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03 07:03:33| 人氣2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幸福人生講座— 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第二十三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三集)  2007/1/18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23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提到言語要謹慎,因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假如我們的話說錯了,別人把它放在心上很難受,可能會造成人家終身的遺憾,我們自己也不願意造成別人這樣的障礙。所以言語就是懂得三思而後言,懂得謹慎來面對自己所講的每句話。在言語當中很重要的,言語是心聲,我們的心平自然言語就能平和,所以調言語也要從根本調,就是調心。心能淨,心能平,心能安,自然言語就不會傷人,言語就不會造成自己跟他人終身的後悔遺憾。我們這次的講題是無怨無悔。所以懂得言語、懂得講話,也能減少人生很多的遺憾。

  如何心平、心淨、心安?跟任何一個人沒有對立心就平了,跟任何一個人沒有矛盾、沒有衝突心就安了,對任何一個人沒有懷疑心就淨了。對每個人沒有懷疑容不容易?我曾經遇到一個朋友,剛好我在安徽的時候,草長的比較長,我們一起去剪草,這個朋友他剛好在旁邊,他就跟我提到說:我接觸了學《弟子規》的這些朋友,他感覺到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聽到這句話心裡高不高興?人家接觸我們就感覺到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要注意,高興了八風就怎麼樣?八風就動了。所以他人對我們肯定的時候我們要更誠惶誠恐,所謂「聞譽恐」。因為別人這個信任是眾人的努力得到的,他這個信任能否保持下去,也是看我們往後的表現。現在贏得大眾的認同、信任,我們要更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然行百里路半九十,到頭來我們把該做的事沒有做好,可能又讓一堆人的信心喪失掉。用這種誠惶誠恐的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他人相信,不只不能夠在那裡好像得意忘形,更重要的是要呵護大眾的信心,因為信心不容易建立。

  所以我就跟這位朋友講道,不只是我們遇到學《弟子規》的人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輩子不管遇到任何人都應該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才是真正真信,於人才能沒有疑慮、懷疑,才能真正心清淨。人對人一懷疑,言語就不清淨,言語就有可能讓別人很不舒服。所以調言語就從心開始調。

  其實當他人不信任我們,我們也不要太難過,我們更應該做出值得人家信任的行為出來。很多的人因為人家不信任,自己難受的半死。難受是不理智的,浪費時間。什麼是君子之風?「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這三句很值得我們來觀照、反思一下。這段話出現最高頻率的是這個「恥」字,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有讀到,「恥之於人大矣」。羞恥的心對於一個人的道德學問影響很大,「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假如一個人時時能有羞恥的心,他這輩子能成聖成賢;假如一輩子提不起羞恥心,那會降級,會日淪禽獸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羞恥很重要。

  羞恥用比較白話就是覺得很不好意思。到底不好意思在哪裡?這個羞恥也要羞恥對方向,假如自己沒有錢覺得很羞恥,追求名聞利養去了,不會進步。什麼才是真正懂得羞恥?我們來看這三句話:第一個君子恥不修。羞恥的是自己沒有真實的修行。不恥見污。見污就是被人家誤會、毀謗,君子沒有任何的難受,他只覺得丟臉就丟在我沒有好好的修行,人家怎麼誤解我我不在意。我們現在很可能顛倒過來,自己沒有好好修行又不喜歡人家批評,所以恥的方向不對了。羞恥應該羞恥自己沒有「德日進,過日少」,那才應該羞恥。人家不了解我們,那不需要羞恥、不需要難受。

  恥不信。羞恥的是自己沒有做出讓人家值得信任的行為。不恥不見信。而不是去要求你要相信我,你們怎麼都不相信我?好像人家不相信你很難受,那個相信哪是這樣求人家來相信。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出誠信的行為,做出值得讓人信任的行為出來,而不是去求人家信任。所以我們現在是人家不信任我們很難受,那個難受是打妄想。應該自己做出誠信的行為出來,依教奉行的行為,自然讓人家更高度的信任。恥不能,不恥不見用。羞恥的是我們的能力太差了,應該要好好的不斷鍛鍊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來利益大眾。所以羞恥的是自己能力不夠,絕對不羞恥人家不給我們當官,不給我們位置去服務大眾。只怕自己沒能力,絕對不羞恥、絕對不會難受別人不給我們機會。尤其在正法道場服務,我們真有本事了,佛菩薩自有安排,根本不需要我們操心。所以正確的羞恥都是要求自己提升,恥沒有好的修行、恥沒有好的誠信行為,羞恥沒有好的本事,絕對不羞恥人家侮辱我,人家不信任我,人家怎麼都不用我。所以後面的三個恥那是好面子,君子不是這樣羞恥的,一定是恥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華沒有提升,這樣羞恥的方向才是對的。

