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29 15:28:23| 人氣4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建立理智的人生觀(第十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建立理智的人生觀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集)  2006/11/5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177-10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們剛提到孔子、孟子的教誨,都是教誨我們事情做得不如意不好的地方,首先要先反省自己還有哪些不足之處。剛剛講孟夫子那一段話,愛人不親反省自己的仁德不夠,「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帶人的時候沒有把下屬帶好,首先是反省自己智慧不夠,關愛他人不夠。在世界公認成功的企業家,我們比較耳熟能詳的日本松下幸之助,他今天為什麼那麼成功?因為他所受的也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誨,他帶領他的員工告訴他們,「我們是要來成就二百五十年的夢想」,他一下就看得很深遠。

  他到底是怎麼樣能帶得好他的企業組織?有一次他的員工擅離職守,結果廠就燒掉了。諸位朋友,當你的部屬擅離職守結果工廠燒掉了,你下一個念頭是什麼?沒什麼好說的,可能就叫他走路了。他下一個念頭是先問他為什麼擅離職守,接著了解到因為他母親臨時出狀況,病比較危急,所以情急之下就剛好離開,離開剛好就燒起來。松下馬上下了一個指令把他調職,並沒有把他辭掉,但是對著這個員工說:你母親病得那麼重,我都沒有表達我的關懷,這一點我覺得很抱歉。你看工廠燒了是好事還是壞事?當然也算壞事。但是他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畢竟工廠燒了都燒了,但是他傳遞給員工的就是時時對他們的體貼、體諒,絕對不把所有的責任完全都推給員工。

  他在一九六六年就已經推行周休二日,我們周休二日才多久的時間,他在一九六六年。為什麼他能夠下這樣的決策,做這樣的員工福利?是他真正愛護他的員工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還馬上推出十五年的貸款,讓員工趕快有房子住。然後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員工家屬,假如員工去世了,家屬的撫卹這筆福利基金,他們都在那個時代就開始推展。所以經營之神絕對不是很會算計、很會用謀略;沒別的,就是一顆仁慈之心。

  孟夫子講誰能把天下歸為一,有仁愛心的人能辦得到,因為「仁之所在,天下愛之」,天下人都會擁戴他。所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你時時都帶給下屬、人民安樂,自然他回饋回來也帶給你安樂;你擔憂他們的痛苦,他同時也擔憂你的痛苦。我們在湯池辦了很多活動都是跟鄉民一起辦的,一開始都是我們主動付出,慢慢辦了幾場之後,每一次辦大型活動都有幾十個當地的人民來一起做義工。你看樂其樂憂其憂,自然就反饋回來。所以我們今天治人治不好,愛人不親,一定要反省自己才對。

  就像我們去買菜,買的菜量都很多,踩三輪車的就幫我們把菜給載回來。踩三輪車一天能賺多少錢?但是當他們把菜載回來的時候,我們把錢給他他不拿,他說不用了,我們就把它塞到他口袋裡去,他馬上沒說話。鄉下的農民很淳樸,也不大會表達,他又把它掏出來放在桌子上,沒說話就走了。還有挑水果的,他一天也賺不了多少錢,結果他一挑過來,「走走走」,然後就放下來。我們說不用了,我們自己水果還沒吃完。他說不是賣的,送給你們的,就整籃送給我們吃。所以事實上人與人相處並不是那麼難,我們多付出、多關懷。

  有一天剛好我下課,我們種子教師培訓的地方跟中心有五分鐘的車程(因為培訓老師要在很幽靜的地方,所以離鎮中心有五分鐘的車程),那天我一上車開了一百公尺的路,突然看到一個老太太背了一包大的穀類很重,在那走。因為我已經習慣一坐上車看到鄰里鄉黨,我就開始給他笑。為什麼我要這麼笑?因為在湯池鎮有一條馬槽河,在河邊我們架了一個電視牆,那個河邊都是樹,架了一個電視牆叫綠色教室,我們要用綠色教室打敗麻將桌。那時候我很緊張,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打敗麻將。我們就放講課的碟給他們看,慢慢的,其實人是空虛才打麻將耗時間,很多夫妻一起來聽,坐在那裡看,看到會心處,兩個夫妻還會咚一下,互相笑一笑繼續看,很有意思。

