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01 09:56:45 | 人氣7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米其林三星的鋼琴奏鳴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周四跟朋友逛信義誠品唱片部門,他拿起一套史卡拉第(Scarllati)的鍵盤大全集到我面前晃晃,說:「你如果能把這一大套聽完,然後分辨出這首跟那首有甚麼不同,我就服了你!」

這位號稱「浦朗克史徒」(Poulenc)的朋友會挑釁我,是因為不久前我才挑釁他:「像浦朗克這種聽一百首聽起來跟聽一首一樣的作曲家,竟然要買三套全集!?」我說他是「寧可吃三十道小菜吃到飽,不願意好好吃一頓主菜」。

面對上百首到千首史卡拉第的大全集的挑釁,我當然笑笑置之不理,因為我自己也心知肚明,史卡拉第比浦朗克更三十道小菜,聽個好幾年恐怕也無法分辨。

史卡拉第一百多年後、近兩百年,鍵盤樂器的曲子也越來越脫離三十道小菜而逐漸變成一到大主菜。這道主菜到底可以大而複雜到甚麼程度呢?每個人對鋼琴奏鳴曲的想像不一,這朵米其林三星要給誰各有所擇;至於我,會投給李斯特(Liszt)B小調鋼琴奏鳴曲。

即便如此,想了老半天,都不知道怎麼為B小調在鋼琴奏鳴曲裡點出一個位置。可能負面表列反而可以為他找個位置,諸如最難聽的鋼琴奏鳴曲,最不常被公開演奏的鋼琴奏鳴曲,最難彈的鋼琴奏鳴曲,抑或最怪,不得而知。

撇開同類型的客觀定位,我覺得這首曲子,棒在深沉。

這首長度約在二十二分鐘左右的鋼琴奏鳴曲,只有一個樂章,類似的狀況也出現在舒伯特(Schubert)的「流浪者幻想曲」;光是為此,李斯特學者們便可著書為文一堆論文,結論簡言之就是,B小調雖為一個樂章,但若分析其架構,其實還是維持傳統的四個樂章。除了學者,B小調在不同CD上的分軌也有各自看法,有算一軌,也有算四軌,我還看過有人分到十幾軌的,實在看法殊異。然不管一個還四個樂章,以聽者而言,都是要坐定二十二分鐘聽一首曲子,也是不小的挑戰。

B小調的深沉在於主題實在太特殊了,但遺憾的是,對於沒聽過這首曲子的人,實在無法靠文字來解釋為何主題有何特殊。嚴格說來,B小調的主題在曲子開始的三四分鐘內便已經結束,之後的十九、二十分鐘,都在重複主題裡面的一些次主題,透過轉調、透過強弱、透過節奏,將主題裡面的次主題拆解再組合,組合再拆解,並置放在不同的旋律段當中,構成了這首奏鳴曲。

從兩個同樣音符的斷奏開始,便相當不同,光這兩個斷奏,就有成千上百種彈法,有人彈得很斷,有人根本不斷,有人是較短的觸鍵,也有人稍長但又彈不滿,有人大聲,有人小聲,從來沒聽過一樣的彈法。殘酷的是,就這兩個音符就已經定調了,這兩個音符決定了演奏者怎麼去開展接下來三分鐘左右的主題。整個主題就從兩個斷奏展開,變成旋律,到最後成為大量和絃、琶音的標準李斯特曲式,兼具了流暢感跟張力的雙重需求;我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這三分鐘的主題,只有讚嘆,真的是太了不起了!李斯特不是技巧上的科學家而已,B小調的主題證明了他的藝術眼光。

舒曼(Schumann)曾經描述過李斯特具備了雙重性格,開音樂會時的萬人迷與私下朋友聚會時的內斂,完全不同,舒曼也指出李斯特的改編曲具備了華美的氣質,但另方面,李斯特的曲子另有其深沉的內涵,並不是大家聽到或看到的那樣。當然舒曼也坦言李斯特的曲子主題雖環環相扣,但在型態美感上不及蕭邦,以及有時候李斯特把曲子寫得太複雜、太難了,其實用不著那樣,簡單點更好。

看舒曼寫李斯特,對於舒曼的觀察入微和做為朋友的體會,實在頗感驚訝;舒曼真是善良的好人!