  曾國藩先生的弟弟考試沒有考好,也不是考狀元、不是考進士的考試,就一般的小考試,沒有考好在家裡痛苦了好幾天。跟我以前很像,我考試沒考一百分,考九十八分,哭了好一段時間,真是太丟臉了。因為那時候都不知道怎麼做君子,結果做成小人。我記得我是國一發生這件事,英文考九十八分,一直哭都止不住,我就打電話給我爸爸說:爸,我只考了九十八分。我爸爸說:什麼大事,九十八就九十八,有什麼了不起。我爸爸覺得沒有什麼事,反而就讓我的得失心能緩和下來。以至於我大學考不好,也是在那裡哭,﹙怎麼今天都洩底了﹚,結果我爸爸說:考不好,有信心再考一年就好了,沒什麼好哭的。我爸爸那種很豁達的態度,一下子就把我的眼淚止住了,就覺得我好像大驚小怪。真的,父母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因為我父母得失心很輕,我慢慢的也比較放下了。

  我國中的時候,有幾個同學整整三年都是在同班。有位女同學給我寫紀念冊,因為要畢業了,大家懷念一下。這個女同學在寫給我紀念冊的時候,就畫了一張圖,畫一個小男生在那裡眼淚一直流。你看國一的事,已經三年了她還記那麼清楚,所以給人家印象很深。這種羞恥心不是正面的羞恥心,那是好面子的,那時候我是怕沒有編到特優班。假如我們成長過程都是這種得失,縱使拿到碩士、博士了都很脆弱,禁不起挫折。這都是我們要看到孩子內心的狀況,絕對不能只看到他的分數、看到他的學歷而已。真正愛護孩子要從他的心地、他健全的人格去愛護。

  曾國藩先生看到家裡來消息說這個弟弟沒考上,鬱鬱寡歡,就寫了一篇文章給他的弟弟。這文章上就說到君子處在這個世間,應該是要有「民胞物與之量」。民胞物與就是萬物都要愛護,心包太虛這種心境,要有民胞物與之量,要建「內聖外王之業」。修養自己然後利益天下的百姓,叫內聖外王之業,這樣子的人生才「不忝於父母之所生」,就是不愧父母生我們,讓父母沒有白生我們,讓父母覺得生這個孩子很光榮。無忝於父母之所生,然後才「不愧為天地之完人」。你看老祖宗告訴我們,我們當人定位是三才者,天地人,要成就自己的德行才沒有枉費這輩子來當人。不恥見污就是說不羞恥自己受到人家的侮辱,受到人家誤會他不羞恥。

  曾國藩先生寫給他弟弟的信,一開頭你看那個心量多大,他弟弟一看到這幾句,馬上覺得我怎麼這麼丟臉,比起大哥的心量差那麼多。接著他又跟他說,羞恥憂慮應該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其實這句話是孔老夫子說的,他最憂慮的是德之不修,自己的道德學問沒有修好;學之不講,學問沒有好好的研究,又沒有給大眾做法布施,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聞到道義的事情我沒有馬上去效法,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我的缺點沒有馬上把它改過來,這是我羞恥憂慮的地方。曾國藩先生告訴他的弟弟,你應該是憂慮德不修,學不講,應該效法孔夫子;應該憂慮的是治理天下的人民沒有遇到正法的修學,都繼續在造業;應該憂慮的是,因為那時是清朝咸豐年間,已經有很多外強來侵略中國,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憂慮羞恥的是這麼多的國家來羞辱我們中國,我們應該要自強不息,應該是這個態度。應該時時想著,這麼多人民信任我們,我們應該想還有什麼人民沒有受到我們的庇蔭、我們的恩澤,應該以這個為羞恥、為憂慮才對。