  有一位從深圳來的老師,他來以後就到廬江縣去了一趟,去完他要回來就跟計程車司機說我要去廬江文化中心。他說我不知道在哪裡,然後問了半天他說:那你知不知道蔡老師?他說:我知道蔡老師。然後就把他載來,結果把他載到哪裡去?載到那個綠色教室:來,蔡老師就在這裡。很有意思,後來還是當地的人把他帶到文化中心去。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誰認識我,假如人家看過你,跟你笑,你都沒表情,很失禮。所以我看到人就笑,但是這樣也很好,當你這樣笑的時候,很多人自然就對你笑。一回生二回熟,那就是常常走過的路,所以很自然就對他們笑。

  結果我對這個老太太笑,她也對我笑。我馬上說停車、停車,叫我們同仁停車,因為她帶的東西很重。所以下來我們就跟老太太講:老太太,您是不是要去鎮中心?她是住在村莊裡面,不是在鎮中心。她那一走要走半小時,提那個可重了。您是要去鎮中心嗎?她說是、是。那坐我們的車吧!那老太太馬上退了兩步:不用了,不用了。剛好我們停在那裡,對面的鄰居看到了,看到老太太不敢上,他們幾個人大喊:那個是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車,坐沒有關係。他這麼一講,他們是鄰居,心就安了,這個老太太就準備坐我們的車。所以現在我們的車開到哪,旁邊都有很多老人在那招手。那個老人可可愛了,你載他一程,他一下車馬上在那裡:好人!那老人最淳樸了,都是活廣告。

  這個老人很可愛,現在他沒有錢坐車回去都會到我們中心去坐,他又很老實又不會開口,所以我們老師訓練出來,一看可能是沒錢坐車回去,馬上:老人家,我們送您回去。他很高興就走了。甚至於還有一個人心情不好想自殺,也到中心來。因為他說我心情很不好想自殺,結果他的朋友說你先去文化中心聊一聊。我們跟村民要融成一體,就像一家人。這個老太太正準備坐上來,她剛好拿了一包東西,我們的同仁一看那包東西有土,比較髒,他馬上說:老太太,這包東西我給你放後車廂。這樣有沒有禮貌?你看有沒有禮貌在我們有沒有感受到對方的心,禮敬禮敬,禮是外在形式,真正對對方恭敬,而不是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學禮是愈學恭而安,對人恭敬非常的安詳。結果你看我們學禮學得怎麼樣?好緊張。你看在那吃飯,一進來就一個人九十度:你好,老師好!一鞠下去所有的人都跳起來了。人家在吃飯不能行此大禮,害人家消化不良。縱使一個人進來點點頭,誰回禮?主人回禮就好。你看一個人進來,所有的客人統統立正站好,一站起來的時候連碗都打破了,如果學禮學成這樣是很麻煩。

  比方說送客,剛好同修五十個人在一起,五十個人統統浩浩蕩蕩去送他,你看他有沒有壓力?有沒有?我們有這分恭敬心都能微細的感覺到那個禮的度,分寸的拿捏,這個沒有定法的。這時候應該怎麼送?主人或者主要跟他比較熟的人二、三個去送他就好,我們站在遠方遙望,不要讓他壓力很大。如果我們浩浩蕩蕩過去了,你看那個被送的人怎麼樣?好了、好了!那他的壓力也很大。內在是恭敬,外在要懂得權變。像我們中心也是很多工作人員很熱情,人家揹著行李,坐了一、二天的火車到了,很多行李,我們三、五個人,衝,統統把他的行李拿了,然後連他的皮包:來,皮包我幫你拿。人家不給你也不是,給你也不是。這都要省察,哪有人家最貼身的皮包也要把它拿走,這都是我們要感知對方。

  不是說我要恭敬、我要行禮,都是我,都感知不到對方的感受。有的行禮一鞠下去,差點沒起來,下去已經都十秒鐘了還沒起來,人家看你這樣還繼續鞠,鞠了二、三個你還沒起來,那個叫有禮?那叫無禮。所以這個老太太跟我們才第一次見面,你就要把她的東西給拿走,不大恰當。所以那個老太太馬上就在那裡僵持半天,剛好我們中心周老師,周老師也是我們台灣的同胞,現在也在廬江湯池跟我們一起努力。他看到我的車停下來,怕我有事,他就馬上跑過來看,一看到這一幕,他馬上過去說:老太太,你就拿上去吧!一下就把老太太護送上去,東西跟她放一起,她就心安坐車上,我們就開車。開車開著開著快到目的地了,這個時候要先問:老太太,你是直走還是右轉?不要等到三叉路口了,才讓老太太說,那就沒有仁德心,仁德心是處處能感知到對方的心情需要。我們馬上請問她:老太太往哪裡?直走就好了,再二、三百公尺就到了。結果到了她們家路口停下來,請她下車,我們就站在那送她。

