了。但若是我喜愛的作者,都會耐著性子讀完,好比最近哈金的新書《南京安魂曲》不太合我胃口,可是仍在勉力讀完就是。讀自己喜歡的書用不著策略,關鍵反而在一開始的時候,你得確認自己真的很想很想讀這本書嗎?這本書真的很吸引你嗎?還是因為別人都在看,所以你也要看呢?
會這樣想是因為以前我曾經自以為自己喜歡讀甚麼書,買回來之後才完全是虛榮心作祟,好比站在書店裡的時候,總會幻想自己讀完這本書之後是多麼地含英咀華、厚積薄發,讀完那本書以後又是多麼學富五車、吐氣如蘭,或者覺得自己是怎樣怎樣的人啊,所以就該讀怎樣怎樣的書啊(好比覺得外文系的就該讀莎士比亞啦,念社會學就該讀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的變遷》啦),結果現實總是不留情地吐你一大槽:省省吧你,你就是喜歡讀有劇情、有張力、有架構、人物鮮明但是不要太多歷史背景的長篇小說啊....那又何必勉強自己硬要讀甚麼經典和大河小說呢?所以讀自己喜歡的書,就是要知道自己喜歡讀的是甚麼,讓讀的書來遷就自己,而不是讓自己去遷就書。
我不會一次只讀一本書,因為有種種現實的問題,諸如長篇小說太重,不願意陶侃搬磚到處背著走,所以衍生出其他的書。中等長度的零碎時間,如果當時沒有需要讀工作讀物,通常我會安排需要一點思考、但沒有太複雜邏輯的散文、雜文類書籍。這類書籍的好處是容易觸動心靈,透過心靈刺激大腦,有打開心情的作用,以及讓我立足於現實之上,仍能感受心情的流動;這兩項功能讀長篇小說都沒辦法達到,畢竟長篇小說太繁複、壓力太大,有時讀進去甚至會出不來,跟聽音樂一模一樣。此時拿起這類散文雜文在通勤時刻讀一讀,協助自己做個軟著陸,就能輕鬆銜接到上班的限時氣氛。
至於不固定但相對零碎的時間,這種時刻誰都遇上過,我幾乎是已經直覺式的仍會隨手抓一本書了,手邊抓到甚麼是甚麼,不過這種書通常都有個特性:隨時可以進入,也隨時可以出來,不用太專心也大概可以知道在做甚麼,上廁所最好用。好比非常淺白的勵志書籍、笑話、漫畫書、上班要讀的書快來不及讀,極少極少時候會讀點短篇古文,諸如《韓非子》,還有最近買的一本二手書《人物志》。說來羞赧,我也經常蹲廁所時讀《聖經》,尤其偏愛讀《箴言》,神應該不會介意吧??
扣掉工作和自我喜好的平衡,剩下最後十%,要讀甚麼呢?這種時候可說是為安撫當時心靈所做的處置了。如果當下有感情困擾,我會找愛情專家寫的指導類手冊來讀;如果對手邊聽的音樂想要再深入了解一點,我會去借相關的書;如果當時生活想要來點小粉紅,就到租書店借羅曼史來看啊;如果像上回留職停薪突然有一大段時間,就把過去想讀卻苦無時間和心情的閒書全部K掉,諸如古龍武俠小說。
漫畫,現在漫畫的劇本水準江河日下,畫風和題材我都不愛,幾乎沒有開發新漫畫的動力,完全以跟從未完漫畫為主,相對新的未完漫畫如琴之森,出版社遲遲不翻譯新作,令人氣惱;尖端如果再繼續這樣,我要打電話去抗議!經典未完的漫畫如弘兼憲史《黃昏流星群》、美內鈴惠《千面女郎》,前者現在轉型成為職場專家,開始寫書;後者老師已快要油盡燈枯,少看一本根本不影響劇情,令人感傷;更多好的漫畫家好比柴門文、伊藤潤二、池上遼一幾乎停筆,唉,讀者真是寂寞的呢。
這部分時間也會分給一些定期閱讀的刊物:音樂雜誌為主,BBC Music和Gramiphone,未必會細讀,除非有吸引我的文章;其餘音樂雜誌如果到音樂圖書館就會翻來看看,諸如Clavier, Pianist。《The Economist》偶一讀之啦,我得承認若非其中議題與工作切身相關,否則大概都提不起興致讀,不過The Economist觀點清楚、立場鮮明,再硬冷的題材都會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致讓讀者搞不清楚狀況。《Time》一年讀一回百大時人特輯,可是看好幾年,最近覺得了無新意,因為格式、做法、版型都大同小異,名人寫名人的做法有些實在讀來很假牌;諸如陳素菊當選百大時人那年,Time找李安評價她,李安真的認得她?從那年以後,幾年前的驚艷感僅銳減成對人物榜單的好奇心。
最後是不讀的書。
第一不讀奇幻小說:我是寫實主義者,現實世界的精彩故事都讀不完,不需要幻想世界來添油加醋。第二不讀強暴凌虐情節和變態連續殺人:許多小說家會用暴力情節來控訴暴力,基本上我膽子很小、覺得人生美好,不管內容有深刻的微言大義,我會避開採用此類手法的讀物和影片,也是因為如此我沒有讀《龍紋身三部曲》。第三偵探懸疑我也很少讀,經典推理需要太多耐心,人沒被殺之前都非常平;最近流行的社會推裡如東野圭吾、吉田修一、湊佳苗等人作品,我的疑惑為何不直接寫一個人性的劇情,而要用懸疑推理去轉一大圈寫人性?不是脫褲子放屁嗎?沒看幾頁人就被殺了,沒看幾頁就曉得人是誰殺的,布局不細膩,推理不精采,人性不深刻,當初因為熱們跟著看了幾本,結論便是我沒那才調,不懂欣賞。Sorry啦!
這篇文章真是相當長啊....讀到此是否已經喘口氣呢?哈哈哈,真的抱歉,因為這只有一半而已,接下來還有一篇,我要寫寫最近讀的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