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晚上,看了一部不想再看第二次的電影『四月三週又兩天』,電影很棒,值得反覆思考,拍出了人性的複雜,可心裡卻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沉鬱感,持續籠罩在心頭。或許真正好的電影就是不看第二次,也永遠不會遺忘它所帶來的震撼與震撼之後接二連三的感觸。
一個遠去的時代,一個集權統治的國家,兩個驚慌無助的女孩,在熟悉與不熟悉的人皆冷漠的情況下,渡過生命中最漫長,最寒冷的一天。晦暗的畫面,除了對白,一切無聲,沒有任何配樂,像是容不下一點溫緩的情緒,一刻也不讓人放鬆。十幾個人的電影院,從頭到尾鴉雀無聲,連呼吸都覺得沉重了,我在想,不斷逼近眼前的究竟是事實的殘酷?還是每個人心底根深的恐懼?
故事發生在1987年,共產主義尚未解體前的羅馬尼亞,「墮胎」仍是嚴重違法的事,兩個女孩以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並由此看盡人性的貪婪與自私。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老舊陰暗的大學女生宿舍,懷孕的嘉碧塔和室友歐蒂莉亞憂心忡忡的談話,在殘破的空間裡更顯得詭譎慘澹。而宿舍外的景象也好不到哪裡去,沒有太陽的白天,灰濛濛一片,街道上,人煙稀少,那蒼涼的感覺,除了冰冷之外,一無所有,是一個連寂寞都沒有的城市。
公營旅館內,每個服務生都是一張事不關己的晚娘臉孔,不管你有任何困難,都是你家的事,完全體會不到服務業應有的熱誠,有錢的不是大爺,但沒有錢就等於不存在,只能自生自滅。誰知道這才是惡夢的開始………
先是嘉碧塔對幫忙墮胎的男人說謊,謊稱四個月的胎兒只有兩個月,歐蒂莉亞是她的姐姐,男人不願冒著坐十年牢的危險,堅持要兩人以身體代替不夠的墮胎費,完全無視於兩個女孩的驚慌恐懼,一付理所當然的無恥嘴臉看了真令人厭惡。對男人而言,這就是一場交易,交易只有接受與不接受的問題,沒有容納「人性」這兩個字的空間。人之所以會這麼冷漠,或許和貧困的生活環境有關,看不見未來的希望,於是,欺壓比自己更弱小的人,遂成為他發洩心中憤怒的管道,很可悲,卻顯得很真實。
一個人究竟願意為友情付出多少?成為電影裡最耐人尋味的一個問題。歐蒂莉亞原本只是嘉碧塔的室友,從電影一開始,只見她不停為嘉碧塔奔走,看盡別人的臉色,終於順利將墮胎密醫帶到旅館房間,本以為一切就此塵埃落定,想都沒想到密醫會變成色狼,更沒想到嘉碧塔愚蠢到欺騙密醫,事先卻不知會她一聲,只見歐蒂莉雅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無奈的神情,鏡頭轉向嘉碧塔匆匆走出房門,心慌的她,只能無能為力的用顫抖的手點一根煙,當她再進去時,兩人一同在狹窄的浴室裡不發一語,連眼神都無法交會,印象最深刻的是鏡頭特寫了歐蒂莉亞那一剎那的背影,背向嘉碧塔,背影裡有著義無反顧之後莫名哀傷,短短幾分鐘的時間,歐蒂莉亞經歷了人性的殘酷與友情造成的傷害,那背影彷彿是她無聲的抗議,再多說什麼好像也沒有意義了。
以我們的觀點來看,兩個女孩為了墮胎得付出身體的代價似乎太不可思議了,當時會想,她們大可以再找別人,或是想其他辦法,有必要做這麼大的犧牲嗎?這樣會不會太傻了啊!不過,轉念一想,當時保守又嚴格的社會,兩個二十歲左右的女生,光是懷孕大概就先嚇傻了,只一心想趕快處理掉胎兒,再加上已經借了很多錢,當時醫生一個月的收入僅僅兩千塊,墮胎費就要五千(本來三千,但因胎兒超過四個月,風險較高,就立刻漲到五千了)想來想去,儘管非常不甘願,最簡單的方法還是和密醫上床,吃虧了事,嘉碧塔自己造的孽沒話說,莫名其妙捲入墮胎事件的歐蒂莉亞,就這樣成了犧牲品,真是再倒霉也不過了。很難想像竟會發生這種事,可很多事的發生都因為當時的情境,轉過身離開,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不得不妥協的時候,人就顯得特別卑微無奈,難怪歐蒂莉亞走出廉價旅館,轉往男友母親生日宴會的途中,傍晚的街景更是一片蕭索,灰暗的顏色,是她晦澀的心情寫照,沒有車,她只能一步一步走向另一個可能比較光明的世界。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歐蒂莉亞男友的父親是醫生,前來慶祝的朋友們也都是醫生,只見餐桌上,他們目中無人的談論一切,趾高氣揚的態度,完全不把出身比較差的歐蒂莉亞放在眼裡,一付她高攀男友的樣子,鏡頭特寫無語的歐蒂莉亞和站在旁邊不知該說什麼的男友,吵雜的談話聲此起彼落,剎那間,歐蒂莉亞成了這場宴會的局外人,她排除萬難,冒著擔心嘉碧塔的危險前來赴宴,她來了,卻彷彿她根本不存在。