  老太太走了幾步,突然回過頭來說:我給你兩塊錢。我們馬上說:送您老人家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不用、不用了。她這樣半信半疑又走了幾步路,突然又回過頭來:我真的給你們兩塊錢。我們聽了會心一笑,但是要深深去體會到,一個七十來歲的老者,我們年輕人載他是應該做的本分事,為什麼長者受得如此的惶恐?這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當中國炎黃子孫的恥辱,讓我們的上一代,我們今天能有這樣的日子都是上一代努力下來的,我們在享那個福,卻沒有盡我們的義務好好照顧他們上一代。你看他為什麼不相信一個年輕人會服務她,會照顧她?她可能在家裡兒子、孫子都不孝敬她,所以她一下子很難接受。

  這種人文的關懷一定要從我們寶島做起,要恢復那一分古樸、樸實。小時候我們走一些路都還看得到路旁擺著一些開水,希望行人口渴的時候可以喝,都是那種互相關懷的氣氛。以至於中午很可能看到一些行人、路過的人,那個老太太老人家還會出來:吃中飯了,到家裡吃個飯、到家裡用個餐,都會有那種好客的態度。所以當我們都有這分心境在,一定感得回來的就是那種氣氛,彼此都是互相關愛、互相幫助;如果沒有辦法感得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我們是要反省自己。所以禮人不答,我們對人很恭敬,但是人家沒有什麼回應,要反其敬,我們只有外在的形式,而沒有真實內在的恭敬心。事實上當我們跟人鞠躬是不是打從心裡出來的,對方能不能感覺到?感覺得到。所以立身行道一定要幹真的,不能幹假的。

  剛剛我們提到的是孟夫子這一句教誨,也讓我們反思到時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像教育小孩,我們常常在交流當中講到孩子很多的情況,我都會跟他們交流。孩子不好學是結果,孩子自私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人一回光返照,自我反省,原因就不難化解。原因往往我們沒有給他做好榜樣,沒有給他好的引導。人真正能回到是我錯了,他的理智才會起作用。假如只想著對方錯了,那起不了作用,智慧也起不了。當人與人發生衝突,我們一再的想就是對方的錯,心情能不能平息下來?都平息不下來。縱使對方錯的多,比方說他錯八分,我們錯兩分,我們也應該怎麼樣?先反省我們這兩分才對。當我們只是一味的說你八分不對,他一定也說你兩分不對;而你說兩分錯了,他會告訴你明明就是我錯的多,你還說自己錯,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所以人與人心靈的交感,很可能都在一個正念之間會有很大的差別。

  這是我們提到的十點。最後再補充一點,「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當我們的念頭失去了對人之初性本善的態度,當我們的念頭不是隨順聖賢教誨,當我們的念頭不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的念頭不是掌握情緒,不是為成功找方法,不是這十條的時候馬上要怎麼樣?警覺起來,趕快提起正確的人生態度,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常常我們修行都會說懺悔、懺悔,什麼叫懺悔?後不再造。什麼後不再造?錯誤的想法、做法後不再造。絕對不是到佛菩薩面前,把自己做錯的事在那裡一而再再而三的又講。一而再再而三又講一遍,又在自己的八識田中又落下了種子。所以懺悔是後不再造,後不再起那個錯誤的念頭,這叫真懺悔。當我們說我這幾天都在反省我自己,反省了三天,那三天在幹什麼?很多在打妄想。當下做了當下轉念,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你當下就是正覺,絕對不要再多事又想一大堆。嚴格來講,只要不是聖賢佛菩薩的智慧教誨,只要跟本善的心相違背的念頭都不能夠放在自己的心中,一起就要趕快放下。諸位朋友放下了沒有?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師長曾經有提到,他說最傻的人是什麼人?什麼人是可憐憫者?就是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純淨純善的心中,那是最傻的。我們聽完這句話之後怎麼辦?要不要再做傻事?不要,當下怎麼樣?放下,絕對不把別人的錯、過失放在心上,當下就要棄捨。但是有時候我們想想,這些念頭跟了我們很久了,就好像一個人揹了一包很臭的垃圾,人家一看說你揹的那包是垃圾,他一看真的很臭,馬上要把它扔出去,突然又把它拉回來,他說它也跟了我幾十年,沒有功勞怎麼樣?真的,那個叫認賊作父,認煩惱賊作父親,這種傻事怎麼能幹?所以心裡常保純淨純善。好,這是第十一點。

