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1981
電影:辛亥雙十
導演:丁善璽
編劇:丁善璽、小野
演員:狄龍(鄧玉麟)、王道(彭楚藩)、林鳳嬌(彭余氏)、凌峰(楊勝宏)、柯俊雄(孫武)
【辛亥雙十】由臺灣中影與香港卲氏共同拍攝,印像中他們好像只合作過這一次吧!當年也算華語影壇很轟動的一件大事。
港台兩地明星精銳盡出,狄龍、柯俊雄、爾冬陞、劉德凱、林鳳嬌、王道、陳觀泰、徐明、汪禹、凌峰、羅莽、王復室、劉皓怡、楊志卿、王玨、王萊、苗天…,叫的出字號的一哥、二哥、三哥演員全都上陣,跟老共拍【建國大業】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說實在,這部電影,對我來講只是普普。但已經算是在那個年代,一大堆的軍教片或者是主題正確的電影中,拍的最好的一部了。不過,三十年前我第一次看就不喜歡,現在就更不用說了。剛搜了一下網上的資料,還有人稱這部電影是史詩,我都不明白,史詩是怎麼定義的?
【辛亥雙十】描寫的是國父武昌起義成功的故事,整體架構是跟著歷史走的,細節可能就沒那麼多講究了。
電影的革命志士,我只知道宋教仁、陳其美、譚人鳳、熊秉坤等歷史課本出現過的。熊秉坤好像是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吧,不過後來也有中國史學家對此做了翻案,認為是【共進會】程定國開的第一槍。但那不是重點,這部電影裡,他們全都沒有著墨太多。反倒是以鄧玉麟、彭楚藩各走一條主線,劉復基、楊勝宏點綴。余七的靈活也竄了出來,但我不太確定是不是有余七這號人物。
最後攻打總督府的場面,烽火連天,炮聲隆隆,革命黨人個個奮勇往前衝,完全符合我那年代歷史課本上教的,《拋頭顱、灑熱血,置個人死生於度外。》加上畫質細膩,算是很捨得花錢的一部電影了。
當然啦,革命怎能沒有壯烈成仁、捨生取義的戲呢?所以開國英雄鄧玉麟拖炮上蛇山雖是歷盡千辛萬苦,就是比不上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彭楚藩被斬首時,與妻子遙遙相望那一抹溫柔的微笑來的感人。
大家都把國慶忘的差不多了吧,好吧,復習一下歷史。
1911年4月27日 (宣統三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國父第十次革命失敗,黃花崗之役結果極其慘烈,卻撼動大清國本。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青年節的由來,黃興、林覺民、方聲洞……還有那封感天動地的《與妻訣別書》。
國父孫文於1921年寫了一篇文章,《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描述這場戰役…
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
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
草木為之含悲,風雲之因而變色,
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
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
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
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五月初,清廷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築路權收歸國有,卻又馬上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就是前一陣子美國的川普總統,忽然想起來這回事,要中國還錢),這還得了。激起湘、鄂、粵、川等省人民強烈抗爭,掀起【保路運動】,在四川尤其激烈。
九月,清廷在成都血腥震壓,掀起武裝暴動,朝廷派出渝辦鐵路督辦《端方》率領湖北新軍入川,協助鎮壓。因此,清軍在湖北防禦力量減弱,革命黨人遂策動在武昌和長沙伺機起事。
