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們又見面了,我們這次的講題是「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能夠無怨無悔,那是時時心胸坦蕩,心胸泰然。其實無怨無悔的人生一定是從我們的心感悟出來的,當我們的心中有怨有悔,就不可能走出這樣的人生格局出來。其實有怨有悔自己都會痛苦,不可能去利益他人。在我們之前跟大家的分享討論當中,很多聖賢人的一句話就把這個道理講得很透了。比方佛陀講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聖賢的教誨不用多,一句話至誠的心信受,至誠的心去奉行,人生的問題就化掉一大半了。
欲知前世因。前世可以算是我們這一生之前走過的路,以至於是上輩子、上上很多輩子所作的因、所造的因,現在這一輩子來受果報。所以人真正明白因果不空,因果相續的真相,我們遇到的哪件事情能埋怨?有沒有哪件事能埋怨?沒有能埋怨的,都是自作自受。當然這一句自作自受不見得是壞事,種惡因當然得惡果,但種善因就得善果。當人真正深信因果了,確實沒有任何的埋怨,不只沒有埋怨,還會面對每天歡歡喜喜,因為每天都可以把債給還掉。大家有沒有跟人家借過錢後還債的經驗?比方跟銀行借了五十萬,這個月領了薪水還了三萬、還了五萬,看到那個數字一直減少,慢慢覺得身心愈來愈輕鬆,叫無債一身輕,所以還債是好事。這個世間沒有壞事,我們會覺得壞事,那是我們的執著,我們會覺得壞事是我們生貪著,喜歡順境不喜歡逆境。而逆境也不是真的逆境,逆境還是自己的好惡心造成的,所以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自己的心。
我們人生的怨、人生的障礙絕對不是別人造成的,是自己造成的。我們有了這分感受之後,那真的對一切人無怨。你看佛陀在前世是忍辱仙人的時候,遇到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諸位朋友,我們這一生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惡緣?割截身體有沒有?都沒有。佛陀遇到這麼艱難,這麼惡劣的因緣都沒有生煩惱,我們還有什麼好煩惱的?你說不對,他是佛陀,是不是?你看我們學佛第一個態度,學佛就要學誰?你們怎麼都不講話?所以你看態度決定一個人修學的成就,態度決定成功,不是說等我成就了,這些習氣我來改,那顛倒了。是心態才決定了我們往後的發展,萬法由心生。
往往師長在教誨我們的時候,最重要的教誨開始就告訴我們。我記得師長有次講了一個主題,是「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兩個小時的一個講題。那時候剛好有些同修來參訪,師長用短短兩個小時,把整個淨土宗修學的這些綱領原則講了一遍。印象很深是師長一開頭就說:學佛就是學佛的存心,佛的用心。第一句話。諸位朋友,我們想想佛有沒有怨?佛有沒有悔?都沒有,那我們怎麼學到了?我們跟誰學的?所以我們是不是真學佛?要冷靜。我們腦子裡有怨有悔,我們不是跟佛學,我們跟誰學?跟自己學。
後來我到大陸,我們建立了一個廬江文化教育中心要推展中國文化。師長對我們的教誨當中也是斬釘截鐵,第一句話講到:我們是學儒,我們不是儒學,學儒就要學孔子。孔夫子說舉一反多少?舉一反三。你看學儒就要學孔子,代表學道就要學老子,再來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都直截了當從存心去學習。當我們是這種心境、這種定位,孔夫子的行持我們時時都領納在心中,以他對人的溫良恭儉讓時時來要求自己,我們一言一行有沒有溫和善良、對人恭敬,非常的勤儉廉潔,懂得退讓,我們有沒有這個心境?