  這才是君子所憂所恥,哪還有時間關心到一個人有沒有升官,一個家吃的飽不飽,自己的榮辱得失,這都不是要羞恥、不是要憂慮的地方,君子沒有時間顧及到這裡。所以從這裡,從這段話到曾國藩先生給弟弟的那一段話,這是修世間的善人,世間君子都應該有這個態度,更何況我們是要修出世間,要成佛作祖。假如還沒有這種觀照、這種態度,要修大乘不容易,大乘一定是在這個做人的根基之上才能修得成。

  剛剛提到別人不信任我們,我們不要難受,但是我們時時要求自己提升。而對待大眾,不管任何一個人我們都相信他,因為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他現在行為不好,那是苟不教性乃遷。他本善的心並沒有改變,還是在,他現在是被習性控制住,我們應該是信任他,然後引導他斷惡修善。假如我們不信任他,他就不可能接受我們的協助斷惡修善,因為我們帶著有色眼光看他,他就全身不舒服,看到我們就趕快跑了。所以我們不管遇到任何境界都要信任別人,別人相不相信我們,說實在的不能去強求,這樣人就豁達了。

  曾子,他是個大孝子,他跟母親都已經有心電感應的默契。有一次曾子到山上砍柴,剛好有朋友來找,以前的朋友來找,可能走路都是走幾個禮拜,甚至都有走上個月都有。朋友這麼遠的地方來了,他的母親擔心讓朋友白跑,就拿個針刺了一下自己的手,希望曾子能夠感受得到。結果曾子馬上覺得心很痛,絞痛,他想一定家裡有事,就趕緊趕回家裡來。一看到母親,就很慌張跪下來:母親,家裡還好吧?母親就說:也沒什麼事,剛好你的朋友來了,我怕人家等太久,所以戳了一下我的手。你看母子有這樣的默契。

  可是剛好有一天,有個朋友來告訴他的母親,他說你兒子殺人了。他母親想我兒子品德這麼好,他不可能殺人。確實曾子殺人,跟他同名同姓的。結果一個人來,他媽媽很堅定的說不可能是我兒子。過了沒多久,第二個人來了:你兒子殺人。他媽媽說不可能。但是心裡有一點怪怪的。過沒多久,第三個人來了,又說:你兒子殺人了。他媽媽就有點驚嚇,趕快走出去問個究竟。你看這麼有默契的母子都難免信任會動搖,所以我們聽了這個故事,應該任何人不信任我們,我們都不要罣礙,好好的修自己,日久見人心,何必難受?何必花一大堆時間在那裡解釋?但是假如這麼一解釋,關係能夠馬上化解,解釋也有它的急迫性,需要的話還是要解釋。但是解釋了也沒什麼用,那就不要刻意的去說明,我們反而該怎麼走怎麼走,自自然然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為什麼孔夫子在《論語》第一句提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已經告訴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學。第一句當中第三小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要修行成為君子聖賢,要懂得人家不理解我們,我們不難受,所以能有大眾都不知道的見地。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現在的家庭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知道,一般的人不一定知道。我們都知道現在最急的是什麼事?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已經了解到,一般大眾縱使沒有了解,我們先做,我們不抱怨任何人。有這樣的見識,才能有舉世不為我去做的志氣;有了這樣的志氣,才能契入人所不能到而我獨到的境界;有人家不能到的境界,才能有遯世不見知,人家都不了解,我們也沒有任何的罣礙,而不悔。遯世不見知而不悔。舉世的人都不了解我們,但是我們做得坦坦蕩蕩,沒有任何的後悔,這都是氣慨、都是境界。當初林則徐先生要到廣東虎門去禁鴉片的時候,也是很多的阻力障礙,你看他也無所畏懼,當仁不讓,勇往直前去做這件事情。

