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2000
導演:王家衛
編劇:王家衛
演員:梁朝偉、張曼玉
張曼玉甫出場,讓我頓時想到六○年代香港知名女星樂蒂的一張黑白時裝照,雙腿交疊坐在椅上,真是像透了「花樣年華」的張曼玉。結果看到王家衛一篇專訪,說他鍾愛的幾個同一年代女星,數來數去竟沒數到樂蒂。
「花樣年華」主架構,背叛﹔次架構,真情,但真情卻是建構在報復、假設與藉口當中。報復枕邊人的背叛,讓兩個瀕臨婚變的弱勢者走在一起;互動的過程,卻是不斷假設誰先開口、假設誰先攤牌、假設別人的錯、假設你會來、假設我要走、藉口吃飯、藉口看電影、藉口寫小說、藉口趕稿子,卻從不在對方面前流露自己的一絲真心,包括那碗芝麻糊。
周慕雲(梁朝偉)說要走,蘇麗珍(張曼玉)也就這麼讓他走了,儘管兩人心裡都跟對方說,「如果多一張船票,你願不願意跟(帶)我走。」而自己一個人待在周慕雲搬離的2046房內,淚流如注。或寧可到了新加坡周的住處,拿走自己的繡花拖鞋、留下沾滿口紅印的煙蒂,依然不出一聲的再度離開。周也知道明明是蘇來了,她不吭聲,他也不吭氣。六○年代的中國人,很難面對自己的情真意切,尤其又裹了一層這麼名正言順的社會規範,一旦面對,竟是無可救藥的心虛。
即使最後周與蘇都離開了他們的婚姻,卻也無力對抗來自大環境的壓力,離開了當初得來不易的一份真情。落得蘇麗珍獨自帶著一個男孩,回到最初與周慕雲比鄰而居的公寓,透著窗戶看著周以前住過的房子,那是他們曾經有過的共同記憶,她是在等他嗎?還是憑弔那份情感?而周來到吳哥窟,對著挖了個洞的牆,絮絮叨叨,是憋太久了?還是將所有心事一次出清?或者,對自己過往的蹉跎尋求合理的解釋?但無論如何,再也追不回以往的真心,在曾經有過的花樣年華。
王家衛作品的「故事性」一向都不是重點,杜可風與張叔平共同創造出多變細緻的視覺影像,豎立王家衛強烈又獨特的電影語言。造成喜歡他電影調調的人非常喜歡,討厭他電影風格的,則是一句深沉的看不懂,就拒絕接受。我很喜歡王家衛的「重慶森林」與「東邪西毒」,對我來說,那是很不一樣說故事的方法,無關好壞,雖然劇情沒有強烈的高低起伏,但確是一股非常迷人的氣質。但自「阿飛正傳」、「墮落天使」開始,我卻認為王大導演走火入魔,迷戀過度的王氏風格,直到「花樣年華」,我不知道什麼讓王家衛改變,但他這部作品重新走回人世,仍保有強烈的王氏電影語言,圓熟的處理方式,讓他的作品十分貼近人群。
王家衛的作品一定要到電影院,才能品味他影片中的日月精華。品味他藉由光影、色彩、音樂、肢體語言中所傳遞的訊息,即使是再簡單的文藝片也是如此。錄影帶或電影頻道絕對會殺死他作品的格調。
拿「花樣年華」來說,電影每個環節都讓我驚訝,張曼玉與梁朝偉在極壓抑的狀況下,演出細膩、曖昧、無奈的人性互動,張曼玉每個動作,每個影子,都充滿的故事。其他每個「客串」演員,無論輪廓清不清析,也都十分精彩。正紅色系的美術設計,無論在2046房、張曼玉的旗袍與披肩上,藉著光影的變化,成功帶動整齣戲的氣氛與質感。幾場香煙裊裊的鏡頭、滂沱大雨的等待、長長階梯間男女的交錯而過,即使是被張曼玉拎著走的圓桶型舊式飯盒,都顯得如此有生命力。同樣的,杜可風的鏡頭也更成熟與圓融了。
我非常欣賞王家衛在「花樣年華」對六O年代男女的個性定位。含蓄、優雅、受制於禮教、不擅談情說愛,沒有大喜大悲或呼天搶地的鏡頭,很真實,骨子裡的淒涼卻讓人回味無窮。就一個男導演來說,是很細膩的情感表達。男女主角的寂寞與淒苦,全不說出口。蘇麗珍的怨婦也不是可憐兮兮,鎮日眼淚汪汪的等人疼等人愛,或是敢愛敢恨的那種,難怪會讓二十歲的觀眾看的一頭霧水,憋死在座位上。但那個年代的女人就是這樣,面對一團巨大卻又看不到的禮教束縛,即使在公司接到一通電話,都會讓蘇麗珍心虛的「ㄍㄧㄥ」在那兒一整天。為了替周煮一碗芝麻糊,非得煮一鍋讓每個人都吃,還不承認替周煮的。房東孫太太以長輩的身份輕描淡寫的勸蘇麗珍要常跟先生在一起,在蘇聽起來竟是非常刺耳與難堪,都是那個年代人情世故的最佳寫照。
蘇麗珍與周慕雲的情感建立在報復上頭,可是那個報復的行動是很隱晦的。吃對方伴侶愛吃的食物,想像他們是怎麼在一起的,「誰先開始?」演練過程中,蘇麗珍把周慕雲太太想成風塵女子的輕挑,周慕雲則把蘇麗珍老公當成花心大少的不莊重,都是最負面的形象。不需動刀動槍、惡言相向,恨就在心中,在一塊塊待切的牛排裡,最後兩人終於瞭解,真情的發生是沒有什麼理由可言的,也沒誰先開始這檔事。