而最難堪的還不止如此,當她終於告訴男友她幫助嘉碧塔墮胎的事,男友一付事不關己的樣子,她問:『如果事情發生在我身上呢?』男友認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連想都不願意想,就算男友最後說了會娶她,她也已經從他不願正面回答的態度上知道結果了。如果她懷孕了,真的就是自己的事了,就像嘉碧塔一樣。她突然覺得很悲哀,兩情相悅時的歡愛,彼此樂在其中,可是,一旦有了意外,說愛她的男友是否能與她一同承擔隨之而來的痛苦?愛雖然很美好,也可能會很傷人,為愛付出一切,當下也許值得,最後卻也可能會後悔。所以,女孩子還是要保護自己,至少做任何事之前要想到自己,才不會造成自己一輩子的傷害。
後來,歐蒂莉亞著急的趕回旅館,嘉碧塔沒事,胎兒也順利流出,鏡頭特寫浴室的嬰屍好一會兒,我只看了一眼就忍不住轉頭,太逼真了,讓人不敢細看,而倒霉的歐蒂莉亞得立刻幫嘉碧塔處理這件事,連害怕也不能。歐蒂莉亞的身影再次隱沒在黑夜裡,杳無人跡的街上,她一個人急步走著,無止盡的黑暗,就像她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在這裡一樣?只想趕快終止這荒謬的一天。
最後,更莫名其妙的是當她回到旅館,遍尋不著嘉碧塔,整個人又開始陷入緊張情緒時,赫然發現嘉碧塔正在旅館的餐廳等她,才經歷過墮胎這麼嚴重的事,嘉碧塔現在卻氣定神閒的等著叫餐,之前的軟弱害怕一掃而空,最荒誕的是墮胎事件的主角好像變成了歐蒂莉亞:她因為這件事和男友吵架差點爽約,因為這件事而失身,因為這件事處理了不是她的胎兒,因為這件事她的世界在一天之內全變了,說到底她是為了友情,可是真正的始作俑者卻像是沒事人一樣,又活躍了起來。也難怪最後歐蒂莉亞只能說:『我們永遠都不要再提起這件事了。』除此之外,我相信她真的再也說不出一句話來了。
一天之中,歐蒂莉亞不斷被別人的自私給刺傷,無論是熟悉或陌生的人,沒有一個人先考慮到她的感受,糟糕的是這原來並不是她的本意,只是純粹幫忙,卻幫成了如此可怕的處境,看了真讓人不寒而慄,電影從頭到尾沒有一點配樂,畫面非常晦暗,第一次體會到沒有下雨的陰天,卻比下雨更教人憂鬱害怕,整個人的情緒跟著歐蒂莉雅沉了下去。發現這世界真的很奇妙,替別人做的越多,自己失去越多,徹底顛覆了「義氣」這兩個字的意義,我想起前幾天看的『投名狀』似乎也是如此,真心相待究竟是什麼?不能只是一廂情願的犧牲,必須是兩個有心人願意交換真心,彼此坦誠,否則最後只會落得莫名悲哀的下場。四月三週又兩天是嘉碧塔從懷孕到墮胎的時間,而真正墮胎的那一天,則是歐蒂莉亞有史以來最悲慘的一天,當幫助者變成受害者,世界還是繼續運轉,只有心裡知道,有些重要的東西再也回不來了。
這部電影,看似簡單卻非常真實,導演的運鏡經過思考,使每個鏡頭顯得別具意義,每一個屏息的瞬間,都能融入自己的真實感受。對我而言,最正面的意義就是可以對別人好,卻不能忘記自己。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此刻擁有的開放與自由。
【四月三週又兩天】(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導演: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
編劇: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
演員:安娜瑪麗亞瑪琳卡(Anamaria Marinca)
蘿拉瓦希柳(Laura Vasiliu)
弗拉德伊凡諾夫(Vlad Ivanov)
羅馬尼亞 2007
官方網站:
http://4months.swtwn.co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