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0-04 00:18:09| 人氣5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商周快報*黑手皇帝 張瑞敏 --18年盈收兩萬倍的秘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李采洪+研究員●楊少強
「張董事長瑞敏,歡迎蒞臨台灣,並感謝七月青島之行的接待,鴻海富士康集團郭台銘」九月二十日走進中國大陸最大家電業者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執行長)張瑞敏下榻的飯店房間,桌子上擺著台灣最大民營企業主郭台銘送的水果禮籃。 九月十九日,第三度來台的張瑞敏,已拜訪過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也和聲寶董事長陳盛沺、燦坤實業董事長吳燦坤見面長談過。十幾年前他第一次到台灣時,當時他們的營業規模很小,聲寶公司董事長陳盛沺並沒有親自接待他。但去年,海爾集團年營收近新台幣三千億元,已成為全中國最大的家電集團。連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今年七月訪問青島時,都要拜訪海爾。

張瑞敏VS.郭台銘 營業額相當創業路相仿 個人財富報酬卻大不同--
在世界舞台上,張瑞敏比台灣企業家還受到矚目。八月十八日出刊的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選出美國以外最具影響力的全球企業強人,張瑞敏名列十九,與華人首富、和記黃埔集團主席李嘉誠、日本新力公司執行長的出井伸之並列。不僅如此,早在一九九八年三月,哈佛大學就把海爾管理經驗列為MBA(企管碩士)教材,張瑞敏也是第一位受邀到哈佛大學演講的中國大陸企業家。張瑞敏的管理經驗成為哈佛學生也要上的一堂課之後,中國大陸興起「海爾學」風潮。雖然是工人出身,但目前台灣探討海爾和張瑞敏的書就有六本之多,有人稱他「中國第一CEO」,也有人推崇他是「中國的經營之神」。
以營業額來看,張瑞敏帶領的海爾集團今年預計可達人民幣八百億元,折合新台幣超過三千三百億元,與鴻海集團相當,甚至會超過。除了營收規模和鴻海差不多,張瑞敏和郭台銘的年紀相仿,今年五十四歲的張瑞敏,只比郭台銘長一歲。他們都從黑手做起,郭台銘在一九七四年以新台幣三十萬元創業,從黑白電視機零件做起,初期郭台銘還自己開著貨車送貨;張瑞敏則因為文革(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間)被打入基層,從工人一路做起,一九八四年接任青島冰箱總廠(海爾前身)廠長。這兩位黑手創業家如今各有所成,不過,財富報酬卻大為不同。如今的郭台銘也是美國財星雜誌的榜上人物,每年都列名「全球百億富豪排行榜」。根據九月二十三日台北股市的收盤價估算,郭台銘的財富約為新台幣八百三十三億元。但張瑞敏領導的海爾集團,還是一家集體所有制企業(財產屬於勞動群眾集體共有)。據大陸媒體估計,他的年薪不到人民幣八萬元,亦即,月薪還不到新台幣三萬元。有關薪資的部分,張瑞敏不願多談,因為他最在乎的是,在有生之年,將海爾建立成一個如可口可樂般的百年品牌。

精良VS.劣質 *砸爛瑕疵冰箱,以示決心 研讀管理秘笈,追求卓越-
-如果十九年前,有人聽到張瑞敏這番話,一定認為他癡人說夢話。當時的海爾不但虧損、還借不到錢,但當剛上任的張瑞敏發現四百台庫存的冰箱,有七十六台瑕疵品。雖然一九八○年代,中國大陸消費者可以接受有瑕疵的產品,但張瑞敏告訴工人們:「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
他要求工人把這些瑕疵品集中,讓做這些冰箱的人親手把冰箱砸了,老工人們看著冰箱被砸爛,不禁流下眼淚。「砸冰箱」震撼教育反映出張瑞敏的核心思想:「要嘛不幹,要不就幹第一!」這是海爾的轉捩點,奠定了他們「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
為了追求卓越,他下苦功研讀近半世紀的管理學,從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到行銷大師科特勒。他不辭千里,帶領團隊飛到美國,飛到日本,飛到歐洲,飛到台灣,向全球的標竿企業取經。他剛創業時就已經拜會遍及日本各大企業,學到日本企業的許多好方法。有人分析海爾能快速崛起的關鍵在於,既擁有美國企業的創新,又兼具日本企業的團隊與紀律。
所謂的創造力,也就是今天海爾的核心競爭力:創新。張瑞敏說:「所謂的創新就是要不斷戰勝自己。也就是確定目標,不斷打破現有平衡,建立一個不平衡。然後,在新的不平衡基礎上,再建一個新的平衡。」張瑞敏帶領的團隊信奉一個理念:「撐竿跳的橫竿總是不斷往上升的,不能跳躍它的人,就要盡快離開競技場。」 從海爾洗衣機的種類,最能看出這組織的創新精神,譬如大地瓜洗衣機、洗蕎麥皮的洗衣機。這其中,以研發出中國第一台「即時洗」的小型洗衣機「小小神童」最為經典。

