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17 09:07:27 | 人氣519|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會彈琴的NONO談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郎朗來台灣演出的前一個星期,朋友的MSN暱稱這樣寫:

「會彈琴的NONO叫郎朗,不會彈琴的郎朗叫NONO」。我為此笑了好幾天。

倒不是對郎朗的風格有甚麼聯想與判斷,朋友純粹是就郎朗與NONO的長相做個比較....還真的挺像的。

因此當另外一位經常一同聽音樂會的朋友,此姝是位郎朗迷,打電話再二、再三確認我是否同去聽郎朗音樂會的時候,拒絕之後我告訴她關於郎朗與NONO的笑話,她在電話那頭邊笑邊罵。三天後,她告訴我,「NONO的演奏會真是太棒了!」

郎朗現在已經二十五歲左右,與當初他從中國到紐約求學,也已經過了十多年(今年是他登台十周年)。在這十多年裡,中國的演奏家(當然還有韓國演奏家)以兩三倍雨後春筍般的速度,冒出古典音樂樂壇。假設以分類方便、或者以舊時喜歡硬要安個們派的說法,這群「中國鋼琴學派」的新銳,已經為古典樂壇注入新血,而且白血球增長的速度,比想像中的更快。究竟白血球的增速,是提高人體體抗力般的穩定均速--讓古典音樂更壯大綿長,抑或是造就血癌--以其速成的新中國文化腐蝕西方古典音樂根基?我認為現在定論仍然太早。

儘管定論太早,中國演奏家的表現已在西方惹起一股旋風;目前看來,扣除掉可能帶來的龐大商機外,從專家到頁於聽友普遍質疑這股旋風對樂壇造成的威力和影響度。正如兩個月前,BBC MUSIC引述英國里茲鋼琴大賽評審的想法:他要找的步是中國演奏者如同田徑選手般的音樂手法,而是擁有莫札特、蕭邦般詩格的演奏者。

這點出了目前多數人對這群中國早惠的演奏者,私心都很難苟同。這群中國的早惠者憑藉著體育選手般的魔鬼集訓,為求比賽勝利,年紀輕輕就技巧驚人,但他們的國際演奏生涯也比過去的演奏者更早開始。以前,紀辛十三歲錄製鋼琴協奏曲、開始公開演出,引為美談;最近Toccata唱片公司發了新片由十九歲俄羅斯指揮新秀Alexander Prior指揮自己所做的曲子Velesslavitsa, which means Glory to Veles,其中的鋼琴由年僅十歲的中國鋼琴新秀張曉明(音譯,Zhang Xiao Ming)擔綱;而DG簽下了王宇佳最新發片,年紀約二十左右。

年輕演奏者從比賽嶄露頭角,全球皆然,沒甚麼特別,只是隨著全球古典市場萎縮,又來金融風暴的打擊;衣食足,才能知榮辱,只要十三億人口有百分之一聽一下古典音樂(約一千三百萬人),美國的古典音樂人口也將近百分之一(約兩百萬人),但是中國的古典音樂人數已經是美國的六倍,相當於二分之一強的台灣人都聽古典音樂,也難免五大唱片公司爭先恐後為中國演奏者發片,無形中造成這群或靠天分、或靠努力拼搏出來的比賽選手型演奏者,在空有型態的前提下、根本來不及經過文化陶養、填滿血肉,已經被送上平台包裝成商品。

郎朗是其中運氣相當不錯的,他從中國順利轉到美國念書,遇到一位好老師,在他興沖沖想要登台演出的時候,澆了他一盆冷水,硬是要他悶著頭好好重練兩年琴,並且另外找了文學老師幫他補習,念莎士比亞,之後才讓他登台演出(他的自傳裡面有)。自然,我認為為了要凸顯個人特點,目前在文化血肉未完成之前,他自然只能把既有的優點放到最大,這也是明知不可為而非得為之的某種生存策略。

我自己不喜歡郎朗的風格,也難親近,但可理解他背後所代表的商業機制運作和時代要求的制約;畢竟古典音樂是西方人百年文化累積下的精隨,非得經年累月的思考、整個人泡在西方文化裡,我想東方人才能略近一二,但對這些中國鋼琴學派的早惠天才來說,根本來不及擺脫比賽的制式邏輯,更別提文化核心、藝術美感層級的東西了。

無巧不巧,兩個月後本期的BBC MUSIC的「明日之星」單元,也是中國鋼琴演奏家、二十六歲的Hong Xu,此男剛結束一齣名為「魯賓斯坦在柏林」的舞台劇演出,他扮演魯賓斯坦,受到矚目。記者問他對於當下鋼琴家的評價時,Hong Xu的回答是:「我們現在的技巧比五十年前的技巧高出甚多。但是許多鋼琴家還是手指動的比腦筋快」(In terms of technique, we're far more advanced than we were 50 years ago. But a lot of players' fingers move their brains.)。或許這可視為中國演奏者對於過往速成製程的反省。

所以撇除個人喜好、判准和意識型態不談,中國鋼琴樂派以及其他類型中國演奏者,對我來說,是大勢所趨、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倒是滿好奇後續在這領域裡,東西文化各種軟硬實力的如何此消彼長。中國人挾其龐大市場和低價優勢、長驅直入各種領域之後,是否同樣也將馳騁(還是踐踏)於西方文化僅剩的幾塊應許之地之上?

如果加回個人喜好、判准和意識形態,儘管我不會買也不會聽,送我還嫌佔CD架位,充其量在飛機上聽免錢的,但我還是覺得聽音樂(也包括欣賞其他類型的作品)應該有自覺地壓低有色眼光的比重,而增加寬廣而同情的理解。聽音樂原本就鐘鼎山林,也是各自上山,路是無限寬廣,不同高度不同美景。省省力氣較量誰喜歡甚麼這種小鼻子小眼睛的事情吧,多走幾步路比較實際。 

台長: orangebach
人氣(519)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music |
此分類下一篇:對彈琴NONO的十個疑問
此分類上一篇:愉快又空虛嗎?來帖貝多芬鋼琴協奏曲

Mingus
最後一句突來一筆的結論, 有些chicken out, (以及急轉彎指桑罵槐?),

與文中對速食運動員式訓練的批判相互牴觸。個人觀感。



如果原文沒引錯, "a lot of players' fingers move their brains."

翻成「許多鋼琴家還是手指動的比腦筋快」, 似乎有些誤解 (當然這句或

許不好翻)。我自己的翻法會是: 「用手指來(驅動, move)指揮腦

子」。(常理應該是 brain moving the fingers, 暗諷, 只有手指功, 沒

有腦子)
2009-12-17 02:07:31
orangebach
挖,被扣分!哈哈哈。

謝謝指點,你是對的。

不過我可以臉皮厚一點說「殊途同歸」嗎?



關於最後一段我也覺得怪怪的,好像突然宣揚起中國國威起來?但最後兩句我本

來就是要指桑罵槐。



我加了另外一個結尾,可能好一些。
2009-12-17 08:57: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