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3-02 11:31:05| 人氣2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第四十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十集)  2005/3/1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0040

影音網址:http://ft.hwadzan.com/jwplayer/player.php?provider=http&autostart=true&file=http://ft.hwadzan.com/media/flv/52/52-118/52-118-0040.flv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

  西方哲學家裡面最有德行的,首推蘇格拉底,他有一次跟他的學生上課。一上課蘇格拉底就示範了一個甩手的動作,從前面甩到後面,甩三百下。他就跟學生講:這個難不難?學生說:不難,很簡單。蘇格拉底就說:好,從今天開始,每天都做三百下。過了一個月,再問:誰還在做?少了一些人;過了兩個月,又減少一些;過了半年,大部分都沒做了;一年以後再問,只有一個學生做。諸位同修,這個學生是誰?就是柏拉圖。從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其實要有成就並不難,重在有沒有依教奉行,有沒有恆心、毅力,所以有恆為成功之本。

  面對老和尚告訴我們兩年打根基,我們一定要老老實實紮紮實實做到「寬為限,緊用功」。所以「淨業三福」第一福,我們落實在《弟子規》跟《十善業道》。諸位同修,當我們第一福落實的時候,就代表往生有把握,第一福就可以往生凡聖同居土;第二福,在家人落實在五戒,出家法師我們落實在《沙彌律儀》;最後一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兩年基礎打好了,我們後面三年可以專攻《無量壽經》,專攻一部大乘經典,這樣五年就能夠做真菩薩。

  這個目標並不困難,重在我們有沒有下定決心要去落實。在這幾年學佛的過程,最重要是在師長的一句教誨,就是所有的佛法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當初我要從學院回台灣,有同修告訴我:你怎麼可以回去?你一回去外面這麼亂,你又被污染了,所以你不可以回去。但是我們在這幾年的修學當中,確實是學生在成就我,因為我們時時觀照自己,心有沒有符合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以在跟學生互動過程,我們時時都在觀照,時時在修正自己錯誤的念頭、態度;也由於接觸學生,才會讓我們更體會到眾生的需要在哪裡,我們的慈悲心就是因為在不斷付出的當中被喚醒。

  只要我們念念都是為佛法、為眾生,我們就可以在境界當中不斷歷事鍊心。所以這個「寬為限,緊用功」也要重視實質,不斷的歷事鍊心去落實,這樣才能「功夫到,滯塞通」,我們要愈挫愈勇。諸位同修,往後你遇到挫折的時候,一定要想起《三國演義》裡面的趙子龍,要勇往直前殺出去,絕對不能往後退,不能遲疑;要有氣魄,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用這樣的態度去努力。當然我們也要相觀而善,能夠有同參道友依眾靠眾。所以我在初學的那段時間之內,也找了三、五個好朋友,一起每個禮拜聽老和尚講經,聽完以後再一起共修念佛,也維持了一段時間。所以我們寧為成功找方法,一定要找到對治自己習氣,對治自己懈怠的方法,趕快要讓功夫能夠提升、能夠得力。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當我們遇到一些疑惑的時候,可以把它寫下來。之前也提到了,我們能夠恭恭敬敬聽師長講經,往往在聽的過程我們的心量一擴寬,問題就解決了。身旁假如有很好的善知識,我們也可以找些時間去跟他請教,去跟他學習。畢竟可能善知識一句話,把我們一些執著點點開來了,我們就能夠有很大的一個進步。但是師父領進門,修行還是要靠個人,而一個人悟性的開顯也在力行的功夫上。六祖惠能大師為什麼能夠常生智慧,還在依教奉行。而當我們就教於善知識,問他問題,重點在聽了以後一定要真幹、真做。假如我們常常問問題,沒有落實,到最後善知識可能會愈說愈少了,因為我們的態度也會決定善知識跟我們互動的一種關係。當看到我們每一次聽都能夠去落實,非常受教的話,他們也會很歡喜來跟我們結這個法緣。接著看下一段經文,我們一起念一下: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我們看第一句,『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當我們修學的書房、修學的環境能夠很清爽、乾淨,那我們處在其中,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在這樣好的氣氛之下,每個人的心容易定下來。所以我們經營一個團體、道場,環境一定要讓它清爽、乾淨,讓每個來參學的同修,看了都會心曠神怡。

