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機會下跟會彈琴的NONO閒聊了十五分鐘。十五分鐘的原因是,十五分鐘過後,他就要去排練了,此時他人正在加州某音樂廳錄音。因為種種客觀因緣巧合,外加主觀偷懶,以致這十五分鐘的閒聊就真的成為沒下文的閒聊,不過既然整理了,那就隨便看看吧。
一、你得過最好的忠告?
就是be patient。我的老師跟我講的要有耐心,尤其對於年輕的時候,誰都不願意有耐心,這是最需要的,需要一部接著一步走。這是Gary Witzman說的,他是我在寇帝斯音樂院的老師。
二、你從瀋陽到北京到美國,一路有非常多老師啟蒙,為什麼對這個印象特別深刻?
因為所有年輕人都喜歡做事做很快,喜歡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很多事,可是古典音樂不是一下可以到頂的,你必須很紮實的去走,需要時間和思考,所以我覺得對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要紮實的走每一步。十四歲時得到這個忠告,當時我非常沒耐心。
這跟我過去的思維非常不一樣,我過去都是非常快的,這也沒錯。只是有些東西要非常快但是有些東西不能那麼快,肯定需要一些時間來建立。
這個忠告在我身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一開始當時很難有生涯開始,就在國外,有些主辦人不願意邀請我,覺得我太小甚麼的。需要很多時間。我非常著急,但我的老師要求我有耐心的去練習曲子,去累積經驗,先建立自己曲目的實力,所以我覺得這個時間的幫助對我特別大,如果當時我就急著去彈一些音樂會,我也不會有現在的事業。
三、你那時很急著想要登上音樂會?
對,但那時老師要幫我建立所有國際演奏會所需要的曲目,包括從貝多芬到蕭邦,巴托克到德布西,只要是所有重要的曲目都練,所有重要的協奏曲,我的協奏曲現在曲目能比較大,也是得感謝老師,他讓我紮紮實實地去練,讓我紮紮實實地把實力建立起來。十四五歲之前是彈過一些曲子,不過曲目沒有那麼廣泛,之前彈比較多是一些比較難的曲目,好比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蕭邦二十四首練習曲,但是很多奏鳴曲、協奏曲都沒學過。
四、沒有比賽會不會覺得少了點什麼?
是啊,可我老師不讓我參加啊,我也沒辦法。那時我也讀莎士比亞。老師幫我找了一個文化老師。
莎士比亞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經歷,還有莎士比亞的作品都被音樂家採用,諸如暴風雨、羅蜜歐茱麗葉、哈姆雷特、凱薩大帝、亨利五世,最後用了很多的柴可夫斯基、普羅高菲夫、貝多芬很多音樂家都在用這些因素,做成了交響曲、歌劇,砂士比亞對古點音樂的影響非常大,而且思維非常廣泛,特別dynamic。對於音樂來說,而音樂就像是一個戲,感覺豐富很多,豐富了文化底蘊、創作的來源。
五、如果不能比賽、只能練琴,你又很急,怎麼要求自己一直有耐心?
就學習。因為透過學習我學到很多東西,學到東西你就不覺得空虛嘛....年輕人最怕的是空虛,特別虛不知道要幹什麼。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小孩在十幾歲的時候特別容易走歪。
今年是我登上國際舞台十年,今年一整個夏天我就彈一夏天慶祝我登台十年。從那兩年之後,我就再也不空虛了,就整個人都開了,全球開始巡演,所以這兩年對我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兩年,一定很快就會摔下來。我現在會比較有本,是因為那兩年我學得很多,讓我起飛以後,就有本可以拖著我,那些曲目也拖著我,不會讓我很空,一起飛就啪地掉下來。
每天跟很多音樂家接觸,每天學習到很多,音樂就是一代傳到一代,像是以前的那個童話故事,從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一個傳統,跟音樂家合作的時候,你會覺得你在傳承他們的知識、思維還有敏感,然候再重新創作。
六、經過那兩年,對你的觀點造成怎樣的影響?
有很大的進步。以前我光在國內學習,有很多的限制,畢竟古典音樂不是我們發明的,有些東西必需要到國外才能看透,你在國內看得也是模模糊糊的,這兩年之後,我也不敢說完全摸透,但就是清楚很多。還有就是味道。你成天聽外國人彈琴,成天的跟它們的切磋,你學到很多他們的傳統,聲音整個不一樣。 用彈的馬上就知道不一樣,用說得說不出來。不光是音色,整個聲音的質量都不一樣,風格上有變化。所謂的古典的味道。
七、大家對你還是炫技最印象深刻,你希望大家對你改變印象媽?好比在品味上多加深些?
這十年在音樂創意上比較下工夫,練比較多蕭邦、貝多芬等傳統曲目,過去練比較多炫技的東西,但是我對兩方面作品都很喜歡。畢竟音樂服務技巧,技巧也是服務音樂,兩個都是通著的嘛,就好像靈魂有時候也熱情起來,但有時候就要冷靜,我們就像水一樣,一下把他燒溫、一下燒熱,一下又要冷下來。
八、許多後進演奏家在技巧上都強調炫技,你對他們的建議是?
技巧上當然是一定要perfect,雖然不見得做得到,但是能做到多少就一定要做到多少。不過很多感決不是一天能體會的,需要時間去消化,我覺得不管我或者是其他年輕後輩,都要時間消化,音色出來會有很大的變化。
九、有什麼具體的方法嗎?
多聽、多看其他音樂家的表現,多學習,聽聽老唱片,學習那種味道。增家生活經驗,從生活經驗裡提鍊出比較成熟的體會。
十、提到老唱片,有哪些給你特別的啟發嗎?
像霍洛維茲,魯賓斯坦,這是給我啟發最多的。其它如賽爾金、卡拉揚、卡拉絲,或者是海菲茲、曼紐因、老的柏林愛樂,很多老唱片聽起來都很有意思。有時候我會拿來對比一下,聽一下上一代剛琴家彈琴,聽一下這一代鋼琴家彈琴,然後新人出新唱片也拿來聽一聽,反正你就啄磨啄磨,聽一聽,對比一下特別有意思。
每個人都不一樣,比較起點也不同。你不能把特別偉大的鋼琴家對比一般的鋼琴家,那肯定是不用說了,如果今天兩個都是在super class,好比你聽霍洛維茲、魯賓斯坦、米開蘭傑利,那就有很大不同,非常有意思,那怕是同一首曲子,觸鍵方式、詮釋風格都完全不同。
這給了我很多自信。就是你一定要做出一些跟那個樂曲有所連接的一些東西,你也可以做出你自己與樂曲連結的方式。但是不要去害怕這些,如果每個人都一樣的話,那就沒意思了,一定要找出自己的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