孔夫子曾經說道:「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是丘之過也」。我們對孔夫子恭敬,所以不直接念出夫子的名號,我們這個字念「某」,丘之罪也。聖人有沒有怨任何人?有沒有怪任何人?你看夫子是至聖、大聖,但是他把天下人的過失都歸結到是我自己做得還不夠努力,要盡心盡力。所以詩書沒有人好好的來講學開顯,讓大眾來領受受用,禮樂的教化沒有人去實踐推行,這都是我的過失。夫子這樣的德行,尚且如此要求反省自己,我們當弟子的焉能再去責怪他人,責怪社會?這就不是夫子的好弟子了。當我們對任何人沒有責怪,沒有怨恨,心才能平。心平天下才能平。所以都要從我們這顆心開始做起才對。
剛剛提到都是要學聖賢人的存心去效法,剛剛講到了釋迦牟尼佛這個故事我們不可以白聽。面對割截身體的人他都沒有一點怨恨,因為那都是還債,都是前世的因造成這個果。今天假如我們前世不跟他結惡緣,這一世他會來跟我們結惡緣嗎?不會,所以真正的原因、真正的過失在我們,不在對方。而且因為我們前世的過錯,讓他這一世跟我們結惡緣,他又得墮落。所以他這一世惡意對我們,他又墮落了,請問他的墮落誰造成的?對!所以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不怪人,只怪自己沒有智慧,沒有慈悲。你看佛陀當忍辱仙人有高度的智慧,跟歌利王冤仇到此為止。歌利王這麼惡劣的對忍辱仙人,他沒有怨,所以這一段惡緣到此為止。不只這一段惡緣到此為止,再開的是成就對方的法緣,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地方。不只沒有怨恨,還是念念成就對方的真誠,所以轉了這個緣。
忍辱仙人說道:我假如成道了,第一個度你。我們去想想歌利王的心境,他拿著刀給人家凌遲處死,他知不知道他錯了?他當然知道他錯了,只是他的瞋恨心伏不住。其實很多做壞事的人,都知道他錯了,可是就是忍不住他的習氣。有沒有人說吸毒是對的?你有沒有遇過一個人說吸毒是對的,是可以利益蒼生的,有沒有?絕對沒有。甚至吸毒的人看到父母、看到親人發現他吸毒,一定都是很緊張,然後在那裡:我錯了,我錯了。人良知還是在,但是定力不夠,變成了習性的奴隸而已。我們想想有沒有人希望自甘墮落?他們還是想改,但是沒有遇到好的緣、好的老師來教導他們。
前一次我們上課的時候,舉了佛陀遇到了當時的殺人魔王,這個殺人魔王這一世傷害了這麼多生靈,但是就因為佛陀的大慈大悲感化了他,引導了他,教誨了他,他那一世證果了,成就很高,所以不能輕視任何一個人。這都是我們在故事當中,當下要形成的一種人生態度,不能輕視任何一個人,不能傲慢。這個故事聽完了,真的傲慢放下了,身心輕安。你看我們常常不高興在哪?看這不順眼、看那不順眼,有沒有?傲慢習氣那是折磨自己,人有沒有傻到要折磨自己?不能再這樣傻下去,拿著習氣折磨自己,又折磨別人。
害人害己的事不能做,而且傲慢一定讓人很不舒服。我們又是佛弟子,又是聖賢的弟子,我們一傲慢又影響人家對於正法的印象,所以傲慢、貪瞋痴真的是要時時觀照對治。時時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也唯有我們時時想著要息滅貪瞋痴,我們才能有點欣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們貪瞋痴慢習染沒有好好的調伏,在佛門、在中國文化愈久,可能都在造業自己不知道。是,我們是佛門正法的形象,所以對自己的習氣,假如我們真正要利益他人,對自己的習氣確實能提得起,對自己要趕盡殺絕(習氣,不然大家聽了對自己要趕盡殺絕,回去拿了一把刀就麻煩)。對自己的習氣不可以絲毫的放鬆,但對別人不可以傲慢,要厚道三分。這個順序不能顛倒,不然人家會很埋怨我們。
古代聖賢人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結果我們現在修成什麼樣?寬以待己,嚴以律人。特別危險,常常容易看到別人的過失。「工於論人者,察己常闊疏」。每天我們只看到別人的過失,看自己的過失一定會疏忽。我們來感受一下,我們看別人很準,都看不到自己問題。請問假如我們的家人是這個態度,你的感受怎麼樣?當我們看到一個人都只講別人,自己都不改,我們當下心情怎麼樣?會不會咬牙切齒?內心是很不服,很埋怨的。當我們真正能嚴以律己,對治自己的習氣,人家會感受得到、會看得到。而我們對人又寬容,他可以感受到那種德風,那種德行的一種溫暖、溫馨,自然而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家感受到學聖教之後,確實會讓一個人真的變得善良、變得恭謙,讓人如沐春風,這個緣就會自然形成。而不是我們沒有對治習氣以前,刻意的要去拉人來學佛、學中國文化。所以我們要道法自然,就是正己,進一步化人。
我們聽這些聖人的教誨重在力行,重在聽了之後當下就轉變我們人生的心態。所以諸位朋友,我們今天當下有沒有契入無怨無悔的人生?我剛才講得口沫橫飛,都沒有反應。你看一句,一句就可以進了。我們有時候心裡會說:我才剛學一年,放不下是正常的。假如有這個想法,這一輩子都放不下,為什麼?當場這個念頭又是執著,明明是來佛門放下執著的,結果愈學愈執著。
