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12 01:25:38| 人氣1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巴洛克(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巴洛克音樂漫談 DCC(1999/5)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自葡萄牙文的「裝飾用的珠貝」(barroco)。作為形容詞,此字有「俗麗凌亂」貶抑之意。但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特定的意義是:十七世紀以及十八世紀上半葉(約1600 -1750,但不要把年份看得太死板)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建築與音樂。這一時期,上接文藝復興(1452 -1600),下接古典、浪漫時期。歐洲文化「除舊佈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變與成就。資產階級興起,君主政治漸獨立於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科學在伽里略、牛頓等人的開創下展開。藝術上趨勢是「世俗(非宗教)化」,精力充沛,勇於創新,甚至好大喜功。文藝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亞、西萬提斯;繪畫上有魯本斯,林布蘭特等,影響都極深遠。也在這時期,歐洲向外擴張殖民,漸漸佔據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我們現在不容易体會到巴洛克音樂的「新」,更不易体會到何以其被稱為「巴洛克」─「俗麗凌亂」。巴洛克音樂也許只能使我們覺得「古色古香」。(例如:很受歡迎的巴海貝爾「卡農」。)。但在當時而言,一些名家的作品是有「革命性」的。要体會這一點,我們不得不舉一些更早的例子來作比較。

宗教音樂

歐洲中世紀(642-1452)宗教凌駕一切,其音樂的代表:格里高聖詠(Gregorian Chants)。由於天主教僧侶的維護,這是早期音樂中較可靠的,而且今日尚在寺院中演唱。我們選一小段:

Kyrie XI, A (1.08)

請注意其「單調」,一個旋律,大家一起唱,反覆只有四個字:Kyrie eleison, Christe eleison(拉丁文「主,憐憫我們;基督,憐憫我們。」),也沒有器樂伴奏。坦白說,這只是「洋和尚唸經」。但旋律起伏,節奏變化很多,演唱也要經過訓練。──今日也頗有人喜好此調,說:聽之令人忘俗。

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音樂的名作 - 阿來格列:Miserere

Allegri, Gregorio(Italy,1582-1652) Miserere (12.31)

此曲多(九)聲部的效果清楚,且有一個「花俏」的獨唱部份(童聲)。教皇因此曲效果奇佳,指定只准在其私人的教堂Sistine Chapel演唱。據說,莫札特來此聽了一遍之後,印象深刻,回去之後立即將譜默寫下來,此曲方得流傳於世。

巴洛克早期宗教音樂 - 蒙台威第:聖母晚禱曲(第一段)

Monteverdi, Claudio(Italy,1567-1643):Vespro della beata Vergine: Deus in adiutorum(2.10)

蒙台威第是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間承先啟後的大音樂家。他這首「聖母晚禱曲」最近大紅,錄音有好幾種。(記譜、調音的「標準化」過程,到巴哈時期方近於完成。故幾乎每一首早期的音樂,今日演出時都必須先下些考證工夫。不同的版本自然很多。)這首曲子中號角高鳴,多聲部繁音促節,與上二首的味道很不一樣。也許可以說明為什麼這種音樂在當時被認為「俗麗凌亂」,而被稱作「巴洛克」。

巴洛克晚期宗教音樂 - 巴哈:馬太受難曲(眾讚曲,宣述調與終曲合唱)

Bach, J. S.(German,1685-1750) Choral O Haupt voll Blut und Wunden (1.47)

Recitative and Final Chorus from St. Mathew Passion (8.50)

十八世紀歐洲己有很大改變。馬丁路德的新教在北歐已然是主流。宗教上用母語(不用拉丁語)是新教的主張。巴哈是集過去音樂大成的大家,也是虔誠的教徒。他的宗教音樂中有拉丁文的(如B小調彌撒曲),也有德文的。馬太受難曲(根據馬太福音,描述耶穌殉道經過)是他德文宗教音樂中最著名的。其中有新教的「眾讚曲」(Choral)(大眾加入合唱,旋律、伴奏皆簡單),宣述調中四個獨唱者(男女高低音)、合唱、器樂之編制都接近後世的「標準」。終曲合唱簡單而優美,,是他最著名的旋律之一。而龐大編制下,音樂卻恢宏從容,並且精緻。此外,巴哈確定了十二平均律、大小調系統。又有大量的、各種形式的作品(但沒有歌劇),都成了後世音樂的典範。故巴哈被稱為西洋「音樂之父」。