同時,九月中旬,【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譚人鳳、居正推動【文學社】與【共進會】聯合建立起義領導機關。也就是電影中看到柯俊雄、狄龍、雷鳴、汪禹等一票人講什麼二京與二十四孝的那一場戲。
【文學社】是新軍組成的秘密團體,頭是蔣翊武,重要幹部有劉復興、熊秉坤;【共進會】則是江湖團體,頭是孫武,重要幹部鄧玉麟。孫武會做炸藥,鄧玉麟做過炮兵,後來開了間茶館,做為聯絡反清之江湖俠士,掛羊頭賣狗肉。
可是這場戲可把我給煩的。這幾個都是老戲骨,就算八O年代好了,也都是個咖吧!即使配音失真,呈現的劇情也給他太難看。綠林好漢,又不是讀書人,要砍要殺要造反,都是一句話的事。孫武不信認蔣翊武,合理。叫出來談呗,歃血為盟、立投名狀都行。怎麼會譚人鳳當場不知所措,鄧玉麟激動的又叫又跳,卻也沒說出個所以然。又請家法、又賭咒的,二京二十四孝簡直讓我頭皮發麻,比天父地母的【天地會】還囉唆,這實在不太合理。
等到新軍要被調往四川平亂,大軍出征前,余七搗亂扔土製炸蛋(這段應該也是掰的),孫武看到新軍大部份袖手旁觀,這才信了蔣翊武的【文學社】是真要革命的,同意合作。整個過程簡直怪到極點,對於孫武做為幫派領袖這個身份來講,不是太make sense。
要知道,「武昌起義」那叫時候到了,老天爺鐵了心腸要滅大清,小小兵都要揭竿起義啦。不然怎麼可能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組織、行動一氣呵成。在那樣的氛圍裡,同盟會都找上門來了,孫武一句不跟【文學社】合作就算啦!然後也沒見譚人鳳繼續努力去疏通,都是讓我看不太懂的地方。但革命先烈嘛,總不能說他們為了一己之私對吧!所以,模模糊糊帶過,大家也就不明不白看著。
【武昌起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黃花岡之前,全是書生造反,學歷高、文筆好,《秋風秋雨愁煞人》、《意映卿卿如晤》,光看這幾個字就要掉眼淚;
武昌起義則是槍桿子出政權,靠著阿兵哥與黑社會打下江山一片。這些人的特質就是,有組織、有紀律、有武器、會槍法、會宣傳,還練過武。
難怪有人寫翻案文章,質疑辛亥武昌起義跟國父是沒什麼大關係的,【文學社】、【共進會】都不是同盟會的直系領導部隊。
電影中的蔣翊武看著很眼熟,有點像明金城,可是我想應該不是,將近四十年前的明金城應該是個小孩吧!劉復興是爾冬陞,熊秉坤可是那時的當紅炸子雞,演出「拒絕聯考的小子」王復室。孫武則是柯俊雄,鄧玉麟是狄龍。
瞧瞧狄龍與爾冬陞年輕時,帥到有點沒天理。
兩大社團合作後,蔣翊武被推為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文學社】的機關為臨時總司令部。然後【文學社】印報紙、【共進會】做炸彈,還派人去上海跟宋教仁借子彈,分工明確。
九月下旬,兩方決定10月6日(中秋節)起義,但活動被湖北當局察覺,官兵皆不能離營外出,彈藥一律收繳、集中保管。9月28日,湖南【共進會】函告武昌起義指揮部,湖南準備未足,加上宋教仁、黃興等一幫人無法趕至,起義日期推到10月16日。
最重要的一天到了,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製作炸藥時不慎引爆,受了重傷,還被搜去革命黨人名冊,拘捕數人。
蔣翊武決定10月9日晚十二時發動起義,但武昌城裡戒備森嚴,各標營革命黨人無法取得聯絡,計畫落空。
沒想到,瑞徵也不是省油的燈。抄了【文學社】總部,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巷戰被補,蔣翊武失蹤。
電影是演蔣翊武被補時,被彭楚藩攔下,說他是大清間諜,就給放了,還是就此失蹤。
說說彭楚藩,史書上三言兩語帶過,電影上卻大作文章,由當年中影一哥《王道》扮演,風頭蓋過狄龍、爾冬陞。彭父為邵氏已逝老牌影星楊志卿,看過凌波版梁祝嗎?《子曰詩云朗朗讀,磨穿鐵硯用功夫》,那位學堂上與蔣光超對唱,《飽食終日不餓了》的老師就是楊志卿。
彭楚藩的妻,彭余氏,臺灣一姐《林鳳嬌》。加上彭余氏的毛燥弟弟余七,邵氏當年另一位舉足輕重的武打明星汪禹。
彭楚藩是憲兵隊小隊長,也屬新軍,卻不是【文學社】成員。他出場狠辣,殺氣騰騰,不經意的手下留情,被老狐貍孫武識出,對著想摸黑取姐夫首籍的余七說,「你姐夫的頭顱太重,你拿不起。」