  人與人的信任是門大學問。我曾經在書上看到一段孔夫子跟他學生的故事,那也是考驗人跟人的信任。那時候夫子帶著學生要到楚國去,遇到了陳蔡絕糧,大家記得這個公案吧?我們在前幾節課有提到。結果後來整整餓了一個禮拜,一個禮拜是很難受的。子貢很有辦法,他偷偷突出重圍去跟當地的一些人民換糧食。換了一點糧食回來,就交代顏回﹙顏淵﹚煮粥分給大家吃。一個禮拜沒吃東西了,現在終於可以喝粥了。顏回在那裡煮粥,煮著煮著,突然水蒸氣冒上去。以前都是土房子,用泥土做的房子,冒上去之後,土就有點溼潤就掉到粥裡面,這個時候顏回馬上拿著杓子一下子把它勺起來。因為他很怕假如這個土擴散開來,那整個粥都不能吃了。所以他瞬間把它勺起來,心裡想這個假如給大眾吃了,大家一定很難受,可是扔掉又很可惜,怎麼辦?結果顏回馬上就自己吃了。說時遲那時快,子貢剛好走進來,一看顏回居然在那裡偷粥喝。你看他們也是幾十年的老同學了,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子貢馬上:顏回看你平常一副君子的樣子,原來遇到這麼緊急的時候,你也先下手為強。他沒說話,子貢就走出去了,去找孔子。

  到了孔夫子那裡,子貢的口才很好,他有沒有可能走進門去對著孔夫子說:夫子,顏回偷粥喝。他講話很有藝術,子貢馬上進去的時候,他就問孔夫子:夫子,仁人廉士,窮改節乎?仁人廉士遇到一些瓶頸挫折、遇到一些困境,會不會改變他的氣節?「仁人廉士,窮改節乎」,諸位朋友,會不會改?夫子馬上回答:會改變氣節就不能算是仁人廉士。這是子貢問的第一個問題。接著子貢又問了第二個問題:夫子,顏回是不是仁人廉士?你看子貢很厲害,問話一步一步的就問進去了,夫子馬上斬釘截鐵:我觀察顏回很久了,他絕對是仁人廉士。你看那是師生之間的信任。第二個問題問完了,第三個問題出來了:夫子,我剛剛明明看到顏回偷粥喝。其實這很有學問,當下夫子怎麼回應?夫子會不會:不可能!那不就跟子貢對起來了?子貢又說我親眼看到的,這個時候又否認,那是不是子貢也很難受?夫子你怎麼都信任他,不信任我?所以你看這個應對當中,夫子有高度的人情練達。子貢一咬定我親眼看到的,夫子馬上沒有回應這句話,夫子就說到:我想可能另有原因。

  這每個故事當中的應對都會影響到往後的整個人和。我想另有原因,子貢聽了也不會很難受。當場夫子站起來,他就自己走出去,其他學生有的就跟過去,那夫子就很自在走,走到廚房去。一走進去,夫子會怎麼講?他會不會對著顏淵說:顏回,你怎麼可以給我丟臉?會不會這麼講?因為這些聖賢人他縱使被誤會了,他都不願意解釋,人家誤會他,他會去承受,他不希望讓人家難堪。結果夫子怎麼問?那個都是師生之間的信任,夫子一進去說:顏回,我昨天夢到了我的祖宗,那就代表我的祖宗要幫我們解這個危難;已經被困了一個禮拜,我的祖宗可能要幫我脫困,所以我希望把粥先拿來祭祀我的祖宗。這個時候顏回馬上:夫子,不行,這個粥不衛生。因為夫子很清楚顏回對祖宗很恭敬,所以不管是什麼原因,他只要已經先喝過這個粥,他有沒有可能再拿它來祭祖宗?不可能。所以只要夫子這麼講,他知道顏回一定會把為什麼喝粥的原因講出來。當場顏回跪下說:夫子,不行,這個已經我喝過了。因為那個土掉下來,所以我趕快把它勺上來,丟了又很可惜,所以我就先喝了,到時候大家喝乾淨的,我也不用喝了。

  結果當下夫子會怎麼做?夫子會不會回過頭來:子貢,你搞什麼?夫子沒有。夫子:原來是這樣。他也沒有瞄著子貢看,都沒有。夫子只是淡淡的:哦,好,那就不用了。自己就走出去了,其他的學生也跟著走出去,就留下一個人在那裡很不好意思。所以你看夫子真的是非常溫良恭儉讓,都留住人家的面子,不讓人很難堪,這都是講話的藝術。很可能在整個過程當中,夫子假如講話很強勢,可能子貢或者某個學生都會覺得很難受。這個故事也給我們反思,你看師生之間,還有師兄弟幾十年交情,這個信心到哪裡;還有也讓我們想到《弟子規》的一句話,「見未真,勿輕言」。這個見未真是縱使你是親眼看到的,都不見得是對的,為什麼?因為雖是親眼所見,但是那個動作是自己去想的,而不見得是真正的情況。所以人跟人往往本來沒事,就是因為這樣的誤會,搞得朋友交情搞砸了都有可能。所以心不能急躁,不能對人懷疑,要好好的去搞清楚狀況。縱使真的對方做錯了,我們也不要用指責的態度,反而是應該用協助、用幫助他的心,再續朋友的緣分。

