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20 09:01:00| 人氣66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社區文化大滿貫-文化藝術交流展」畫家特色觀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社區文化大滿貫-文化藝術交流展」畫家特色觀察   

文:李伯男20051210

【前言】

應邀為「社區文化大滿貫-文化藝術交流展」活動開講,本人深感惶恐,在諸多前輩畫家面前「班門弄斧」,怕有貽笑大方之慮。謹秉持真誠之心,就個人探研畫藝至今之思路就教於藝壇先進,或給新人一些啟發,且提供欣賞作品導引一個方向。嘉義藝術活動非常熱絡,繪畫人口與日俱增,感謝前輩畫家與中生代美術教師長期指導社會美教,嘉義美術傳承得以綿延不絕。不過,嘉義仍欠缺許多藝術論述來肯定在地價值推向全國都會,本人常掛於心,乃似玩票學者,時以拋磚引玉之念,有機會就寫一些文章,企盼能觸動更多的在地藝術論述為嘉義藝術環境的開發服務,延續日治時代「嘉義畫都」之光榮。

此次展出作品含括七大領域,琳瑯滿目,可說多元豐富,嘉義藝術家創作面貌在這次展覽展現無遺。藉此機會一窺諸位藝術家創作奧秘,分類整理可供藝評論述之基本資訊,也可做為欣賞美術作品切入的角度。本人所專僅限於繪畫領域,因此就以「畫家特色觀察」做為講述主題,分表現形式、表現技法、表現意含作簡單的分析。

【表現形式】

一、具象繪畫:觀看對象物描摹寫繪或布置對象物成為美的情境再現於繪畫底材。創作可以用:1、影像寫實2、現場寫生3、具象寫意4、俗成的意象造形等方法來完成。此次展現這種風貌的畫家有:林國治、黃照芳、王錦堂、陳政宏、蔡乃政、侯榮傳、李伯男、江振川、何明宗、葉茂雄、張炳欽、李福財、鄭炯輝、黃嘉章、吳東生、游清文、洪正子、林淑惠、李素練、李淑娟、童貴義、林漢泉、劉容韶、李玉明、蔡設訓、江培菁、陳俊華、戴清標、鄭弘國、吳幸娟、 曾麗君、楊雪瑜、楊淑芬、陳莉樺、張素升、許碧申、葉濱翰、吳典耕、陳明志、程東源、李國聰、黃高勉、曾邦義、賴海杉、吳榮宗、簡榮助、王豫蘭、李進福、蔡森岩、歐水樹、陳榮鋒、游鐙鈞。

二、半具象繪畫:取對象物的形、色、質地為創作元素,純化、構成,保留部分具象形或體,傳達主題內含。創作可以用::1、意象合成2、半具象構成3、超現實繪畫4、幻想畫等方式呈現。畫家有:王錫坪、李裕源、曾麗華、蔣玉俊、施淑玲、黃素慧、李鳳儒、丁敏珠、洪美珠、陳妙玲、陳介一。

三、抽象繪畫:回歸點、線、面的美學組織基礎,解構對象物,純化與增強形、色的情感韻律,或回歸材質的原始美感。分類:1、幾何抽象2、感性抽象3、材質的美感(材質表現、表現材質)。畫家:蕭雯心。

四、新繪畫形式:有各種可能--個人的符碼、印記、語彙……..及各種綜合形式(可含括:原創、借用權充、新媒材與新美學探研……)。

【表現技法】

具象畫是人類長期藉以記錄文化與傳遞美感的主要視覺表達方式。繪畫工作對準確描繪物象與寫實神似,一直是畫家的重要課題,發展至今技法的探研有豐富的典範,感謝前人的建樹。此次展出的作品,大部分的畫家以具象繪畫形式創作,少部分以半具象、抽象表現。具象繪畫有以印象派技法講究「以色面組織」﹝塞尚﹞、「補色應用」﹝印象派外光原理﹞、「並置配色─透露底色以感覺色彩溶合」﹝新印象派點描法﹞等西方美學概念作畫,也注重立體量感的掌握、質感的描繪。半具象繪畫及墨彩畫有以「筆線的韻味」表現。在工具的使用上以畫筆或畫刀著色,薄塗、渲染、乾擦、刮、擦拭、厚塗、溶合、謄印、重疊…..等各種技巧,皆需要長期的磨練與觀摩改進才有今天的成果。

【表現意含】

這次展出的作品具象繪畫較多,半具象與抽象較少,以詠頌時代風物最多,表現個人情感與生活情境探索較少。而墨彩畫有較多「俗成意象」的描繪。詠頌時代風物:林國治「龍眼花開」、黃照芳「函館街景」、陳政宏「勝維克多山」、蔡乃政「大頭菜園」、侯榮傳「風景」、李伯男「嘉義公園」、江振川「櫻桃」、何明宗「玉山雲湧」、張炳欽「歸」、李福財「湖的記憶」、鄭弘國「漁港」、李國聰「憶阿里山神木」、林漢泉「九份山城」、吳榮宗「溯源」、李進福「酪梨」、歐水樹「嘉義公園射日塔」、鄭炯輝「松島」、陳明志「花」、張素升「美人蕉」。藉對象物表現個人情感:王錦堂「馨香」、葉茂雄「自畫像」、蕭榮助「觀自在」。藉半具象訴說個人生活情境:王錫坪「飛翔」、曾麗華「那一天」、陳介一「特技」、李裕源「男人─達綸」、陳妙玲「已涼未寒」、李鳳儒「冬之戀」。藉抽象及符碼透露潛意識的情感意境:蕭雯心「塗鴉venice

【結語】

繪畫作品可以傳達或呈現畫家在人生旅程中不斷成長演化的知識、觀念、情感、心理、思想與美感。可以美化人類生活環境與情境,進而薰陶默化社會文明。繪畫作品是時代的文化印記,傳遞文化演變的軌跡,印証人類存在的價值。創作可以隨心所欲,作品可以直接傳達意念,然文化必需述論。歷史論述肯定文化價值,鼓舞文化成長的活力。

在照相機未發明以前,不管是東方或西方,具象畫是人類長期藉以記錄文化與傳遞美感的主要視覺表達方式。繪畫工作對準確描繪物象與寫實神似,一直是畫家的重要課題,發展至今技法的探研有豐富的典範。十九世紀末葉至二十世紀文明快速發展,西方產業革命蓬勃交替的時代,美術思潮也洶湧澎湃,畫派林立,從印象派、新印象派、後期印象、野獸派到立體派,為美學建立許多基礎概念。至抽象畫與包浩斯造形原理探研,平面造形藝術形式原理可以說已然完備。而達達反美學與潛意識精神分析的心理學介入,超現實繪畫產生,美術發展鏗鏘快速的節奏大變,藝術形態更行多元,夾雜多媒材與媒體創作元素,藝術變得不可預知的各種可能,藝術不只限於平面繪畫的表現形式。東西方藝術互相衝擊與交溶,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課題要探索。

台長: 靜謐旋律
人氣(66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美術雜記 |
此分類下一篇:嘉義之美-美術傳承新軸線
此分類上一篇:嘉義畫都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