  事實上我們冷靜來看高僧大德,來看我們這些古聖先賢的行儀,都把這些精神演得非常的徹底。比方明朝有一位馮氏,她嫁給了她先生,她先生叫吳子桂。她嫁過去以後,因為婆婆是先生的繼母,而先生有兩個兄弟,三兄弟。繼母嫁過去之後要照顧這三個前妻的孩子,自己又沒有生,所以她很辛苦的付出。自己又沒有孩子,難免心理上也是會比較不平衡,對她的先生就非常的嚴苛。虐待她的先生,對她也很不好,但是這個媳婦一點都不生氣,她只是非常溫柔順受,絕對不給她婆婆頂一句。因為她嫁過來的時候她很清楚嫁過來的初心是什麼,我嫁過來的初心是要讓我先生的家族更興盛,絕對不是要嫁過來跟婆婆過不去的。在順受的過程,她是堅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都是我德行不好,都是我的孝道做得不夠徹底,所以我的婆婆沒有感動。你看他們這些信念非常的堅定,他就有源源不絕的力量存在。

  後來好到鄰里鄉黨看不下去,媳婦這麼好,婆婆這麼惡毒,就要到他們家來罵這個婆婆。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個時候媳婦可不可以:太好了,我終於要翻身了。能不能這樣?媳婦看到這個情況,趕快衝出去阻止她這些鄰居,她說:你們不可以這麼做,都是我做得不夠好,你們絕對不能說我婆婆的壞話。你看當我們去勸這個媳婦,人家媳婦說這樣的話,我們還有什麼話好說?都被她勸退了。

  她的先生有兩個兄弟各娶了太太,所以有三個媳婦,另外兩個受不了要去自殺,她就趕快跑過去勸這兩個妯娌,勸完之後說我們一起用誠心讓婆婆感動。這兩個妯娌被大嫂給勸回來、救回來,對她就像當自己的母親一樣看。所以我們看到馮氏,她時時都是以什麼?大局為重,她都是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甚至於她婆婆為什麼脾氣會這麼大,原因在哪裡她都很清楚明白,她都很能體諒。後來她們三個人的誠心就把婆婆給感化了,之後一家就和樂。諸位朋友你看她堅持這一分孝心,把她的家庭興盛起來,甚至於往後的子孫都會以她們為榜樣。假如這時候她是意氣用事,跟婆婆過不去,那就人仰馬翻了,整個家庭以至家族的命運就會是天壤之別。所以我們有了這些態度,才能真正把人生的好戲在自己的人生當中演出來。

  諸位朋友,我們有沒有人生走了一段路,突然回過頭來看,「我這幾年真是沒有白走,內心非常的踏實,我對得起我這幾年的歲月」,大家有沒有走過這樣的人生道路?這樣的人生道路,我是遇到師父的教誨之後才有這個感覺,不然以前驀然回首是什麼感覺?空空蕩蕩,甚至於還充滿了很多的遺憾。所以朝聞道夕死可矣,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人生的好戲在我的生命當中要一場接著一場上演。

  宋朝的時候,怎麼今天都講媳婦?應該是因為天下太平,女人家操之大半。宋朝一位女子叫做崔少娣,她嫁到夫君家的時候,她的先生排行第五,所以她有四個嫂嫂。她要嫁以前,因為那四個嫂嫂常常吵架,有時候還會打架,所以她的親人就在那裡提心吊擔,她嫁過去可能會凶多吉少。假如你的親朋好友要嫁過去是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跟她說?你會不會告訴她,你就節哀順變!你應該告訴她什麼?人之初。對,你要讓她提起理智,提起智慧。她過去以後,婆婆分配一些工作,她都找最辛苦甚至於已經分配給她的嫂嫂,她說我是新來的,多做一點。有好的東西來了,她都先讓給嫂嫂,自己少拿甚至不拿。比方說她抱著嫂嫂的孩子,突然孩子撒尿把她的衣服淋溼了,她歡歡喜喜在那笑還在那收拾。假如嫂嫂的孩子撒尿,我們馬上臉很臭,那嫂嫂是什麼心情?孩子撒尿她已經很不好意思了,你歡歡喜喜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那個嫂嫂感動在心裡。所以人不要去分別我的、你的,真累。