旺季VS.淡季 *檢討失敗原因吸取別人經驗 創新精神讓海爾沒有淡季貨--
原來,過去市面上洗衣機的容量都是五公升的大容量,但一到炎熱的夏天,一般人每天都要換洗兩次衣服,但是因為衣服輕薄,所以使用大容量洗衣機非常不方便。所以,夏天變成洗衣機業的淡季。但張瑞敏不甘於淡季的傳統做法,他說:「如果我們不把它當淡季看,就能創造不是淡季的淡季。」於是,研發人員埋首研究,研發出連一雙襪子都能洗的小小洗衣機。小小洗衣機推出後的四十五天,就接到十萬台訂貨,人們排隊搶購。不但單身漢買,連已經有洗衣機的家庭都要再添一台夏季洗衣機。一九九八年,它甚至被評為大陸十大成功商品。張瑞敏說「市場創新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種觀念,就不可能做出這個產品來。」後來,日本某一家電公司老闆告訴張瑞敏,他們也曾經想開發這種洗衣機,但是後來發現成本降不下來,就放棄。他特別向張瑞敏請教,海爾是如何做到。張瑞敏對這位日本老闆說,「小小神童」已經申請十一項專利,也在日本註冊專利,最後,這家日本家電廠商只能向海爾訂貨。
一路取經的過程,張瑞敏總是不斷思索,如何才能成為全世界的一流企業。以這趟來台行程為例,九月二十日是週六,早上他參觀過燦坤,晚上在飯店房間裡,他和同行的幹部還穿著海爾的制服就開會討論起燦坤的策略和作法。「魚有魚路,蝦有蝦路,能夠生存下來的人,就有他的生存之道,我到每個地方都學一點,就能省很多力氣。」他有一本小冊子,密密麻麻地紀錄著他的取經筆記。 張瑞敏是天生的企業家,他有如深不見底的海洋,他強烈的吸收,底層永遠填不滿。一開始,他思考企業如何茁壯,之後又想著如何不會有「大企業病」,如何才能有百年基業?他認為:「日本公司到今天為止仍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但為什麼日本七大家電公司都虧損?因為和市場之間的距離太遠。」他指出,當組織變大之後,所有的人都等在等上級下達命令,但等到上級的訊息下達時,可能已經過時了。「在信息時代,每個職位都可以得到信息,為什麼要等呢?戴爾電腦(Dell)的成功,就是以最快速度滿足客戶需求,有些人講什麼核心競爭力,你說戴爾有什麼核心競爭力?就是直接面對市場!」 於是,一九九八年,張瑞敏就提出一套很顛覆的組織調整,所有人都要直接面對市場,包括研發人員。他把每一個人視為一家公司,每一個人都有資產負債表等三種表。研發人員如果設計出的商品連損益都無法平衡,他的表上就出現負債。反之,賣得好,他也能分享利益。於是,每一個研發人員的腦袋都自然而然的想市場。這套變革管理,稱之為「市場鏈流程再造」,後來引起國際管理學界的重視,包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瑞士洛桑管理學院都去研究。
張瑞敏是共產主義社會中少見的企業家,他總要打破既有規則,總是要變革。別以為十九年來不斷創新的張瑞敏很霸氣,相反的,近看張瑞敏,說話不急不徐、不流露個人的喜怒哀樂。和張瑞敏相識於一九九六年的吳燦坤說,張瑞敏吸收力很強、很國際化,「他的話不多,很多時間都在傾聽,但從表面上,看不出他的熱量在那裡。」吳燦坤認為,這是成長於文革時期能熬出頭的大陸企業家共有的特質。