這一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就代表著我們要為我們的人生負完全的責任。所有這些惡的緣分都是我們之前自己犯的過錯,所以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聽到這句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什麼心境?趕快逃,變得離群索居,誰都不想見。明明長輩到家裡來了,都視而不見,讓人家覺得這個學佛的人行為舉止怪怪的。我們學佛最重要的一個入門,放下我執,放下自私自利,這是頭關。這一關沒打破,我們一年級都上不去,都還是在幼稚園,都是留級,甚至於還要小心會降級,有沒有?這個降級是事實,我們要依教奉行,提起高度警覺。
你看佛陀給我們很多的教誨至關重要。有一次佛陀帶著學生,拾起大地的一把土壤,又把它灑掉。灑完以後就問學生說:我手指上指甲之間那個縫還留了一些沙粒,佛陀就講:你看我現在手上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諸位朋友,手上留下來殘餘的土粒、沙粒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大地。佛陀接著說:失掉人身的,就是這一輩子當人,下輩子失掉人身到三惡道去的,失人身者如大地土;重新還能得人身的,如爪上土。從這裡我們就要很警惕,降級的多不多?大家比較有反應了,所以你看還是佛陀會教學。佛陀的機會教育大家印象非常深刻,提起高度的警覺,不能再隨順習氣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好好珍惜這個修學的機會。
其實人怨為什麼那麼多?不知足,知足就能夠常樂。所以我們為什麼樂不起來?不知足,不知足是比較好聽,講得比較直接一點叫貪心、計較,這樣才會有苦,才會難受。所以「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奇怪,我在念這句的時候都覺得很歡喜,怎麼大家都沒有什麼表情?害我都講不下去了。當我們這句話聽了沒有當場覺得身心暢通,代表這句話現在留在哪裡?已經在虛空當中了是嗎?代表這句話可能怎麼樣?真的,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那個時候是真的很專注聽;聽了愈來愈多次,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就是右耳進左耳出;學佛三年,佛化雲煙。不只聽不進去了,我講比較快,我講給你聽。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這句話假如我們真正去體會知足那種心境,懂得放下欲望,放下貪著,你在那個心境當下就會覺得輕鬆許多。
我們常跟很多朋友交流的時候,他們可能一來的時候,臉上就是感覺好像烏雲密布;跟他聊兩句,他真的有聽進去了,一下子想通了,馬上額頭發亮。烏雲密布跟朗朗晴空,都是在一念放下執著上,所以我們今天要離苦就是要知足。我們這一生很知足,因為我們這一生已經遇到可以當生成佛的機會,光是這一個因緣人生知不知足?這一輩子我再怎麼苦都值得,再怎麼折磨我沒關係,反正咬緊牙關才幾十年,此生就可以證無量壽。你看師長給我們這些教誨,一念起來精神飽滿,正氣凜然,哪還有什麼怨?還有什麼難受?真的這一輩子能遇到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確實這一生不求什麼,也不跟任何人計較什麼,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很多人說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念著這句話的時候,表情還皺著眉頭,「咬緊牙關」,他可能念頭在想要咬多久。你看人還是這個我執放不下,還是我要舒服一點,怕咬太久。
真正老實聽話,三年、五年整個身心都會有很大的提升。師長的教誨你一句聽了,你一句肯放下,自己就在不同的世界裡面。師長常說要把自私自利,要把名聞利養,要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放下。真的把自私自利放下,整個人生的感覺就不一樣。所以學佛假如沒有受用,那是我們還沒有到依教奉行的態度上。有一個太太聽完課之後,她覺得人要懂得禮讓,懂得關懷他人,所以她就想著我坐公車一定要讓座,守禮讓座,讓這些老人家、老弱婦孺。她每一次坐公車都會暈車,學了之後那一天坐公車,一坐上車就開始在那裡想,待會老人家上來我一定要讓他坐。她自己也已經差不多四十歲左右。結果那一天怎麼上來都沒老人,她就在那裡等,怎麼還沒有老人來給我讓座?就這樣一路上沒有得讓,後來她到站下車,走著走著走了幾步突然回想說,我今天怎麼沒暈車?以前每次坐都暈車,今天沒暈。她突然明白了,以前為什麼會暈車,我會暈、我會暈。這次為什麼沒暈?讓座、讓座,都想別人,沒想自己,所以暈車好了,沒暈了。所以苦從哪裡來?苦從自私自利來的。