  其實,什麼叫做廣宣流布?什麼叫護持正法?其實這些工作都在護持正法。很有可能很多同修打老遠來參觀我們的道場,而當他在參觀的過程能生歡喜心,對他的道業都是一種助力。甚至於是我們接道場的電話,每一個打電話來的同修都會跟我們有接觸,而我們的態度謙恭,對於他們所交代的事情都能夠細心去處理,給予這些同修就有相當好的印象,這些都是在幫助正法的弘傳。當他來到我們的道場,還沒有打開經典,其實所有工作人員的表演都已經在為人演說。很多新接觸佛教的朋友,他都是會先看看我們佛教徒的道場,佛教徒處事待人的態度如何,所以我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最好的流通佛法的一個關鍵。我們有這樣的共識,對於道場的環境我們就有責任一起把它做好。

  自己的家裡書房乾淨,只要我們進入這個空間,心就可以定下來。「几案潔,筆硯正」,桌椅板凳我們要擦乾淨,其實當我們的房間跟桌子亂的時候,我們的心也隨著一起亂。當某些時候需要找些重要的書籍或者重要的文件,假如沒有擺好會怎麼樣?找半天;在這個找半天的過程,自己的清淨心都不見了。有時候不只清淨心不見了,火氣上來了,連全家人都遭殃。全家人私底下一定會說:還說學什麼《弟子規》,學成這個樣子!所以,必須把房間、書桌、書放整齊。當環境不亂,我們時時做事可以有條不紊去應對,其實在這個當下我們已經在修禪定的功夫;因為心不散亂即是定,定到某種程度就能開智慧。所以,物有定位很重要。

  另外「事忙先上帳」,這些都是做事的規範,這也是持戒,因為你持了做事的好態度,你在處理事情就不會雜亂,就有定;處理起來事事都明明白白,就是智慧。所以,自己的空間、自己的時間也要做好管理工作,不可散亂。假如今天公司給你一個重要的文件,你沒有放好東西的規矩,到時候臨時找不到或丟掉了,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誤失,把工作都有可能搞砸了。諸位同修,現在的孩子有沒有注意這些事情?甚至於現在的孩子住在一起,他們有各自的衣物,到最後很多衣服、襪子亂擺,拿出來問說:這個是誰的?他們還不知道是誰的。你看買那麼多給他們,又不會整理,養成不好的習慣又很浪費。所以物有定位。這個「事忙先上帳」就是不管我們有多忙,只要有錢出去,我們是當會計的、當記錄的,一定要趕快把它記上去。不然到時候忙個幾個小時回來忘記了,可能就有麻煩了。所以,書桌我們要把它整理乾淨。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其實心行一如,所有我們外在的行為都會影響到自己的心境。我們回想《弟子規》很多的教誨,當我們講話不恭敬,心就不恭敬。當我們,比方說「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雖然都是外在的行為,其實它時時都在影響我們的存心。所以「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為什麼這些動作那麼重要?當一個人在跛倚、在箕踞、在搖髀的時候,對身體有傷害,對心也有傷害;當我們的姿態那麼隨便,慢慢心境就會變得隨便,變得傲慢。

  所以古代人為什麼這麼重視這些舉止、威儀,很多朋友會覺得說:這樣活起來不是很累嗎?會不會很累?人的認知剛好相反,比方說他們會覺得,你學佛以後,一定這個也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真沒自由!其實不學佛才是真沒自由,因為不學佛都是習氣做主,我們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都是隨業流轉,貪瞋痴伏不住,那才叫痛苦,那才叫不自在。而學佛,當我們能夠處處持戒,處處能夠依教奉行,慢慢的就可以把這些習性放下,幾年以後,真自在,真快樂!相同的,這些行為的規範,它也能夠影響我們的存心。一開始做的時候,可能會覺得不大習慣,只要我們突破了這個慣性,就會感覺到,當我們的言語恭謙,處處有禮貌,處處知進退,內心會非常的自在、舒服,因為與我們的自性相應。不只自己得利益,身旁的親友也都會非常歡喜,如沐春風。既然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存心,所以我們時時也要端正自己的姿勢。

  所以,「墨磨偏,心不端」,你磨墨的時候偏一邊,這樣也不好。任何一個動作,我們去考慮到如何才能做得很好,如何才能讓心端正,用這個標準去做就不會有錯。「字不敬,心先病」,假如我們寫字的時候,內心非常的匆忙、著急,每天又要寫那麼多字,我們的心在這個時候就在虛妄、在墮落了。所以寫字的時候,也要時時不慌亂,一筆一畫把它學好。容不容易?因為習慣的養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要用什麼好方法來讓自己寫字愈來愈端正?一來,當我們的心不急躁、不散亂,我們的字也會慢慢端正;另外一個方法,諸位同修可以去請「弟子規描紅」,楊淑芬老師寫的弟子規描紅,每一天寫一頁,保證三個月以後,你的字會刮目相看。這個時候你旁邊的人會說:你的字怎麼變這麼工整!你就可以把《弟子規》介紹給他,然後你就說,這就是學佛的好處,能夠從這些生活細節去歷練自己的存心,這也是個好方法。