創新VS.守舊 *在沒有熱量不帶情緒的背後 混雜的是改革與守成的靈魂--
創新通常也帶來風險、引起舊勢力的反彈,很多創新者,在革新的同時,往往一不小心,把自己也給革掉。「他常說自己是一個腳被綁著腳鍊的經營者。」吳燦坤說,這個腳鍊,指的是過去的舊體制。張瑞敏最大的成功就在於,既知如何變革,又懂得政治風浪。他很冷靜,他從底層出身,知道最底層的員工心理,總能在創新與守舊勢力間取得「動態平衡」。
張瑞敏回想自己中學畢業後遇上文革,沒有上大學、從社會最底層工人做起的人生歷程,「這是老天爺給的最大的禮物。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受用不盡的。」他覺得,中國新一代企業家,吃苦不多,雖然表現不錯,但還需要時間考驗。「我們這一代可能就是遇到挫折都還能挺住一點,像我這種從最底層上來的,再不好還不就是回到原來那裡去嗎?但那些博士、碩士上來的,一遇到一點不好的,他們就很受不了。」在張瑞敏的人生字典中,最重要的詞彙就是「要嘛不幹,要不就幹第一!」他不但要當中國第一,更要成為世界第一。早在一九九三年,當很多國際企業到中國大陸投資、設廠時,張瑞敏即主張要到海外打品牌,而且從一九九六年起,陸續到海外設廠。當時,很多家電廠商接中國國內訂單都來不及,但張瑞敏卻看到未來的風險。

品牌VS.代工 *危機意識讓海爾不看眼前利益 品牌價值才是張瑞敏最大心願--

他說,國際企業到中國大陸,是看好中國的低成本優勢,這些國際企業有品牌、有經營管理、有技術,加上成本優勢,簡直如虎添翼;反觀中國大陸企業,除了低成本的優勢,沒有品牌、沒有技術,一旦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來可能連骨頭都沒得啃!」
日後,大陸家電業的發展也如他所預期,例如,前年彩色電視全面虧損,去年是洗衣機也開始全面虧損。在大陸家電業虧損之際,海爾去年還獲利三億三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一百一十二億元),張瑞敏認為這是海爾提前到國際市場上練功,學習國際企業的經驗。所以,大陸一般企業是「幹出來再賣(指先生產再銷售)」、海爾卻早就學國際企業的零庫存作法:「先接訂單再生產」。但銷售通路為何容許海爾這麼做?張瑞敏說,因為我們研究用戶需要哪些產品,和市場零距離!消費者要我們的產品,通路就會賣。他完全市場導向、消費者導向的創新思維,恐怕連台灣企業界人士都望塵莫及。
對自己一路走來的成就,張瑞敏甚至不認為是成功,他說,「成功只存在昨天的記憶當中,或是明天的追求中,今天沒有『成功』」。如果說過去的海爾算是成功,那都是過去式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必須天天奮鬥。」他認為自己並不比別人特別聰明,主要是看著一個目標、堅持這個工作,堅定不移的走下去。以創世界品牌為例,中國很多企業都在喊口號要創品牌,他說:「可是真正堅持不懈、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的,大概是最難的。包括對我自己也是很難。因為人總是會隨時給自己找理由。」
一九八四年,張瑞敏和大陸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分別接掌海爾和聯想(目前大陸最大電腦廠),如今,柳傳志已交棒給年輕一代,張瑞敏仍然御駕親征。不會打高爾夫球的他,有一次,見到柳傳志時不免感嘆:「老柳你現在可舒服了,你說的什麼十八洞,我也聽不懂。」
張瑞敏回首來時路,剛到海爾時,只希望能如期發工資,「慢慢做大了就身不由己了。現在做到這樣,只要稍一懈怠,就完全前功盡棄了。」「張總(指張瑞敏)告訴我們,企業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上高速公路,一上去就不能停,直到把車開爛為止」海爾集團副總裁喻子達如此說。今年張瑞敏接受麥肯錫季刊訪問時,記者問他每天花最多時間想的問題是什麼?他回答:「如何避免落入大企業最常落入的陷阱。我要求每個海爾員工都是『策略事業單位』,因此市場壓力就是我們的動力。我可不想海爾變成鐵達尼號一樣。」
END-資料來源:Mon 29,Sep,2003商業周刊

台長: 牛兒VS.花仔
人氣(5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