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一五五○~一六一六)在現代人的心目中,是明代的大劇作家,是《牡丹亭》的作者,是寫出「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樣美麗淒迷情境的文豪。這種簡略的認識,雖說粗淺,基本上倒是正確的。尤其是放進二十一世紀全球化過程中,不同民族傳統都對本土文化資源進行「後現代」象徵符號化與經典化之際,湯顯祖當然是中國文化孕育出來的偉大戲劇家,堪與英國的莎士比亞(一五六四~一六一六)相匹敵。
中國的莎士比亞
許多人稱湯顯祖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固然主要是因為各自在戲劇創作上都有偉大成就,可以媲美,但學者們同時提醒我們,還有個歷史的巧合,兩人都逝世於公元一六一六年。同年逝世,與他們各自在文學藝術上的貢獻與地位,似乎是不相干的,但突出年代巧合,把「同年」象徵化,轉為文化遺產的時間符號,確實有助於鞏固經典化的地位。
有趣的是,青木正兒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中,說顯祖死在一六一七年,晚於莎士比亞一年而卒,卻仍然強調「東西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一奇也。」其實,湯顯祖卒於萬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日亥時,換作公曆是一六一六年七月二十九日深夜,文獻可徵,青木正兒顯然說錯了。但是,青木正兒真正關注的是「同年」的象徵意義,是東西方戲劇「同時」出了兩位偉人,則是其他學者也都認可的現象。
趙景深在一九四六年寫過一篇〈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指出兩人有五個相同之點:一是生卒年相同,二是同在戲曲界佔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創作內容都善於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戲劇創作的清規戒律,五是劇作最能哀怨動人。徐朔方在一九六四年也寫過一篇〈湯顯祖與莎士比亞〉(一九七八年才年發表),指出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時代相同,但具體的戲劇創作傳統不同,前者依譜按律填寫詩句曲詞,後者則以話劇的開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筆,認為湯顯祖的創作空間與難度更大。到了一九八六及八七年,徐朔方又接連兩次探討了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連繫劇作家與中西歷史文化發展的關係,指出湯顯祖生活的明代社會,比起莎士比亞的伊莉沙白時代而言,要封閉落後得多,因此,湯顯祖塑造出《牡丹亭》裡杜麗娘這樣敢於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物,更是難能可貴。
近年來,還有許多人大張旗鼓,在「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這個題目上作文章,甚至對比分析《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文字技巧與劇情結構,當作比較文學專題研究。其實,說來說去,也不外乎田漢在一九五九年到江西臨川拜訪「湯家玉茗堂碑」所賦的詩:「杜麗如何朱麗葉,情深真已到梅根。何當麗句鎖池館,不讓莎翁在故村。」也就是說,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旗鼓相當,杜麗娘與朱麗葉不遑相讓……。(本文摘自《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內文
========================================================================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製作崑曲《牡丹亭》。第一次是一九八三年,只演出兩折:〈閨塾〉、〈驚夢〉,由台灣大鵬劇社名演員徐露、高蕙蘭主演,在「國父紀念館」演出兩場。第二次一九九二年,我力邀「上崑」當家名旦華文漪由美國到台北「國家劇院」演出,是兩個半小時的簡版,演到〈回生〉為止。兩次演出都很成功,但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傳奇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后,五十五折的劇本,架構恢宏,劇情曲折,上兩次演出,只見一斑,編演一齣呈現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夢想,這回兩岸三地文化界菁英共同打造,由「蘇州崑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讓我終於圓夢。
從五十五折到二十七折
這次我也參加了刪編劇本的工作,編劇小組的成員,多為湯顯祖與《牡丹亭》專家:華瑋(中研院文哲所副所長)、張淑香(臺大中文研究所教授)、辛意雲(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我們認認真真琢磨了五個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七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連台演完,從第一齣〈標目〉演到最後一齣〈圓駕〉,基本上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我們的劇本也就貼近湯顯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湯顯祖筆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麗娘因夢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終於返回人間,與柳生夢梅結成連理。在《牡丹亭》中給予愛情最高的禮讚,愛情可以超越生死,衝破禮教,感動冥府、朝廷,得到最後勝利。《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峰。
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麗娘,以旦角表演為主。我們的劇本,還原湯顯祖原著精神,加強柳夢梅角色,生旦並重。因此,〈拾畫〉、〈叫畫〉這兩齣經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我們捏成一折,做了適當的改編,更加凸顯其重要性,三十分鐘的獨角戲,將巾生表演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與第一本杜麗娘的經典折子〈驚夢〉、〈尋夢〉旗鼓相當。湯顯祖筆下的柳夢梅遠不止於儒雅俊秀的「夢中情人」,亦是一介不畏權勢,敢與理教抗爭的傲骨書生。如此,我們的劇本生旦戲雙線發展,達到了對稱平衡之美。
「案頭」的文學本編好後,還得經過「場上」表演的試驗。我們的總導演是有「巾生魁首」之譽的浙崑名演員汪世瑜,他有五十年的舞台經驗,由他逐齣排演過後,幾經修改,我們的演出本終於定稿……。(本文摘自《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內文)
轉自
http://www.ylib.com/hotsale/peony/guide.htm
http://www.ylib.com/hotsale/peony/guide_2.htm
圖片
http://www.ylib.com/hotsale/peony/images/desk3_80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