  而且我們寫字、寫信是跟人溝通的一個工具,到時候他一看說:這個學佛人字怎麼寫這麼醜?那會有個不好的印象。說到這裡,就是我的痛處,所以諸位同修多多包涵,小時候沒有學好,字太雜亂,從我的身材裡面,你們也看得出來,太急躁。我們既然發覺缺點,就要好好用心的去成長、去突破。那我們約定一下,半年以後,我一定要讓你們刮目相看。所以確確實實,所有的人都在成就我們,都是菩薩,都在督促我們、砥礪我們。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我們把書整理好,把它分類好,每次要找也很輕鬆找到了,心也不會散亂;看完再把它放好,所以放書要有秩序,要有規則。相同的,家庭裡面的生活習慣也要有規則;團體裡面亦如是。只要有規則,就能夠循規蹈矩,就不容易處理事情的時候雜亂無章。

  所以我們接待客人,也可以教導孩子,在客人進來的過程,應該一步一步怎麼做。假如我們在道場當中,同修來了,我們應該怎麼樣安排食、衣、住、行、娛樂,怎麼樣從他的角度,因為他一個人來,或者是第一次來,他可能會有需要哪些生活所需,或者需要了解哪些資訊,我們能夠事先幫他想好。這些客人、同修來了,我們就可以有條不紊把他們接待好,讓他們賓至如歸,這樣就會皆大歡喜。當然「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絕對不能等到客人來了,才手忙腳亂,你去做這個,你去做那個。這樣可能到時候事情會搞得比較雜亂,我們又是這麼熱心,這樣就不大好,自己也覺得有愧疚。同修都很仁慈,看著我們手忙腳亂,他們也會覺得是不是給我們添了麻煩!所以在處理事情當中,我們也要注重次序,注重管理。這個管理也需要實際去操作,讓每個同修訓練,練習。而且當每個人都很熟悉的時候,在工作當中都可以臨時危機處理,互相替換,這樣就不會到時候唱空城戲了。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在比較緊急的狀況之下,我們也要把書放好,不要到時候因為急忙、著急,把書弄髒或者弄不見了,這樣就不好。「有缺壞,就補之」,以前的人對於東西非常的愛惜,書只要有所損害了,他會趕快把它補好、修好,唯有對於書本愛惜,我們才會生起恭敬之心。夫子晚年學《易經》,非常認真,在經典裡面也提到,夫子看《易經》看到「韋編三絕」。「韋編」是用牛皮做的,在綁書的,因為常常閱讀,翻的次數很多,韋編斷了三次。但是一來,我們可以體會出來,孔老夫子好學的態度;再來也可以了解到,夫子對於書本的愛惜。從韋編三絕,我們感受到夫子的好學,也感受到夫子愛惜物品,非常節儉。

  所以書本要愛護,事實上所有的日常用品也應該好好愛惜,它的壽命就可以用得很長久。當我們到一些同修家裡,一些善知識家裡,只要你專心多看、多聽,也可以從他在對待整個物品當中,學到一些很好的態度。像楊老師她一定會把電視機上面擺一個布,看完電視一定要把它蓋起來。我們時時珍惜物品,愛物者物恆愛之。人家為什麼用東西可以用那麼久,我們為什麼用那麼短,其中必有緣故。凡事要愛惜所有的東西,這也是修我們的恭敬之心。

  再來,『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污染的力量確實相當的大,但是當污染產生,我們要把污染去除,可能就要花相當多的時間、精神都不一定能夠成就。所以四大天王所表的法,我們要深刻去領受,為什麼入山門就這樣提醒我們,那對我們的道業都是至關重要的關鍵。東方持國天王,經典裡面我們也要去領會,小大圓融,治國跟治家的方法、綱領是一不是二。持國、持家首重告訴我們要盡忠職守,要能敦倫盡分,這是東方持國天王給我們的提醒。而持國天王手上拿了一支琵琶,琵琶所表的法也告訴我們,琵琶弦太緊了,彈了會斷。當人與人之間,言語太刻薄,做事太急躁,就很容易產生摩擦,所以不可太過。琵琶弦假如太鬆了,會怎麼樣?那就彈不出聲音來,所以不可不及,掌握中庸之道。管孩子也是一樣,要恩威並濟,不可太鬆,也不可太嚴格,太嚴格可能會有副作用。

