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之美-美術傳承新軸線
文:李伯男2005
「亞洲 青年 新藝術──200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於2005年4月8 日至12日,在台北市世貿3館隆重登場,為國內藝壇的重要盛事。此次博覽會大展,文建會基於對國內藝術畫廊產業生態發展的關心,首次和畫廊協會共同合辦,希望藉由博覽會的形式,提供年輕藝術家更多的發展平台,也透過國內外畫廊經驗的交流,健全畫廊產業市場,並開拓國內青年藝術家市場性與國際性的提昇,協助將台灣的年輕藝術家推向國際。
嘉義之美術傳承,溯源自陳澄波與林玉山為嘉義藝壇樹立優良典範,前輩畫家吳梅嶺、曹根、林國治、陳哲、黃照芳、陳政宏……畫室傳藝接續美育薰陶,奠定了嘉義美術蓬勃發展。二十一世紀的開端嘉義美術走入新的起跑線,「台灣裝置藝術展」推行,「新觸角現代藝術群」創立,「鐵道藝術村」推動前衛現代藝術,「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嘉義地區」出版,帶動另一波藝術開發的新動力。藝壇新生代努力書寫嘉義美術的新頁,形成一脈「藝術傳承新軸線」。
文化局推薦活躍於當下的李伯男、鄭建昌、戴明德、王德合、賴毅、蕭雯心等六位藝術家,代表嘉義參與此次博覽會的展出,藉此把新美術生力軍介紹至全國藝文界與國際視觀。3年級後段班的李伯男─長期關心嘉義藝文活動發展,以個人美學經驗結合電腦科技輔助創作的新油畫,透過圖像的分解與重構,表現在地人文關懷。4年級的鄭建昌─探研古今人物生活印象,繪製台灣人精神之圖像。造型簡化、象徵化,擺脫形體、時空限制,追求心靈生命永恆的母源與歸宿,索探恆古相連不變的原本,創作與生活體驗、哲學思考相印證;戴明德─近年來以孺梭圖像演繹著繪畫以外的各種可能,包含展出的形式、材質、內容等藝術表現,從平面延展至立體的探索,在簡樸、克難、原始技法中表達內心深層的圖像,營建活潑想像的能量磁場。5年級的王德合─以黑色平面剪影的形式探討真實與虛相間的游移…「存在」的狀態是可變的…當「存在」被質疑、辯證,真實便「可能」自夾縫間生起;賴毅─以後設性繪畫藝術轉形攝影,透過繪畫肌理、筆觸、畫布.....等賦於攝影圖像某種繪畫性。6年級的蕭雯心─紀錄生活點滴、旅遊的回憶、內在的思維,主觀的形體及顏色,解構對事物刻板的印象,開啟自我的視覺經驗。從3年級後段班的李伯男到6年級的蕭雯心,以及許許多多充滿爆發力的藝壇新生代,3456年級的嘉義藝術傳承新軸線將畫出嘉義藝術的新希望。尊崇前輩的成就之後,藝術的綿延有新人的活力,流動歷史長河。這次展出對嘉義藝術新傳承、出發開拓新領域、重塑藝都新期待具時代重大的意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