  我們辦課程的時候,差不多有十個學員來,我們會派一個輔導員,就是一個隊有一個輔導員來帶。剛好有個輔導員,他帶隊伍的時候他就走在最後面,照理說應該是排在前面。所以我們有個老師看到這一幕,過去就對著這個輔導員說:輔導員要走前面,你怎麼走後面?接著這位輔導員就說:因為我感冒,怕傳染給人家。這個老師一聽覺得很不好意思。你看我們看到了,先想著你怎麼這麼不負責任,但是其實他還是為這個隊伍著想,自己感冒了不好意思,傳染給別人就不好。人家可能是善心,可是我們有可能誤解他。

  這一句,見未真勿輕言。這個見未真,不是見到了那個影像、那個情景,而是真正見到了人的心境,這才是看得準。所以看人不容易!《論語》裡面講,孔夫子回到家裡,家裡人通告馬房失火了。馬房一失火,夫子第一個念頭說傷人乎?有沒有人受傷?並沒有問馬有沒有受傷,先問的是人。假如重視財物的話,很可能說:我的馬有沒有受傷?夫子對人很關愛,所以他不是先問財物,是先問人有沒有受傷。

  漢朝有一個讀書人叫丙吉,丙吉是個忠臣。在漢武帝末年的時候,漢武帝因為有點迷信邪說,被蠱惑了,就搞得整個皇室非常的不安,甚至於連太子都受到陷害,太子也自殺身亡,漢武帝還殺了自己很多的子孫,搞得滿城風雨。在一所監獄裡面,丙吉在裡面當官,他偷偷的把漢武帝的曾孫﹙漢武帝是曾祖父﹚保護起來,讓他免於受傷害。結果漢武帝又聽到會看一些所謂磁場的人說,監獄裡面有天子的氣息,就是監獄裡面很可能有以後的皇帝。漢武帝那時候比較沒有理智,居然下令到監獄裡面去把所有的人統統殺掉。本來漢武帝不知道自己的曾孫關在裡面,因為他是下令要除掉很多自己的子孫,就是搞得很亂。那個時候是有一個事件是巫蠱的事件,就是一些異端邪說,漢武帝沒有分辨清楚,所以他們整個家族都受難。

  當漢武帝的軍隊人員要去把整個監獄人都殺光的時候,丙吉站出來,說任何一個無辜的人都不可以濫殺,更何況是殺自己的子孫。丙吉那時候豁出去了,連自己的命都在所不惜。所以這股正氣把漢武帝的理智喚醒,漢武帝馬上反省就下令不可以這麼做。後來丙吉保護的漢武帝的曾孫,最後是當了漢宣帝,真的當了皇帝。但是漢宣帝小時候是丙吉救的,可是後來漢宣帝長大以後當了皇帝,這件事丙吉都不講,都不邀功。因為一個忠臣他覺得盡忠是他的本分,他不可能去給人邀功的。但是後來這個消息也傳到漢宣帝的耳裡,對他非常的感激,而且他都完全不提這件事,漢宣帝對丙吉的德行更加的感佩。而丙吉也靠著自己的本事做到了宰相。

  有一天丙吉走在路上;突然有一群人發生衝突,而且已經有人流血了;剛好有人來通報旁邊有這樣的衝突產生,丙吉點點頭:好。繼續走,沒有管。走著走著看到有一頭牛躺在地上在那裡喘息,好像有點生病的樣子。丙吉主動的跑過去檢查這頭牛,了解情況,這個牛是不是得瘟疫了?是不是得病了?一了解因為這頭牛不守規矩,亂跑,主人追牠,追得牠氣喘噓噓,所以只是在那裡喘氣而已,沒病。了解完之後,丙吉鬆了一口氣就走了。