沒有法喜,最重要的是我們沒有依教奉行,依教奉行鐵定有感受。當然這個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時候用講的也講不清楚,必須自己去做。我記得師長老人家有一次開示,「五十年學佛心得」,在香港講的。這個片子諸位同修有沒有聽過?五十年修學體會,好像是在春節過年那時候給大家講的。師長一開始就說道:幾十年前剛到香港,高樓大廈還沒這麼多,現在真是變化太大!以前的最高樓現在都已經排不上名次了,高樓林立,那時候的老同修現在剩沒有多少人。所以人生無常要提高警覺,時時要放下怨恨、悔恨,才能輕鬆自在,隨時都可以往生,要有這種心境。我們念佛人都說我們往生有沒有消息?這個消息要問誰?對,心裡還有怨,那沒消息,心裡還有貪、還有計較,那一定沒消息。心裡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就會有消息。
師長在這一段給我們的開示當中說到,「當人不為自己,當人什麼都不要了,他什麼都得到了」。師父講到這裡就開始哈哈笑,笑得非常的喜悅,很有法喜。笑完之後就對著大家說,你們不懂!這真的是冷暖自知。師長在今年修學佛法已經五十六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師長把為佛法、為眾生給我們表演得非常的透徹,統統沒有為自己,天也沒誅,地也沒滅,反而是一切的人感恩戴德。所以當師長講到我們不懂,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依教奉行,有沒有真正把自私自利放下。真正放下了,我為人人是因,感得的果是什麼?人人為我。
諸位朋友,我們現在的果有沒有人人為我?對,這個叫勘驗。這每句經教我們要不要勘驗?要,不勘驗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境界,不勘驗很容易變成消遣佛法,這樣的心態是需要調整的。我們的果有沒有人人為我?在廬江湯池我們第一屆的種子教師,那時候三百多個人當中挑了差不多三十位,他們也是放下了他們的工作,有的在大學教書的,有的當校長當了十多年的,還有的是在公家機關當主管,還有開店的,就是很多行業別都有。他們也都捨下自己的工作,投入了弘揚中國文化的行列,有捨有得,大捨就大得,不為自己了。當到了廬江文化中心的時候,穿的褲子、戴的手套、吃的大米來自於神州大地各個地方都有。大米從東北來的,很可能戴的手套從深圳來的,你看人人為我,為什麼?因為這顆心發出來遍虛空法界,眾生都能感知得到。
甚至於都把當季最好的糧食送到中心給這些老師吃,自己不願意吃這麼好的,自己還吃的不是當季收的這些米、這些食物。甚至上海還有教授們,還有一些公務員退休,師長說一個月一百塊人民幣就可以過活了,他們真幹,每個月只花一百塊錢。(我剛剛講錯了,每個月一百塊,花一百塊錢。)他們就到菜市場買賣剩的菜,那就很便宜賣給他。買到最後賣菜的老闆說:送給你們,不用拿錢了,本來那個都是要丟掉的。後來他們真的是一個月只花一百塊錢,把剩的這些錢去護持我們,護持正法。你看當我們是真發心去利益大眾的時候,大眾對我們是比他自己還要好。真的是就像師長講的,當一個人都不為自己了,他什麼都得到了。所以這一些達到的人生境界,我們都要效法,師長做得到,我們也能做得到。
我們常常在跟很多同修交流的時候,大家都會講師父做得到,不過我們不大可能,我們很難。那是師父,不是我們。請問這一個念是覺悟還是妄念?這樣的念頭多不多?這一念有沒有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當場就不信佛,師父行,我們不行,佛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已經佛化雲煙了。當我們在聽師長教誨,在看佛經當中,我們又順著自己的意思在做註解,那是入了佛門分別執著更多,那會愈學愈執著。
我們要感受得到師長的一片用心,都是為了成就我們這些學生,後學。哪有哪個老師聽到他的學生說:我們這一輩子一定不可能超過老師的,一定比不上老師。這個老師哈哈三笑,說:哈哈,你看我的學生都不如我。有沒有這樣的老師?當老師聽到他所有的學生都說他不可能超過他,他不可能比得上他,這個老師會覺得怎麼樣?會很失望。因為老師一定是把幾十年最精髓的經驗全盤托出給學生,一定是念念想著我走的彎路學生別再走了。當學生感受到老師這分至誠至愛的時候,就用至誠恭敬的心把它領受過來,這分心就能青出於藍勝於藍。