  南方增長天王,時時提醒我們要精進不斷,而且要用慧劍,用智慧來解決事情。諸位同修,你們現在有沒有理智?有沒有?我們有理智,往後才不會再造業,才能夠真正做到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假如沒有辦法提起理智,這句話也只是隨口念過,所以要掌握理智的綱領。我們掌握了沒有?掌握《弟子規》,這就是處事待人的綱領所在。所以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應該遵循的這些道理,一定要從今以後把它落實好。而《弟子規》能不能落實東方持國天王?當然可以!倫常大道從孝、悌紮根好。

  再來,西方廣目天王。現在這個時代,確確實實是幾千年歷史以來最複雜的時代,假如我們不在複雜當中找出正確的做人做事的原則,真的會被這個大時代搞得暈頭轉向,很有可能隨波逐流了。諸位同修,我們在世間會無形當中沾染名聞利養,有沒有可能又把名聞利養帶進佛門?這個都要相當謹慎。今天假如在家庭、在公司搞名聞利養,這個果報還不慘烈,進了佛門搞名聞利養,那影響的面就很大了,所以更應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時時要掌握不變的原則,不管環境、人事再怎麼複雜,我們抓到重要的,要孝、要弟,要謹、要信、要愛眾,要親仁,要學習,這就好像西方廣目天王那一顆龍珠,那是不變的原則。

  北方多聞天王,拿了一把傘,在我們多看、多聽當中,也要懂得防止污染,所以經文說「非聖書,屏勿視」。除了書會污染,還有哪些東西會污染?這個我們要引導小孩防止污染,也要訓練他們屏除這些電視、電腦的污染;甚至於是「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這些不好的環境、人群也要懂得敬而遠之。所以這些態度一定要教,而其實只要從小薰習的是聖賢教誨,當他們遇到是殺盜淫妄的東西,他就自然會覺得不舒服,會離開,當然首先他的根基要紮牢才行。

  再來,當他人在是非人我,在傳遞一些不好的訊息,我們要趕快離開。假如在談論是非人我,你雖然沒有插嘴,但是你坐在那裡,這樣好不好?不好!因為其他的人可能會說:他們在談那個的時候誰也在裡面,他可能跟他們是一伙的。你可能就會無謂惹來誤會。所以是非之地不可久留,而且我們的定功也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應該離開,敬而遠之。

  有個孩子,他很小,因為母親覺得書看多對他有幫助,所以買很多書讓他看。本來他很想有個弟弟,都會叫他媽媽說:媽媽,你再生一個弟弟。後來閱讀的數量很大,看很多書,有一天就跟他母親講,他說:母親,你不可以再生弟弟,因為你生了弟弟就不愛我了。因為書籍裡面有心理學的書籍,你看小孩年紀這麼小,他已經產生這種對人的嫉妒、分別的認知。小小一本書一污染,要去他這個私心要去多久?老師整整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才把他這種私心轉化過來。所以諸位家長,諸位同修,我們面對小孩,甚至於面對我們身旁的親友,也要幫他們防止污染。不然看了書以後,要再把他拉回來,確確實實不容易。

  「蔽聰明,壞心志」,我們自己對於污染的東西要很有警覺性。《論語》裡面提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該看的不要看,報紙、電視儘量不要看,因為我們的定功不夠,會受影響。諸位男士,美女也不可以看,因為我們的定功還不夠,遇到美女你要更積極念佛,這樣也是歷事鍊心。我們要突然想到印光大師的教誨,遇到比我們年長的,要當母親看;遇到我們比較相近年紀的,要把她當姐妹看;遇到比我們年幼的,要把她當孩子、兒女看,這也是歷事鍊心的方法。當然只要你感覺到所見的東西會污染你的清淨心,這時候警覺性一定要提起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聽到一些言語、一些音樂會影響我們,我們也要先避開,好好先把境界提升。