歌劇的誕生─弗羅倫斯、威尼斯與蒙台威第

中世紀以後意大利的弗羅倫斯便是名城。古時的世俗(非宗教)音樂,今日也有人考訂演出。我們試聽兩段:

春天來了Ecco la primavera (Francesco Landini, c.1325-97) (1.12)

崔斯坦的悲歌Lamento di Tristano (anon.) (2.46)

第一段歌詠春天,歡欣鼓舞,顯然與宗教音樂大異其趣。第二段是器樂,所用的樂器,如rebec, lute, viol, 都是經考証後遵古複製的古樂器。

幾乎所有的古代文明,都有戲劇加上歌唱的藝術,但主要是一種戲劇(例如我們的崑曲,有劇作者,沒有作曲者)。西洋「歌劇」(opera)之特徵是:作曲家主導創作。所以,西洋歌劇主要是一種音樂。1600年左右,一些弗羅倫斯人的夢想追蹤希臘吟唱戲劇,創作新型藝術。當時蒙台威第已有重名。他在一些貴族的支持下,寫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劇「俄非歐」。隨後他到威尼斯,而歌劇越來越受大眾歡迎,風行整個意大利。1637年,世界第一個公眾歌劇院在威尼斯開幕,其他都市很快跟進。蒙台威第的歌劇,經常一演便是一年。我們選聽他第一部歌劇「俄非歐」的序曲,及最後一部「波佩亞之加冕」中的一首獨唱:

Toccata, overture to L’Orfeo (1.30)

Octavia’s Farwell, from L’Incoranazione de Poppea (4.50)

第一首曲子是器樂(仍是古樂器)。第二首是描述皇后被放逐時的悲痛。或許不難聽出:歌劇是藝術化、戲劇化的世俗(非宗教)音樂。(蒙台威第也寫了不少飽受攻擊的牧歌Madrigal)。

歌劇很快就流傳到歐洲各地,成為大眾最愛,也是音樂家賺錢、成名的最重要途徑,又使音樂家脫離了貴族的奴役。──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初,美國流行音樂席捲音樂市場後,歌劇(以及所有的「古典」音樂)才變成了賠錢的「文化事業」。

巴洛克時代,尤其是法國、英國,也出現了不少歌劇名家(如:法國Lully, Rameau, 英國Purcell,意大利自然也有)。但集巴洛克歌劇大成的是韓德爾。他出生德國,但渡海到英國去賺錢。為英國大眾寫了很多歌劇(另有所謂神劇Oratorio,其實祗是不用彩排的歌劇,未必與神有關。)─死後葬在西敏寺,被英國收編了。─他最著名的旋律之一:最緩板(Largo)「綠蔭長在」,便是歌劇Serse中的一首詠歎調:

Handel, George Fredrich(German/British, 1685-1759): Ombra mai fu, from Serse (4.38)

這曲子是劇中男主角讚美一棵大樹的歌,現由女低音演唱。原來的演唱者是一種巴洛克時代的「閹人歌手」(Castrati,電影「絕代艷姬」中描述了有名的Farinelli。其當紅之時,盛況與今日的流行歌手相似。)這種歌手,十九世紀以後便絕跡了。如今這些歌曲,祗好由女低音,或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來唱。比較不考究「原味」的,也有降低音域,用男高音,甚至男中音來唱的。

葛路克是巴洛克歌劇的最後一人。他倡導改革,使歌劇「現代化」(簡化劇情,強化表達)。他最有名的「俄非歐與尤麗蒂切」Orfeo ed Euridice,是巴洛克歌劇中轉型為近世歌劇的宣告,也是尚能在後來的歌劇院中有一席之地的最古老的歌劇。我們選聽其中著名的兩段:

Gluck, Christoph (Bohemian, 1714-1787) Orfeo ed Euridice: Ballet des Ombres heureuses (1.41)

Air: Che faro Euridice (3.50)

第一段是長笛主奏的芭蕾「有福精靈之舞」,原來只有一分多鐘。法國人特別喜好芭蕾,「巴黎版」有六分多鐘。(以後,芭蕾成為一種獨立的表演藝術。)第二段是男主角(假聲男高音演唱)哀痛失去了妻子:「沒有了尤麗蒂切…。」的悲歌,是很多近代歌手(包括卡拉絲)愛唱的名曲。

器樂曲的獨立與發展

巴洛克時代以前,宗教音樂中幾乎沒有樂器。主要的器樂曲是民間的舞蹈。有些舞曲很有些「野性」:

Tarantelas I - VI (anon. ~14th century) (4.53)

(塔朗塔拉是種毒蜘蛛,螫人會使人狂舞。但這種塔朗塔拉舞,據說又可以治病。)宗教力量式微以後,貴族、富商們也愛跳舞,他們僱用音樂家寫作比較高雅的舞曲。「巴洛克組曲」就是一連串的舞曲。到了巴洛克晚期,這些組曲的舞蹈性漸漸降低了(貴族、富商們宴會時也要音樂),而成為一種「純音樂」。我們舉二例:早期普來托流士記錄法皇亨利第九宮廷舞蹈之一西班牙舞,晚期泰雷曼「直笛組曲」中的小步舞:

Praetorius, Michael (German, 1571-1621) Spagnoletta from Terpisichore(1.20)

Telemann, George P.(German, 1681-1767) Minuet from Recorder suite in A minor (2.41)

泰雷曼有好幾組「餐桌音樂」(Table Music)。他是巴哈的朋友,他們有很多音樂是為貴族或富商而作的。

這些音樂不能賺大錢,寫作的目的是自娛(如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或娛人(如韓德爾的「水上音樂」組曲),追求的是純粹音樂的趣味或美感。(半世紀後貝多芬狂傲的宣言:「音樂的啟示高於哲學」,在他們的夢想之外。)同時,音樂家們也發展了更純粹的音樂形式,如奏鳴曲(Sonata),協奏曲(Concerto)等。史卡拉第有五百多首單樂章的大鍵琴奏鳴曲,維瓦第也有五百多首各種獨奏樂器的協奏曲。──巴洛克的作曲家精力真是驚人。──我們各選聽一段:

Scarlatti, Dominico (Italian, 1685-1757) Sonata in G, K.547 (4.04)

Vivaldi, Antonin (Italian, 1675-1741) Double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R.514, 1st mvt. (4.12)

史卡拉第的大鍵琴奏鳴曲是單樂章的,與後來的多樂章奏鳴曲不同。但近代的鋼琴名家(如霍洛維茨)都對其推崇備至。維瓦第的「四季」,是古典樂中的長銷名曲,也容易聽得「懂」(其中有雷雨、狗吠等。)但只要不堅持問「這音樂有在講什麼?」五百首協奏曲中好聽的很多。──巴洛克器樂曲中有很多這樣的「標題」音樂,但描寫的對象多是瑣事實物。以音樂描寫激烈的情感或講大道理,是貝多芬以後的事。

結語

十九世紀前後,主要思潮是「進步」或「現代化」。巴洛克的音樂,幾乎有兩百多年,除了少數的例外(如巴哈,韓德爾等),大部份都不見天日。但最近幾十年,「後現代」質疑「什麼叫進步?」大量的巴洛克音樂,甚至更早的古樂,都從故紙堆中翻出來,由專家重新整理,復古演出。當然,專家們意見不合,爭議紛紜,也是常事。我們則可以從各種錄音中,接觸到不少古代音樂。巴洛克音樂是其中最豐富的一種。




轉貼自:http://www.phy.ncu.edu.tw/dcc/Philharmonic/m01Baroque.htm



PS~他是韓德爾........


台長:
人氣(1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消費情報(網拍、網購、買賣)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