  回來的時候,他的部屬就有點意見。因為以前的人讀過書,心裡想人家孔子是問人不問馬,我們這個宰相是問牛不問人。你看都只看到表相而已,見未真勿輕言。假如這些部屬回去說:我們這個宰相怎麼關心畜生,不關心人?那這就已經毀謗宰相,但是他的部屬跟他也挺有默契的,還會主動問他:宰相,你怎麼這麼處理?接著丙吉就說:我今天是一個宰相,假如民間發生了一點小事,發生衝突了,我一個宰相去管,那會造成什麼情況?本來是縣太爺處理的事,麻煩了,太守要出來,總督也要出來,全部的人都很緊張,那不是弄得人仰馬翻嗎?既然我已經了解了,雖然起衝突,當地的官員已經過去管了,我一個堂堂的宰相就不要去把事情搞得更複雜。所以今天一個鄉鎮的事情,行政院打個電話關心,總統府又派人下來,你看會搞得多複雜,是吧?所以都是用理智在處理事情,不能我當宰相了,到處什麼事都管,那變擾民了。以前一個皇帝出巡,那不得了,要花多少人力、物力。

  接著,為什麼問牛?因為假如一頭牛生病了,有了瘟疫,牠很可能會傳染其他的牛。這麼一傳染開來,死去的牛太多,人民可能就要挨餓受凍了。所以關心牛是關心人民有沒有飯吃,這個事情大,要很謹慎、要很敏銳。你看從表相上看,好像跟孔夫子不一樣,從心地上看那是真正學到孔夫子的學問,就是這顆仁愛的心。

  講了這幾個故事,也讓我們對於信任他人有一些思考。所以不懷疑人,不疑慮了,心才能淨;我們不對立,心就能平;我們不要有矛盾衝突,心就可以安。而真正修學的人,「凡是人,皆須愛」,那就沒有對立了。假如接受佛家的教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跟我們是一體的,就更不可能跟任何一個人對立。我們更要期許自己,就好像是一個整體一樣,眾生跟我們就像一個身體一樣,現在他迷了,他難受了,比方就好像我們胃痛了,我們絕對沒有一個念頭還在罵這個胃,你怎麼在痛!甚至於還拿著拳頭揍它,有沒有可能?不可能。我們一定是用各種方法來讓這個胃趕快好起來,那就沒有對立、沒有矛盾、沒有衝突了。所以已經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就應該循著真理來立身處事才對。

  所以言語的心態對了,我們在言談當中就不容易出差錯。而在言談當中,我們也時時有一顆利益他人的心來講話,不然話說多,不如少。因為言多必失,話很多的人往往容易後悔,因為話說出去又收不回來。講話當中我們要很謹慎,講話要很厚道,所以凡一事而攸關人家終身的名節,「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縱使我們是真正看到了,確見實聞,不可著口,「凡一語而傷我長厚」,有一句話傷了我厚道的心,「雖閒談戲謔」,雖然是好像跟朋友吃完飯在聊天,閒談開開玩笑,戲謔,都應該謹慎,「慎勿形言」。這是講話厚道的態度。因為有一件事假如關人家終身的名節,我們一講很可能斷了他改過的機會,甚至於他會自暴自棄,還會尋短見都有可能,這個時候要幫人掩蓋過失,讓人有改過自新的機會。縱使我們親眼看到了,不要把它輕易掛在口上說出去。有一句話會傷到自己憨厚的心,縱使是跟人開開玩笑,都不應該隨便。很多時候朋友好像很多年交情,突然一次一起吃飯的時候對方做人身攻擊,到頭來打起來,甚至於鬧出人命都有。所以言語的態度相當關鍵,要時時體察自己的心有沒有佔別人便宜,有沒有挖苦別人,還是時時有保持我們這顆利人的心、厚道的心。

  言語確實是最容易損陰德,也是最容易積陰德的。我們能「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這個言語就積大功德,讓大家都懂得來行善。所以我們講話真正時時要能利益大眾。這一節我們先講到這裡。

 
摘自:http://ft.amtb.tw/dv.php?sn=52-184-23&lang=zh_TW

台長: 自如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