  有一個當爸爸的,還沒結婚以前,他朋友的孩子到他們家來,一不小心把大便大在他的地上,結果他怎麼樣?每一次走過那個地方就好像覺得很臭,就很不舒服。後來他自己當爸爸,他忽然想到奇怪,為什麼我的兒子在到處撒尿的時候他都不覺得臭?那個臭跟不臭誰造成的?自己的分別心造成的。假如也把朋友的孩子都當作自己的孩子,哪會覺得臭?所以人為什麼有這麼多障礙煩惱?心量太小了。我們學大乘佛法的一句心法,「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才對。

  比方她的僕人跑來跟她講,她說某某大嫂哪裡不好,她馬上把這個僕人抓起來帶到這個嫂嫂面前,你怎麼可以批評這個主人?這樣是不對的,她就處罰她的僕人。其實這是真正愛護她的僕人,因為僕人可能大了以後就嫁出去了,但是假如這些人情事理都不懂,她以後有苦頭受了。所以事實上真正的智慧是可以事事無礙,對每個人都好,我們為什麼沒有辦法找出對每個人都好的方法?因為我們自己有執著跟分別在其中,不然真的有佛法就一定怎麼樣?有辦法。她教訓她的僕人是愛護她的僕人,而到了嫂嫂面前教訓僕人的時候,也給嫂嫂說不要講太多是非出來,所以這樣她的嫂嫂也會愈來愈謹慎,不要亂傳。甚至於是她的嫂嫂到她的面前又講誰不好、誰不好,這時候崔少娣怎麼樣?崔少娣一句話都沒講,就對著她傻笑。結果一句、二句她就講不下去了。

  其實人在講是非的時候,為什麼能夠講得口沫橫飛?最主要就是這裡一句怎麼樣,那裡又一句。只要對方沒有回應,他自己也覺得說人家是非是不好的。都不接,幾句之後他就不好意思再說下去了。所以你看她這種風範不斷的在影響她整個家族,她時時當好的榜樣,這個都是以大局著想。而且她非常堅信嫂嫂她們一定都能夠把本善給彰顯出來。所以她嫁過去才一個多月,四個嫂嫂就說了一句話,「五嬸大賢」。我們這第五個媳婦,五嬸真是個大賢人,「我等非人」,我們四個真不是人,要好好檢討。崔少娣一句要求她們的話都沒有,結果她們四個嫂嫂深深反省。這個家道就因為一個媳婦的德行,扭轉乾坤。

  我們學佛的弟子們都要能扭轉家庭、家族的乾坤,不然還眾生無邊誓願度?連個家庭我們就退避三舍不敢去承擔,不敢正己化人而退縮的話,我們所學的就都沒有用出來。所以「三爭三讓,天下無貪人。三怒三笑,天下無凶人」,他人不能感動,我們時時反省「德未修,感未至也」。

  我們這兩天的課常提到這樣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原因是什麼。我們看到師長有這麼高的德行、智慧是結果,原因在哪裡?我們有這樣殊勝的因緣能跟老人家學習,要從老人家的心境去體會。所以師長幾十年講經說法,我們可以感受得到他對我們的悲心。師長為什麼要講《金剛經》?為什麼要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又為什麼在這幾年又講《太上感應篇》,又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十善業道經》?最近這二、三年又大聲疾呼學《弟子規》?我們有沒有感受到老人家的悲心?老人家時時深怕我們把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機會給錯失掉了。當我們能感受到師長這一分心,我們跟他的距離就破除掉了。所以人跟人什麼叫分離?什麼叫相聚?當我們的心跟師父的心相應的時候,縱使在天涯也是在咫尺。當我們不肯依教奉行,又感受不到師父的悲心,那咫尺也像天涯。

  師長為什麼講《金剛經》?因為怕我們太執著了看不破,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讓我們看到諸法實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為什麼又說《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怕我們在道場裡面不懂得和睦還毀謗他人,把眾生的法緣給斷掉了,那可不是小事,那可是阿鼻地獄的罪業。你看每一部經都是對我們的呵護。看到我們做人的根基都不穩,才講《太上感應篇》,才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十善業道經》,以至於這幾年,從根本的根本《弟子規》開始學起。所以師父替我們掛心多久了,我們知不知道?我們要學習師父的大悲心。

