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9-28 22:55:44| 人氣1,4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科技返祖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林玉鳳

 

  很久以前就聽過幾過大同小異的故事:老人和年輕人一起在湖邊釣魚,年輕人急於離開,好奇長者在那繼續悠閒。二人之後的一輪對話,大意是年輕人趕著工作,希望有天出人頭地,老了可以有錢在湖邊買一間小屋,然後可以每天在湖邊悠然垂釣。故事的結局是老人的那一句:“那樣的生活,和我現在的有什麼分別?”

 

  記得故事的原意隱隱透著的,是對現代人忙碌生活的警醒,好像在提醒大家,營營役役以後,我們可能發現自己需要的只是最簡單的那一點生活。當時看了其實有點不以為然,因為如果我們都被鼓勵不先去營役一下,很可能不能體會悠閒的可貴。那情形就是,如果每天都是假期,都很悠閒,我們根本不可能再有假期的感覺,也可能不會再感到悠然的可貴。

 

  最近因為工作需要,瀏覽了很多動新聞──香港《蘋果日報》發明的一種報導形式,重點是“透過動畫將事件經過呈現讀者眼前”動新聞在香港推出時反應尚算平靜,在台灣卻有不少風波,因為有些新聞經動畫演譯後,文字無法描述的細節,都有機會被演繹得生動如親歷其景,在罪案報導中更有機會加入猜想的情節,結果有台灣家長抗議,認為過份“真實”的罪案場景對小朋友有不良的影響。

 

  密集的翻看了動新聞以後,一直想著文首的那個故事。報業出現之初,早期的報人還沒有今天那些被納入新聞學當中的概念,新聞有時會寫得像小說,出了些想像的細節,一個有故事性的新聞事件當中,真真假假的都有,而且中外皆然。滲了過多想像細節的新聞,有時會令讀者生厭,有些傳媒開始追求更謹慎的報導方式,將事實、意見、想像、評論以至推論都分得清清楚楚,新聞報道、報道文學、據真實故事改篇的劇本,被放到不同的學科中去。十九世紀後期,新聞教育興起,研究了很多做法,慢慢的希望新聞的真實程度可以透過中立的、有根有據的方式儘量還完,只為了刺激讀者情緒的猜想情節儘量不入文字。後來,攝影技述普及,新聞相片來了,再後來,廣播來了,電視來了,新技術帶來的視聽衝擊,更多的是帶讀者回現場真實的努力。沒想到的是,到了今天,想到的想不到的技術都發明了,而且普及的程度,已經到了人手一相機就能拍得新聞素材的年代,興起的,居然像報業出現初期的幾分事實加幾分想像的動畫表現方式。也許,文首的故事還是對的,無論人生走了多少路,人類的歷史走了多長,到最後,我們需要的,不過是一些最原始的東西:一個好看的故事,真實或想像,都無所謂了。

 

原載2011922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筆成氣候”專欄

圖片:http://www.nanyangpost.com/thumbnail.php?file=dongxinwen_183809349.jpg&size=article_medium

台長: 小鳳
人氣(1,403)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媒體觀察 |
此分類下一篇:專業的底線
此分類上一篇:剩下的常識,只有廣告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