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12 02:46:52| 人氣2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貼---紅樓夢相關評論(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貼---《紅樓夢》與中國現代思潮之演變

一,引 言
《紅樓夢》是一本奇書,堪稱中國小說創作之頂峰。許多人把《紅樓夢》稱之爲「天書」,因爲不同的人從中找得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東西。從販夫走卒,買漿推車之流到毛澤東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有一種很有趣的說法:任何人要想在中國思想史上有所作爲,都必會對《紅樓夢》提出自己的見解。


只要隨便翻一下《紅樓夢》研究的文章,就會發現這種說法不無道理。應該說,首先真正意識到《紅樓夢》的重要意義的當推王國維,他以一代宗師的直覺嗅出了《紅樓夢》中不同尋常的地方,撰寫了第一篇系統研究《紅樓夢》的文章《紅樓夢評論》。該文用叔本華的理論分析了《紅樓夢》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看,研究《紅樓夢》的後續學者在思想上都沒能超過王國維。以後,蔡元培從索隱的角度,認爲《紅樓夢》乃是用隱諱的手法宣傳反清復明。胡適從他受的訓練,認爲《紅樓夢》的作者有一定的天才,但是他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家庭未能爲他提供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故《紅樓夢》的見解和文學造詣不高。


而毛澤東則獨樹一幟,認爲《紅樓夢》活脫脫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一部四大家族的興衰史。余英時則敏銳地看出了其中隱含反傳統傾向,但認爲其思想路數應與魏晉的老莊之風相近。新近,王蒙從多個角度分析《紅樓夢》,很有發現。還有,他認爲令現在中國的文學青年津津樂道的各種西方寫作技巧在《紅樓夢》中早已有之,對一些讀了幾本書就開始兜售西方二手貨的文學青年們嘲諷也很是幽默。無論褒貶,有這麽多人研究《紅樓夢》,並且見解是那樣的紛紜,這本身就說明了《紅樓夢》獨到的價值。


因此,我這裏所關心的是:能否從更廣闊,更連貫的文化背景中來分析《紅樓夢》,從而挖掘出內在的線索,使前人對《紅樓夢》衆說紛紜,甚至看上去相矛盾的觀點得以溝通?更重要的是能否從中找到中國文化在現代流變的內在理路?經過反覆思索,我確認《紅樓夢》的精髓在於揭示了中國文化內部的一個石破天驚的轉變:即兩性感情關係由傳統的”緣”向”愛”的轉化。進而,把這一轉化放到我在《因果性與共現性--從另一面看中西文化的差異》所構築的框架下,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這一轉變的實質是宣告了中國文化中意識和無意識分裂的開始,也可看成是由傳統的解決「我是否存在?」開始轉向「我是誰,我在那裏?」。
從而預告了以後中國的文化思潮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


二,《紅樓夢》:由「緣」向「愛」的轉變

從根本上分析《紅樓夢》的深層意義,我們必須把討論置於筆者的前文:《因果性與共現性》的框架下。《因果性與共現性》一文的要點在於:通過分析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分裂程度,我們看到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別在於中國文化中,就儒家思想而言,由於「仁」和「義」的互相制約,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分裂甚小(”中庸”),所有的一切都被納入「倫理形而上」的範疇,兩性之關係被概括爲「生殖繁衍」,「兩情相娛」的功能性範疇。就道家而言,追求「天人合一」的結果是異性關係被概括爲緣和房中術。與此相反,在西方,特別是基督教文化中,意識和無意識高度分裂,「愛」成了意識回歸無意識以達至完整的唯一道路。以下我們進一步分析”緣”和”愛”的內在含義和不同。我認爲,”緣”是以意識和無意識的「合一」,無時間性(生命的「輪迴」/沒有死亡的顯現)爲其基本特點。”緣”實際上是”主體性”的”隱匿”和”不在”。是”超越性”的缺乏狀態。之所以如此,是與中國文化只解決”我是否存在?”的取向有關。中國文化中儒家將人對”存在”的焦慮用社會倫理和血緣親情來撫平;而道家採用的是馮友蘭稱之爲的”負方法”,具體就是修練”天人合一”,使自我意識溶入萬物中,從而抹去”存在”的問題。緣是溫和的,有付出也有收穫,可有也可無,’靈’和’肉’的同一;感情與現實的統一;追求與等待的統一;前世,今世和來世的統一等等。”緣”並不會導致生命個體極端地與群體疏離。