  諸位同修,我們看看現在的音樂都是什麼音樂?古代到一個地方,要了解風土民情,都先採集現在當下的音樂。《孝經》裡面提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音樂感人至深,但是音樂要讓人墮落,速度也很快。現在的青少年心為什麼這麼浮動?每天都唱什麼?唱這些搖滾的音樂,整個心都散亂。我也是受害者之一,聽那些情歌,根本就沒談過戀愛,聽情歌可以聽到唱給別人聽,別人在底下掉眼淚。其實誰污染最大?自己!為賦新詞強說愁。所以那種音樂喚醒了無始劫以來的分別、執著,要不得!幸好《無量壽經》的經文把我拉回來,「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都苦樂自當了,你還要幹傻事嗎?那不是自討苦吃!所以「非禮勿聽」,這會干擾自己。「非禮勿言」,不當的言語影響別人也影響自己,「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些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

  「非禮勿動」,所有動作會影響我們清淨心的也不應該去做。我們看看很多的年輕人走在路上勾肩搭背,好不好?看起來就不舒服。所以「非禮勿動」,我們有哪些行為動作會讓人家生煩惱,也不應該做出來。我當老師這麼久,跟學生關係也挺好,很多老師就覺得跟學生要打成一片,所以有些學生跟老師也勾在一起。好不好?那都矯枉過正。跟孩子親是要從你的愛心跟真誠,不是跟他一樣的行為、見解,所以雖然距離很近,我們不失為師的威嚴。當你是這樣的態度,不隨便、不苟且,小孩雖然跟你很親也不會亂拍你的肩膀,亂搭你的肩。這就是一個人無形的威儀,呈現出來的一種風範。所以,非禮勿動。我們可以從這四個地方來時時觀照,心有沒有受影響、受污染。除了「非聖書」不能看,跟我們不同宗派的書,我們也先不要看,先一門深入,專修淨土,這也很重要。蕅益大師也提到「不為他岐所惑,名大智慧」,既然已經選擇這一條當生成就的路,我們就不要再打閒岔出來。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所以我們也提到了,要對自己有信心,佛所言絕非虛言,所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心經》也說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我們的本性、自性本來就有,只要我們能夠依循聖賢人的教誨,肯把我們的分別執著放下,我們也可以在這一生契入諸佛菩薩的境界。而師父上人以他幾十年學佛的經驗,在《華嚴經》當中領會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樣殊勝的體悟教誨我們,讓我們能夠馬上念這一句佛號,「行超普賢登彼岸」,所以「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如是妙法幸聽聞(確實我們都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一定要好好掌握這個機會,好好持這一句萬德洪名,進而「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我們自利利他,自他圓滿,這個目標就可以不斷邁進。

  所以我們讀《弟子規》,讀到最後一句話要特別大聲,「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不是因為念完了,所以很大聲。孟夫子也教誨我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聖哲人、佛菩薩把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好好去達成,這樣才對得起他們的恩德。《弟子規》我們講解完畢。

  最後我談一下,這一、二年自己在教學、在學佛這段過程的一種深刻感受。讓我感受到,其實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很簡單的不是很複雜,所謂「大道至簡」,真心是能感,境界才是所感。當我們聞到師父上人的教誨,內心非常歡喜,自己也找到人生的目標、方向,那對一個人的內心確實有很強的穩定力量。當我們知道人生應該如何走出這個迷惑的時候,我們也同時希望讓更多的人走出人生的迷惑,所以學習的過程也時時提醒自己,要「眾生無邊誓願度」,當然根本還是要從自己開始做起。在這個過程,也能夠常常落實在生活、工作與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因為體會到「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法當中,眾生想要離苦得樂,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念佛求生,而我們剛好又遇到了。看到師父上人這麼樣的苦口婆心,這麼辛勞在世界各地弘法利生,所以我們起了個念頭,希望能幫師長分擔一些工作。其實只是起了一個念頭,佛菩薩自有安排。所以也很順利辭掉工作以後,我就起了個念頭,希望到澳洲淨宗學院,能夠遇到一個好的中國文化的老師。因為那時候教學生經典,也體會到中國為什麼可以接大乘佛法,原因就在有中國文化的根基。所以希望能有一位中國文化的老師,另外還希望有一個善知識,能夠在身旁點點滴滴的提醒。結果來了淨宗學院,楊老師就坐在講桌上,我們都不用擔心,盧叔叔就坐在我的旁邊,一格也沒有空。所以真心能感,境界所感,只要我們的真心真的發出來,佛菩薩一定會安排得很好。

  今天有緣跟諸位同修一起在念佛的路上一起研究、討論、切磋,也希望我們往後「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2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幸福人生講座 |
此分類下一篇:蔡禮旭老師的弟子規問答匯集 (第一集)
此分類上一篇:《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第三十九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