【共進會】與【文學社】結盟那天,彭楚藩拿著湖北大清佈兵圖來歸。起義前,鄧玉麟通知他將家人撤離,他不肯。父是天,妻是寶那段話,講的感人至深。他買了五百斤的油,準備燒自己房子,給蛇山鄧玉麟指引方向,讓他炮轟總督府。彭父不知道他要造反,只知道他要燒祖屋,上前就是一巴掌,楊志卿表演到位,加上林鳳嬌與汪禹,這一家子,角色都不重,個個都很精彩。
彭楚藩惱怒余七的莽撞,卻還是為他進大牢撈人;捨不下妻子,也是義無反顧的一去不回;明知道老父為救他散盡家財,生又何歡死又何懼。雖然我們一直習慣這麼白描革命先烈,但王道就是把彭楚藩詮釋的細膩動人,又不做作,讓我看完電影,立刻衝進國父紀念館的烈士廳找彭楚藩。彭楚藩、彭楚藩,何許人也,為什麼課本上沒有教,烈士名單沒有他。
彭楚藩三人被補後,瑞徵連夜審判,史料說在公堂之上,三人皆破口大罵,自認革命黨人,不承認有罪。說真的,很勇敢啦!十月十日天微微亮,三人在督署東轅門被斬首示眾,端的是殺雞儆猴。
這故事告訴我們,人被逼急了,真的會跳牆的。
這個過程,電影交待的還蠻清楚的。彭父楊志卿在公堂之旁,一心救兒,最後知道彭楚藩一心求死,無力回天,破口大罵彭楚藩。彭楚藩死後,當天夜裡,彭父在屋裡到處澆著那五百斤的油,準備燒祖屋。這個平凡的父親,他或許不知道此舉是為了替鄧玉麟照亮總督府的位置。但他知道,那是他兒子死前最後一件未完成的心願。他一方面萬念具灰、一方面孤注一擲,嘴裡唸唸有詞:列祖列宗、列祖列宗。總而言之,我還挺喜歡楊志卿的表演。自然老練,層次分明,而且是演到你心窩裡的那種觸動。
彭楚藩三人被補與執法是武昌起義前哨戰,也是讓武昌起義走到死胡同後,又奮力一擊,終於見得曙光的動力。當然,電影的公堂,只有彭楚藩的戲,他眼神不懼不怕,侃侃而談,「求仁得仁,不想脫身。」
斬首之時,街坊百姓手執白幡相送。彭楚藩行刑前靜靜遙望遠方,自家小樓的妻子彭余氏,她一身大紅嫁衣,兩人相視微笑的訣別。很有林覺民:「吾至愛汝,僅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的味道。彭楚藩慷慨赴義,彭余氏自高樓翻身跳下,共同殉難。
這場戲背景歌曲【起風的時候】,為男聲低聲齊唱,催淚指數百分百。本曲作詞人為已故作家趙寧,本來是為了電視【八千里路雲和月】而做,不知道為什麼最後會來到【辛亥雙十】。
起風的時候
作詞:趙寧
作曲:成明、琳妮
你是清曉待發的帆,
我是天涯飄泊的嵐,
我要癡癡地纏在你後面,
我要癡癡地纏在你後面,
催你向前、催你向前,
日日月月,歲歲年年,
歲歲年年,日日月月,
催你向前,催你向前。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8318882/?spm_id_from=trigger_reload
這首歌在電影中出現兩次,第一次是扮演楊宏勝的凌峰在江上唱歌,在江邊操演的新軍,只要拿出白毛巾擦汗的,就是同意參與秋操起義。由聲樂家成明配唱,唱的超動聽。此曲當時譜了好幾版,有柔情似水板、有進行曲板,最後還是採取民謠版本。
「起風的時候」亦獲得第十九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有眼光。
戰事忽然沉靜了下來,原本意氣風發的起義,在彭楚藩三位重要人士被殺,蔣翊武失蹤、孫武重傷、上海的武器未到、黃興與宋教仁沒來,群龍無首,整個計畫頓時失去重心。
我不太明白,黃興與宋教仁沒來為什麼會影響起義進度,除非他們兩個帶了千軍萬馬來啊!不過那時候同盟會菁英盡失,也不太可能有什麼實質的協助。我想這意思就是,武昌起義是在同盟會指導下進行的,除了這個解釋,我不曉得還有什麼其他的理由。
十月十日白天,清軍大肆搜補新軍中革命黨人,大家根本無法外出聯絡,在營中的新軍只好自立救濟。傍晚六點左右,武昌城北門外一名士兵點燃草料席,舉火為號,臨近工程隊也點火響應。這個插曲有點怪,我看連臨時起意的動機都沒有,要嘛天乾物燥,要嘛不小心點燃,壓根與革命無關。