  我曾經跟師父談過兩次電話,第一次剛好在楊老師家,接起電話來電話那頭說:楊老師在嗎?我說:楊老師不在,請問您哪裡找?他說:我是淨空法師。害我在那裡發抖:師父好!這不能怪我,因為師父的聲音太年輕了,我一下子聽不出來。這第一次通電話。所以大家可能會以為我一定常跟師父聯絡,我只跟師父講過兩次電話。第二次是我從秦皇島回來。那時候講完課回來,剛好楊老師把電話接給我。我一接過電話,師長馬上講:(那個話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所有的宗教都沒有根。真的,沒有孝道,哪個宗教都不會成就的。所有宗教都沒有根,在這個時候肯推展《弟子規》、肯推展做人的道理,這才叫大慈大悲!我們感受到的是師父只要他看到的事情,一定竭盡全力的去做,盡他一切,這真的是代眾生苦供養。接觸了那麼多宗教看到他們沒根,他帶頭來學習中國文化,希望所有的宗教也能夠在這個基礎上有所成就。

  而且師父確實時時繫念著地球的安危。那時候我到澳洲分享八天的課程,早上起來吃完飯要去講課,結果早上起來的時候師父都在那散步,但是我很執著,我在那裡掙扎我是要備課還是去陪師父散步?諸位朋友是先備課還是陪師父散步?這麼大好的時機可以親近善知識還備課,那個是腦袋有問題!而且說實在那個備課愈備愈糟糕,為什麼?得失心,一下站上去什麼都忘了。你看準備考試的時候,前三天在那裡猛K的人一定考得很差;前三天遊山玩水,平常心對待的考得最好。對!什麼時候放下執著?當下。所以我就放下了,每天都去陪師父散步。幸好有陪師父散步,不然那八天我可能要罰站四天,真的不是假的。

  跟師父一散步之後,老人家給我很多的教誨,很多的啟發。其中有一段,師父常在交談的時候,人家問他說你是哪裡人?師父說我是地球人,我們是同鄉。師父那種幽默詼諧的言語都含有什麼?高度的智慧,他要幫我們破執著還要讓我們歡歡喜喜的接受,笑一笑之後馬上說:對,我很執著。師父的一番苦心我們要好好體會,這也代表我們當學生的人現在只能笑笑的跟我們講,罵不得。深怕一罵,我們就又退回去了。師長就說:生在這個地球,時時都要把地球安危放在心上,這個叫道義。所以師長非常清楚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教育,四大教育:宗教教育,家庭、學校、社會。師父洞察到要從宗教教育來帶動其他的教育,因為宗教的領袖人民對他非常恭敬,所以只要他帶動起來了,其他幾個教育也都會有好的良性循環。

  你看師父領會到了,他就全神貫注去做,才能在新加坡把九大宗教團結起來。真正能夠讓人家佩服,真正能感動的人絕對不是你說多少,而是做出多少。這次剛好我有機會,不可以吝法,吝法會得愚痴果報,所以我很害怕。我從哪裡挖寶來的,我一定要跟大家講。這次在法國的時候,我有機會坐在悟梵法師的對面,悟梵法師現在是老和尚的祕書,多有福氣,時時刻刻都可以看到師父的行誼。我們這有機會趕快挖點寶,馬上跟法師請教,您跟了師父這麼久,讓您最感動最佩服的是哪一點?悟梵法師說「言行一致」。真正能感動人的不是口才,而是說到一定做到。悟梵法師接著又說,不管再怎麼樣兵荒馬亂的情況,一大群人比方說在機場或者在公共場合,大家都在擠的時候,看師父是神態自若還在那裡:某個人跟上沒有?他們都很驚訝,這麼多的人群,比較急迫的情況,師父念念都想著每一個人。

  有一個北京的大護法,他第一次出國到澳洲去,他就深刻感覺,師父每一次要離開一個地方:盧董跟上沒有?而他到了澳洲已經半夜十二點,他一進門看到師父坐在那裡等他,他那時候太感動了。師父時時就是把我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看,看我們真正到家了,他放心了:趕快收拾好睡覺了。所以我們看到的點點滴滴,師父真正都是做出來的。當在法國九大宗教在那裡握手的時候,像日本的佛教很多佛教都很感動,他們很難想像居然能夠用德行讓所有的宗教和睦。師父又用德行感召來大江南北的人一起集會在湯池,做這個和諧示範鎮。好,以後再跟大家多分享一些故事,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台長: 自如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