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27 12:09:22| 人氣3,63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反阿蘇的八十後嬰兒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林玉鳳

 

  上周一天之內收到兩個Facebook反“阿蘇”群組的邀請,都是反對無線飲食節目“蘇Good”中的“阿蘇”來澳在節目中介紹澳門地道美食,理由是“搞到好多遊客去,最後間野明明好食都因為手忙腳亂而變得好難食”

 

  開始看到這樣的群組時有點吃驚,也有點以為是有人在惡作劇。後來,發現自己認識的很多人都加入了,看了大家的留言,才明白反對的意見是發自內心的。吃驚,是因為我那一代,即使曾經如何覺得被香港人看扁了,也曾經對香港人在影視作品中刻板化澳門的落後和黑社會形象納悶和反感,可是,我還是曾經將香港經驗視為最重要的學習榜樣,將香港人的稱讚視為證明自己具有真正水準的稱讚,那是個澳門出品需要“出口轉內銷”才能在本地獲得認同的年代。那個年代,其實離我們一點都不遠,Solar和小肥要過江揚名才被澳門人真正看得起,這,也不過是幾年前的事罷了。而且,同一個年代,其實還在澳門延續著,因為,今天還有很多本地食肆,會用相框把光顧過的香港名人與店主的合照裝裱好,掛在店面的當眼處。這些名人,從“阿蘇”、蔡瀾、一級紅星到三四線的小演員都有。

  

  同樣是在光顧本地食店的問題上,澳門人,其實已經有明顯的代際分野。我認識的在Facebook上反“阿蘇”的,多是八十後和九十後的年輕人,會將香港名人的光顧照片放店面當眼處的,該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闆吧!可是,為什麼?

 

  上周說今天澳門六十歲以上那一代澳門人,只有兩成左右在澳門出生,其餘多數是內地移民,其實,移民人數佔多數的並不只戰前出生的那一群。按統計局2006年中期人口普查的數字推算,戰後出生的五十後、六十後和七十後的人口,原來都是移民主導的,五十後和六十後的澳門人當中,只有兩成半左右在澳門出生,七十後的那一群,本地出生的接近三成。這三代人,像之前自己述說的好多回憶一樣,都是在成長期間,曾經親歷大量內地人移居澳門,有較多和同齡移民一起成長的經驗。可是,我們的八十後和九十後,本地出生的人口比例分別是同齡人口的六成半和八成半。看到這樣的數字,有些問題開始清晰了,因為,澳門的嬰兒潮不是西方定義的戰後二十年(1945-1964),而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因為,僅僅八十年代在本土出生的人口,就幾乎是五、六、七十年代那三個十年的總和,八十後和九十後,才算是澳門的嬰兒潮一代。

 

(我們的世代.之八)

文:原載2010318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圖:http://img.b.tvb.com/wp-content/blogs.dir/tvbi/files/2009/04/vc_e89887good.jpg

台長: 小鳳
人氣(3,631)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澳門。家國 |
此分類下一篇:曾經的中堅
此分類上一篇:澳門街的本地人

Karie
澳門新一代,現在面對的問題很多,面對博彩業堀起,城市突然改頭換面,讓我們無所適所。

三四十歲以上的、不知「X交叉Y」世代的人,經常責備我們不成大器,文不成武不就,我們卻嫌他們太old school。我們的新聲音,他們充耳不聞;我們的新視角,他們嫌棄太不切實際;我們批評政府、痛恨現今施政的言論,又說我們破壞和諧社會。

所謂的和諧社會,不過是那些現在居高首位,拿盡澳門利益的菁英建構出來,燃放出來的煙火罷了。對我們這群腦袋充斥八九成後現代思想的,我們想拆毀,亦想挑戰這群自高無尚的人。我們想建立自己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意識形態,不再靠別的地方灌注。也許,網絡全球化對小城新世代的好處,是讓我們眼光開闊了,可以欣賞、評論、學習世界其他地方的知識。那些四五十歲,貼著阿蘇、蔡瀾、好姨等的照片的老澳門,使用互聯網的比例有多高?看看互聯網研究報告便可得悉一二。

後話:當八十後自己說五十後、六十後、七十後為他們時,我與他者的分野就出來了。我們沒有看不起現在四五十歲的人,是那些不知多少十後的資本主義交錯全球化經濟世代,看他們不起。看到銀河那宗消息,眼淚差點掉下來,害怕那朝一天,我們變成他們。
2010-04-10 00:40:35
小鳳
Karie:
謝謝你啊!寫得很好!我之後引用可以嗎?
2010-04-21 23:01:3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