而「愛」則以意識和無意識的高度分裂,時間的單向性(現世生命的一次性)爲特點。本質上,”存在”的問題經分裂後進一步成了”我是誰?我在那裏?”的問題。”愛” 是意識和無意識高度分裂的個體渴求完整的必經之路。”愛”是一種超越性和不定性,是人類的所有行爲中最沒用任何實用價值的。可推演”愛”的一系列特徵,如:純粹靈性的,單向的,分裂的,永遠達不到的,走向黑暗與死亡的不歸路。”愛”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意識與無意識的極度分裂。在這種狀態下,”愛” 所將抵達的是完全黑暗的無意識之深淵,沒有任何可資照明,”愛”是神秘而恐怖的。但只有走這條路才有可能回答”我是誰? 我在那裏?”,才有得救的可能。所以,”愛”的路上,死亡的陰影總是千變萬化,誘惑著意識。”愛”的體驗本質上就是虛擬的死亡體驗。


”愛”總是把生命個體從群體中拉出。觀中國數千年之文學,其所表達的是所謂的天倫之樂。孔子所說的”食色,性也”表明異性間的關係不過是入世的達人們的一種娛樂而已,對文人騷客而言,也不過走到”緣”而已。這就是爲什麽中國古代的”性文學”異常發達,但卻一直沒有出現過真正”愛”。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性壓抑”沒有任何根據。中國文化是”愛”的壓抑才對。


王蒙有個很具幽默的說法:在《紅樓夢》前的中國文學中,愛情只是豬八戒和妖精們的專利(《西遊記》,《聊齋》)。但是,《紅樓夢》則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異數,它用來描述賈寶玉和林黛玉感情關係的不再是傳統的”緣”,也不是豬八戒和妖精的那種情,而是上面所說的”愛”。爲特別強調《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這種感情,王蒙特稱之爲”天情”。仔細閱讀《紅樓夢》就會發現賈寶玉和林黛玉間的感情完全與前面描述的”愛”一致,而與”緣”完全不同。主要證據如下:

1作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用象徵的手法一再暗示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在現世是無緣的,而與薛寶釵有緣。因爲賈寶玉(女媧補天廢棄的石頭)有玉,薛有金鎖,可稱”金玉良緣”,而林黛玉(絳珠草)什麽也沒有,並且按陰陽五行學說,賈林之間是相克的(石頭上不能長草),但賈林之間就是要逆”緣”而動,産生”愛”(這是否與後來”文化大革命”中的反潮流有關?)。

2作者借賈寶玉之口,強調生命的一次性(”死後只希望化煙化灰”,不修甚麽’來世’)。這一點是非常不尋常的,是傳統思想中所罕見的。

3作者多處描寫了”愛”的神秘性,虛幻性和黑暗性,與傳統的男女哀怨根本不同。這一點王蒙在《《紅樓夢》啓示錄》中給予了特別的注意,他選取了林黛玉知賈要與薛成親後去見賈的描寫作爲例子。另外,王蒙稱賈林之間的感情折磨爲他/她們的救命稻草,道出了”愛”的非功利性和拯救意義。

4”緣”是”靈”與”肉”的合一,但作者在《紅樓夢》中卻要讓它分裂。林黛玉和薛寶釵實際上可能是一個人分裂的兩面,林代表”靈”的一面,”薛”代表”肉”的一面。張愛玲在《紅樓夢魘 》中就認爲《紅樓夢》中有很多跡象表明林薛實是一個人。另外,許多人都有體會,賈寶玉與林黛玉彷彿也是一人。因此,賈林,賈薛的關係似乎就是容格關於Anima和Animus之間的關係和投射的例子。而這種投射的強度與意識和無意識的分裂程度成正比。

5作者關於林黛玉是一株草以及還淚的說法與本世紀的德國偉大詩人裏爾克關於異性之”愛”是唯一拯救之道不謀而合。他在《杜伊諾哀歌》的第五首中的一個重要意像是天使收集淚水,後化爲的草,用做拯救我們的解毒劑。


總之,《紅樓夢》所描述的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感情完全與中國傳統的”緣”不同,甚至與現在被中西文學中所謂的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如勞倫斯)之流濫用的情愛描述也不相同。《紅樓夢》中的這種愛與出現在存在主義中的”愛”較相近,如克爾凱格爾分析的,特別是裏而克畢生構造的”愛”相一致。這種”愛”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文化中意識和無意識分裂的開始。


三,”紅學”研究的重要見解評述

由於本文所關注的是《紅樓夢》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所以儘管”紅學”中的索隱方法也很重要,但與本文無關,故略去不論。本文的根本觀點與書中的具體細節如何無關,甚至與《紅樓夢》的作者是誰也無關。以下只討論與《紅樓夢》思想意義有關的代表性見解。


