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8-05 00:00:00| 人氣3,1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愛國的根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此文為「澳門。家國」系列之延續,因為之前沒空上載餘下的文章) 文/林玉鳳

  今天大家打開澳門的報紙,絕大多數的頭條新聞說的都是澳門的事情,你可能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可是,事實並不如此。 

  前文提過,當年的《鏡海叢報》是第一份立足澳門的中文報紙,以報導本澳時事為主。可是,該報在1895年停刊後,經過了很長時間,澳門的中文報紙才慢慢的以本地消息為主導。1897年,澳門再有中文報紙出版,那是康有為和梁啟超有份創辦的《知新報》,該報從第十期起在報頭上標有英語報名──The Reformer China,明言自己是中國的改革者,它和1899年創刊的《澳報》和1901年創刊的《濠鏡報》,其實都是面向全中國的維新派報刊,比維新派在上海創辦的《時務報》更敢言。只是,這幾份報章,對澳門本土社會關注不多,雖然有刊載澳門的消息,鄭觀應譴責澳門豬仔貿易的文章最早也在《知新報》上刊登,可是,因為報紙立足全國,焦點是國內的維新改革,在那個年代讀報,不會容易的透過報章內容聯繫到自己和澳門這個社會的關係

上面三份報章相繼停刊以後,澳門有近十年時間完全沒有中文報章出版。一直到1913年《澳門通報》創辦才改變了這個局面。《澳門通報》部分內容像澳門的社區報刊,有與《鏡海叢報》相近的內容,可是,因為該報出版的一個原因是為報刊創辦人盧廉若在禁止博彩的香港促銷他的“山鋪票經”彩票生意,所以該報有點立足“省港澳”,頭版的“時論”評澳門,也討論全國事務,澳門的社會消息是與香港的合併在“港澳新聞”欄目當中一起刊登,報章又另闢“粵省新聞”專門報導廣東省的消息,那時報章投射出來的“澳門人”概念,一點都不明顯,倒是“省城”、“香港地”和“澳門街”的世界觀相當突出。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三十年代 

澳門中文報業史上首次有對“澳門人”進行較明確的定義,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抗戰前後的時期1937年抗戰爆發後,澳門報業出現的第一個變化是居民對戰事訊息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受戰事影響,澳門人作為“華人”“中國人”這個身份被報刊進行了非常明確的定義。19371120日創刊的《華僑報》,以「立足澳門,客觀報導,服務社會」為創刊宗旨,是澳門早期少有突顯澳門視野的本地報章,同一時期,當時的《朝陽日報》和《大眾報》等聯同澳門的社團,組成四界救災會,呼籲團結抗日救災,這些報章的報導和他們動員的抗日救災活動,不斷喚起澳門與祖國之間的關聯,還首次將“澳門人”定義為“愛國的”

(我們的世代.之三十一)

文:原載201099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圖:http://www.bokerb.com/upload/2008-10/1019715286.jpg

台長: 小鳳
人氣(3,15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澳門。家國 |
此分類下一篇:從“澳門街”到澳門
此分類上一篇:政治冷感的歷史根源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