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15 13:31:24| 人氣1,195|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兩次買米過關之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來源:http://img.cn.china.cn/0/0,0,5,17172,600,514,1fa86f79.jpg

文/林玉鳳

  不知道今年鬧米貴米荒大家都跑到拱北買米的時候,大家有沒有記起八十年代也有澳門人到大陸買米的日子。當年去買米,也是物價作祟吧!

  像很多人一樣,我的內地親身經驗都是由一年一次的掃墓開始的。最早的時候,掃墓就是掃墓,就是有夾帶一點東西回去,物資的流向總是單向的:把東西帶到內地,所以那時從內地回澳,兩手常常是空著的。後來,開始會在掃墓回程時買一兩袋白米和一兩樽生油。還記得第一次買米回來的那天,在拱北蓮花路的小商店門口,看到很多人一家大小提著白米在等人之類的,那個景況,也真像今年年初在拱北地下商場上的廣場看到的景象,準備過關的人,好像都是為了那一包米才走那麼一趟的。

  那時該是澳門和拱北的物價有巨大差異的年代,也是個內地物資突然變得很充盈的年代,當然,也是一個“民間物流”不受管制的年代。第一次買米之後的一年,開始在掃墓的回程跟媽媽進內地的街市,買點菜啊魚啊肉啊之類的。那以後,媽媽開始把星期天的買餸目的地改往拱北的街市。當年是先去蓮花路旁的街市的,後來有個大一點的街市在遠一點的地方,我們管它叫新街市。那時,每次有機會到新街市都會很雀躍,因為新街市的上層有賣大花瓶和小巧瓷器的檔口,像小花小魚小人偶之類的。那時,媽媽會先在下層巡視一圈,學做格價專員,我們會趁這個時候先跑到樓上看看小玩意,然後再會合媽媽,跟在她身後學做“攞餸機械人”。現在回想,那時每次回到家裡,放下餸菜,手指間都會留下膠袋對抗地心吸力的痕跡,那些要一個下午才散去的紅痕,居然也是一個時代的寫照,因為不久以後,很多街市賣的東西都不可以帶回來,我也長大到星期天總是有自己節目的年齡了。

  那時的節目,也開始與內地沾邊而不盡是在澳門上松山,踩單車或回學校了。初中的時候,開始跟同學一起回內地,最初的目的地是香州,因為老師說那裡的書便宜。事實上也真的便宜,我至今還有那時買回來的數學書和小說,很多都是一元幾角一本的。可是,除了書本這些證據以外,我對香州的記憶只有書店前的泥濘路和單車走過時響起的鈴聲,因為相比當年石岐的那些的士高與溜冰場,香州實在不是個可愛的地方。

(那三十年。之三)
原載2008年7月10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台長: 小鳳
人氣(1,195)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澳門。家國 |
此分類下一篇:總有一點青春留在北上路上
此分類上一篇:不用回鄉證的日子

astro boy
"我也長大到星期天總是有自己節目的年齡了"?

鳳姐係咪開始拍拖了? haha...
2008-08-16 18:46:29
小鳳
哈,咁都俾你估倒:)
2008-08-18 09:01:20
飛腳
那時候,每週我都會跟隨家人去拱北購買菜肉魚,尤其是購買隨即屠宰的新鮮雞隻回家,日積月累節省膳食費用。因而對珠海的地方比較熟悉。
2008-09-08 17:41:08
小鳳
飛腳兄:
是的,我也是因為去街市而對拱北有認識的,只是近年已經沒有去增進了解啦!
2008-09-14 11:41:3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