七點左右,新軍被關的心浮氣燥,兩個阿兵哥打架,第三個阿兵哥過來幫著幹架,不小心就轟出第一槍。然後愈打人愈多,群架打的天翻地覆,兵營大亂。工程第八營班長熊秉坤,【共進會】頭頭蔣翊武不見了之後的職務代理人,乾脆鳴笛集合,開始造反,就是起義啦,向楚望台軍械所前進,準備搶武器、搶子彈、搶大砲,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十二點後,義軍再次發起進攻,突破清軍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也就是彭楚藩他父親準備燒房子的時候,上到蛇山的鄧玉麟向光處炮轟,瑞徵打破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起義軍終於在天亮前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武昌起義逆轉勝。
電影最後當然是在總督府升起清天白日革命黨旗,沒掛點的諸位帥哥,帶著阿兵哥齊聲高喊,《民族》、《民權》、《民生》,差點沒把我笑翻。明明就是官逼民反,跟民族、民權、民生何干!唉。
當然,這時革命還沒成功呢,武昌起義只是個引子,後頭故事還長著呢!長話短說的結果是:義軍很快控制武漢三鎮,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兩個月內,共有十五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厚,亂著呢!1912年1月1日,孫文在南京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電影另外一首插曲【薪火】我也超愛,狄龍扮演的鄧玉麟領軍將砲拖往蛇山,攻打總督府。炮聲隆隆中,有一句對白聽過就忘不了,扮演余七的汪禹,他是彭楚藩的小舅子,他要殺進總督府,鄧玉麟嘆口氣,在馬上低著頭像跟小孩子講話道,「哎呀!總督府火力強大,不是你們手中的大刀片可以對付的,不要白白犧牲了。」
余七仰起頭靜靜的對鄧玉麟說,「三爺,彭楚藩夫婦的血是流在總督府門口的,我如果不踩著他們的血走過去,我這輩子就不是人了。」
老娘最不能聽這種灑狗血的台詞,簡直是讓我熱血沸騰啊。
拖砲上蛇山的過程備極艱辛,狄龍只有在這段戲表演的還不錯。帶兵往前衝,身手矯建建的清除路障,又擔心地雷傷了子弟兵,一路顯現的冷靜與慈悲,比他前頭說了那麼多二十四孝來的強而有力。
不過當年我就有個疑問,【從黃帝到今天已經四千六百零九年】,那個今天應該就是指1911年10月10日,真厲害,黃帝是哪年生的都算的出來,看來應該是劉復基那個搖筆桿的大哥劉星徵算出來的吧。
【薪火】曲詞簡單,原野三重唱唱的很用力,因為用力,所以情真意切,因此感人,完全符合拖砲上蛇山的情境。當老娘還是小女子的時候,被這首歌感動的一蹋糊塗。
辛亥雙十插曲:薪火
詞:孫儀 曲:駱明道
千辛萬苦我們要承擔,流血流汗我們更勤奮,
從黃帝到今天,已經四千六百零九年,
祖先的基業,千秋萬世的薪火,
絕不能在我們手裡中斷。
絕不能在我們手裡中斷。
咬緊牙關爬上這座山,是死是活努力衝向前,
聽大地已響起了億萬人的吶喊,
祖先的基業,千秋萬世的薪火,
絕不能在我們手裡中斷。
絕不能在我們手裡中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8319336/?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
至於主題曲,出現在武昌起義最高潮,烽火連天的炮聲中。官逼民反,武昌起義終於成功。唱的是慷慨激昂,不過我不是太喜歡,只是音樂性還可以,歌詞很無聊。
辛亥雙十主題曲
詞:孫儀 曲:駱明道
滿天陰霾,風雨欲來,
一聲巨響,雲破天開,
青天白日的光芒,照亮了宇宙。
三民主義的呼聲,震驚了四海,
青年們灑著鮮血,烈士們拋下頭顱
帶我們畫下新的時代,
我們歌頌辛亥雙十,
我們緬懷雙十辛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8319514/?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0
後記:奇怪,忽然覺的這部電影被我寫到好看起來。
看老電影就是這樣,
楊志卿、羅莽、汪禹、柯俊雄、陳觀泰、王玨....掛點。
狄龍、爾冬陞老到不像樣。
林鳳嬌嫁人、息影,
其他人不知去向。
本片導演丁善璽,亦於2009病逝。
參考資料:
辛亥革命:維基百科
辛亥革命:百度百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