從舒曼和李斯特的友誼來看,B小調鋼琴奏鳴曲更有特殊的意義,便是在當初舒曼寫下op17送給李斯特後,李斯特回贈給舒曼的禮物。op17跟B小調差異極大,不過兩者的差異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兩人的真性情也都反映在這兩首曲子中,op17是帶有思考的纖細敏感,B小調則是深沉熱情卻企圖心旺盛,頗為接近二人真實性格。或許以後找出同一位演奏者的錄音,先聽op17,接著聽B小調,會有另種風貌也不一定。

無可免俗提一下B小調的演奏。B小調鋼琴奏鳴曲雖不受演奏者青睞,但錄音多半都會錄過一次,很少重複,我想應該也是種票房毒藥吧。真是不好意思,本人依舊推薦阿勞(Arrau)的版本。還是非關嫡傳血統證明,阿勞的B小調好依然是好在他彈得不難,只要彈得不難,就有詩意,就有意境,我認為他將李斯特音樂中科學與藝術的比重調理得剛剛好,每一次主題出現的表情都不同,有時溫煦,有時浪漫,有時氣宇軒昂,甚至有時爆裂,層次感中又有極佳的flow,該顧得都顧到了。

阿勞破天荒的錄過兩次B小調,一次在飛利浦的李斯特全集中,時間較早;另一次是跟魔鬼圓舞曲一起的單張CD,時間較晚,兩者我偏愛前者。許多人對於「晚年」總情有獨鍾,以這兩個時期版本為例,我認為阿勞晚年的B小調速度過慢,自然速度慢可營造更多沉思和想像空間,不過同時間也稀釋了李斯特的技巧科學,對於一首二十二分鐘毫無休息的曲子來說,顯得拖沓累贅,前後主題無法扣合,自然沒有層次感,略顯單調。

李希特(Richter)的B小調,同樣是很多人的首選版本。坦白講多年前聽過幾次,現在印象頗為模糊,但整體而言,我覺得到後來過於急躁--李希特彈李斯特其他曲子也有同樣的狀況,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或許他認為要再快一點才能有更強的張力?不得而知。對我,這證明了李希特的能力,但卻沒有讓我聽到李希特的美。

家裡還有一張是波哥雷利奇(Pogorelich)的B小調。波哥雷利奇在錄製李斯特B小調的時候,仍在青春盛年。波哥雷利奇在青春盛年為求獨特而在音色、技巧上苦心孤詣,放在蕭邦、巴哈、史克里亞賓、浦羅高菲夫極佳,放在舒曼、貝多芬甚至莫札特也都還可以,放在李斯特,實在顯得匠氣太重,刻意著墨的音色和旋律線條,讓李斯特同樣看重的flow,凝滯停擺。

從上周六下雨開始,已經連續聽了三天的李斯特,扣除重複聽的曲目,阿勞那一套已經溫習了三分之二。聽太多李斯特的後遺症是,滿腦子都是一堆雜亂無章又複雜的片段音樂,然後我的心得是:原來不只浦朗克或史卡拉第,其實李斯特也滿三十道小菜的,重複度極高,只是李斯特口味重了點而已。


PS:還是解釋一下,不是說只有特定版本的李斯特是「最」好或者第一,其實每個演奏者都有自己獨到見解,每個聽者也有自己獨特的需求,我覺得好是基於我自己的考量所做的判斷,而非獨尊一家,而我對於尋獵版本頗為疏懶,所以對於幾個演奏的想法也僅止於自己有限的經驗。說明一下。

台長: orangebach
人氣(7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music |
此分類下一篇:沒人陪聽演唱會
此分類上一篇:雨天淺談李斯特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