我們常聽師長講到他修學幾十年,後來在講《華嚴經》,突然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諸位朋友,我們聽到這一段的時候有沒有什麼感悟?你看師長幾十年修學的心得,悟到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老實念佛是「行超普賢登彼岸,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你看我們念到這裡的時候怎麼樣?精神都來了有沒有?「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所以我們笑不出來,這都是念的時候做功課而已,隨口帶過。這些話假如入了心,明白了,那太知足了。「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所以「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我們這一句受持廣度生死流,什麼時候幹?往生再說。你看這個又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學佛愈學愈執著就在這裡。在領會每一句經句又加了自己的執著點、分別心,往生再做那不是分別、不是執著嗎?師父有沒有教我們這些執著?沒有,師父都說當下要把《無量壽經》變成我們的什麼?生活,當下即是。
有一位老師學佛學得很精進,很認真。剛好有一次跟師長在交流,這位老師就把他的心得體會跟師父講,講完之後這位老師加了一句話總結,他覺得體會的不錯,他說:佛法不離生活。這句話有沒有道理,你看不錯,這個見地不錯,佛法不離生活。結果師父停了三、五秒鐘,接了一句話:佛法就是生活。不離生活是硬拉上來,那個還有什麼?還有分別執著在裡面,不離生活就是好像有點拉近了,還覺得自己幹得不錯,比別人好一點了。佛法就是生活,那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當下即是。一切時一切處,心不離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而不是心硬要拉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這樣的心境。
行不離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聽了普賢十願,廣修供養,禮敬諸佛,當下聽完了,我們的念頭裡面:好吧,我試試看。你看,我們在聽這個理的時候為什麼會說試試看?我們當下的心有沒有把自己的執著放下?有沒有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個心境、心態都值得我們自己好好勘驗觀照才是。很多人說人如何能笑得燦爛?其實不難,知足就能笑得燦爛,覺得這一輩子無憾,遇到這個法門,遇到師長的教誨,我們已經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你們也要把幸福的心境,大家要把幸福的心境表現在臉上。所以學佛的人讓人家看到覺得好像還欠他會錢,這不行,不能通過。
其實佛菩薩很慈悲都是在提醒我們,我們入了佛門,一看到天王殿就是彌勒菩薩法相莊嚴在我們的面前,也是提醒我們入佛門首先要怎麼樣?要笑口常開,假如笑不出來有沒有入佛門?對。所以笑口常開才能作普賢菩薩,不然我們「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就沒做到。當然大家聽完課之後不要出去見人就笑,不然人家待會誤會說這裡這一群人好像是不是有點問題?就是說面上無瞋,不是叫你見人就傻笑。面上無瞋,一片祥和之氣去待人,面上無瞋供養具,就是在行普賢十願。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裡無瞋吐妙香。口裡無瞋講的都是正知正見,都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那也都是廣修供養、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什麼時候作普賢菩薩?當下我們這一分和氣,我們這種柔軟的言語就是在利行普賢菩薩。
真正生活完全跟普賢十願相應了,我們現在人在哪?有一句話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當下都是普賢菩薩的心境,頻道就接上去了。還會擔心能不能往生的這些問題,就是還沒有把頻道接好,所以臨時要接那個頻道怕按不到,按半天按不到有沒有?假如每天都是這個頻道,根本心都不會慌張。所以要確確實實佛法就是我們的生活,一定要把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實踐在我們生活的當下。這個六和敬在家庭,以至於在我們的公司團體都應該要去實踐到。
六和敬首要的就是見和同解,一定都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正確的思想。這樣就能家和,這樣就能團體興旺。當然見和同解首先就是要好學,這種學聖教的風氣帶動起來,從我開始做起,這樣就很正確。那這節課我們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