1)王國維的”解脫示範說”
王國唯借叔本華的觀點,認爲《紅樓夢》之意義在於示範我們如何解脫人生的煩惱。因爲人生者,唯欲而已,而欲則總是導致痛苦,欲解脫此痛苦,必須要消除此欲。《紅樓夢》的意義就是通過向我們揭示欲産生種種痛苦,然後示教我們如何克服欲望。我認爲本文對《紅樓夢》的認識與王國維之觀點表面上最爲接近。但內在卻不同。這一不同乃是中國”天人合一”的狀態與叔本華的”自由意志”的差異。中國的”天人合一”是一種意識和無意識的同一狀態,未分化狀態。而”自由意志”是對意識和無意識高度分化的感知和總和。因此,可以說王國維講的而更像《浮士德》。儘管《紅樓夢》的起點和終點是”合一”,但它要啓示的卻是中國文化由”合一”向”分裂”的轉化。而相反,雖然《浮士德》的起點和終點是意識和無意識的高度分裂,但它要表 達的是高度分裂的意識和無意識開始靠攏的傾向。所以我前面認爲《紅樓夢》和《浮士德》有非常有趣的鏡像關係。因此可以總結爲:《紅樓夢》不是要教人如何解脫煩惱,恰恰相反,是要誘人墮入煩惱。不是要用”天人合一””涅磐”來消除人生命中的情結,而是要讓這一情結與”愛”的形式不斷演化,超越。


2)毛澤東爲代表的”反封建和階級鬥爭說”
過去,人們總把這一派與感情說相對立,但上述的分析表明這兩派沒有任何矛盾。因爲《紅樓夢》中所描寫的”愛”本身就標誌著意識和無意識間的分裂,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基礎:”中庸”的平衡和”天人合一”被打破,然後鬥爭開始萌芽。因此,現在重讀中國大陸49年後對《紅樓夢》的評論,如果剔除特別偏激的不論,許多觀點是非常深刻的。現略選一二爲證:”《紅樓夢》是中國三千年來封建社會走向崩潰時期的歷史性記錄與 總結”,”賈寶玉是當時要轉換的社會中即將出現的新人的萌芽”,”曹雪芹是站在新興的市民立場上來反封建”。曾有一段時間,把這一切都否定了。現在在新的框架下看事實確就如此。那些盲目否定的人,就象胡適一樣,僅只是由他們的淺薄造成的,淺薄到了沒有什麽居心。我們將進一步看到:不是所謂的經濟,而是”愛”的出現才真正宣告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崩潰。


3)余英時的”反傳統說”
以上的分析清楚表明,《紅樓夢》中”愛”的出現就是最大的反傳統,所以《紅樓夢》中大量出現反傳統的言論應在預料之中。但我不能同意他認爲《紅樓夢》的思想乃是老莊,魏晉一路。我想之所以得到這一結論是因爲只局限於比較傳統和《紅樓夢》的遣詞,用典和日常事務的差別,沒有意識到”愛”出現的重要意義。
中國文人們樂道津津的魏晉之風何曾出現過”愛”?另外,把《紅樓夢》的起點和終點(主要是老莊思想)當成是該書的核心也易使人誤解《紅樓夢》又是一本魏晉樣的風流書。近有余秋雨者,鼓弄一下魏晉風流,又迷倒好些人。


4)王蒙的見解
王蒙在《《紅樓夢》啓示錄》中從許多方面論述了《紅樓夢》的思想,文學意義,非常有見地和值得注意。我特別喜歡他對胡適的評論。王蒙的”天情”說以及從賈寶玉是石頭推斷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我是誰?”真乃灼見也。這實際上就是《紅樓夢》的精髓所在!
另外,王蒙還認爲《紅樓夢》中包含了各種現代派,後現代派的技巧也很有道理。因他沒有具體解釋其原因,惹的許多西化人士撇嘴摩拳,奮奮地說:中國連現代化都還沒化,那有資格談現代寫作技巧,真是荒唐啊!
爲認識這一問題,我提出以下的解釋:很可能當意識和無意識完全合一(理想狀態),以及高度分裂時。現代文學的技巧都不容易出現,因爲合一狀態是無言;而高度分裂時是對神聖的歌唱,如聖詩,宗教音樂。只有意識和無意識有所分裂,但靠較近時,真理和癡人說夢難分,文學的多樣性才凸顯了出來。這一推斷似乎能從現代小說技巧主要從上世紀末才興起得到證明。因爲剛好是這一時間,中國由合一開始了分裂;而西方從高度分裂開始合一(上帝的死爲標誌)。可能在這樣的狀態下,《因果性與共現性》中所談的共現性才很明顯。因此,雖然中國沒有重複西方的路,也照樣會出現現代文學技巧。


Pic:http://www.jxhyl.com/upload/hlm.jpg


台長:
人氣(2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