但是蘇麗珍還是強過周慕雲,至少在兩人互動的過程中,蘇麗珍主動的時候多過周慕雲。她到周的房間用餐,她為周煮的芝麻糊,她到2046房找周,她哭倒在周身上,她主動說要留在周那兒過夜,她找到新加坡周的住處,相較之下,說好聽的是周慕雲不想給蘇麗珍壓力,不想逼她離開老公,只敢對著吳哥窟的石頭喃喃自語,真是周慕雲負了蘇麗珍。
其實還有兩個人是很重要的,就是主導背叛的陳先生(蘇麗珍丈夫)與周太太(周慕雲太太),其他導演來處理可能就將這兩個發展成男女配角,才能衝擊劇情的高潮迭起,可是王家衛讓這兩個人從頭到尾只有背影與聲音出現過。我對那個周太太很感興趣,較之蘇麗珍,她是相當敢為的。她在自己家中與陳先生偷情,面對蘇麗珍的平靜,逼陳先生向蘇麗珍坦白的積極,在飯店房間為陳先生痛哭失聲,跟著陳先生跑到日本渡假,都顯現她對陳先生的真心與情意。我相信她會主動向周慕雲提出分手的要求,這也就是周慕雲到新加坡時手上已沒有任何戒指的明證。但陳先生在何時跟蘇麗珍提出分手要求,這點我比較存疑。因為最後蘇麗珍在六年後回到房東孫太太住處,孫太太依然稱呼她「陳太太」,並問陳先生的近況。雖然這並不代表蘇依然與他老公在一起,但兩人真正分手時間,我抓不出來,就如同蘇的那個小孩到底是陳的還是周的,也留下很大想像空間。
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他的配樂。選的中國傳統樂曲也好,Nat King Cole的歌曲也好,跟影片的質感與劇情都很搭。只是大提琴的主旋律,實在是出現太多次,而每一次都以慢動作的方式表現男女主角肢體的互動。雖然把張曼玉買麵的過程拍的非常性感、戲味十足,但卻像一段段的MTV銜接,剛開始還不覺得,愈到後頭,愈覺得音樂出現的突兀,像是完全靜止的鐘擺,忽然又動了起來。不過整體來說,音樂本身的原創性雖不足,但搭配的成績卻十分出色。
在演員表現上,全劇只看張曼玉與梁朝偉表演,其他演員連配角的戲份都說不上,充其量不過是「友情贊助」的客串演員罷了。男女主角高難度演出,近年難得一見,尤以梁朝偉為甚。因為張曼玉的蘇麗珍還有情緒發洩,如幾度忘情痛哭或默默垂淚、在飯店的樓梯間狂奔,比較容易讓人感受到她角色的張力,與層次分明的表現。我對她印象最深的一場戲,是她已經知道丈夫與周太太的私情,在周的門口與周太太對答的一場戲。整個鏡頭定格在張曼玉的一張臉上,面對氣定神閒的周太太,張曼玉平穩的聲調裡及眼光中,聽得出來也看得到她忍之又忍的心情,懷疑、波動、無奈,最後還是壓下所有的情緒。其實可以想像的是,像蘇麗珍這種六○年代的女子,處於新舊世代交替之間,她會去敲這個門,可能不知想了多久,鼓起多大的勇氣才去敲這個門,所以她並沒有「抓姦」的氣勢,她的身份也不容許她去做這麼有氣魄的事。所以短短一個鏡頭,卻提供這麼富饒想像的空間,這是王氏風格。
但梁朝偉就不同,他的個性是傳統中國大丈夫,好面子、極悶、極內斂,就算面對妻子的背叛,不堪與憤怒仍不形於色,他最大的情緒波動不過就是將他太太從日本寄來的信揉成一團,將門一摔罷了。即使面對與蘇麗珍分開前夕,還要「假裝」兩人分手,演練那樣的場面。當蘇哭得梨花帶雨,他也不過拍拍她的肩,說這是假的。所以梁朝偉的角色表現在沒有極悲極喜的劇情裡,很難讓人感覺「目光一亮」,但他在劇中自然到不像在演戲,這才是他的功力。如果說,他像愛情電影的男主角一般,用力搖晃蘇麗珍要她跟他走,那該是多麼不堪啊!這是梁朝偉從影以來最精彩的演出。
很好看的一部電影,故事雖然簡單,格局雖然不大,卻沒什麼可挑的毛病與嚴重缺失,只用兩個演員,在小小的房間、餐廳坐位與窄窄的長階梯間,將「愛情」演繹的這麼動人,充滿華麗色彩,王家衛夠功力。
初稿 2000/12/13
二稿 2007/09/22
后記:「花樣年華」是王家衛在拍攝「2046」期間的小品,等到「2046」正式上映,我卻在中途睡著,至今都提不起再去觀賞的衝動,嚴格來講,完全不知道那部電影在演什麼。
「花樣年華」依舊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之後,再也沒有一部王氏電影讓我心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