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17 18:05:34| 人氣2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和 諧 世 界 . 從 心 開 始 (淨空法師 講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淨空法師 講述)

200614日於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講話

 

最近學習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文殊菩薩告訴我們一個總綱領,「善用其心(清淨平等覺),則能成就一切勝妙功德」,怎樣善用其心? 經文略舉一百四十一願。從這些例子裡,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就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應該怎樣用心。一百四十一是表法,清涼大師說得很清楚,一百就是十信位。十信是學習的基礎,每一位都圓攝一切位,十乘十是一百,這是詳說。四十一則表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此是略說。經文對於基礎教學說得很清楚,說了一百首,最難的就是基礎教育。

今天學佛遭遇到嚴重的困難,念佛念這麼多年,連個消息都沒有,誰趕說有把握往生,原因在哪裡? 就是忽略了基礎教育。淨宗同學修行的五個科目,首要的「淨業三福」是整個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學佛的基礎教學,佛非常慈悲講得很周詳,我們真的明白了也掌握到了。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根本,是世間法,不是佛法,做到了沒有? 如果不能落實,連根都沒有。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接受三皈才是佛弟子。所以第一條是世間善人,就是佛經上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世間善都沒有,怎麼能學佛? 佛是大善,佛的善是建立在世間善的基礎上。

在戒律裡,《佛藏經》說得很好,「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小乘是什麼? 是人天善,學佛必須從人天善上紮根,如果連人天善都沒做到,佛不承認你是他的學生。最近有同學從內地來表示,現在國內學習《弟子規》的風氣很盛,有年輕的同學,還有不少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原本都以為自己很孝順,做得都不錯,結果學了《弟子規》之後,才感到很慚愧,孝悌實在沒有做到,與《弟子規》的標準差太遠了!這是弟子規教學,開始產生效果,很難得。

中國佛教從唐朝中葉以後,就不學小乘了,而以儒、道代替小乘,從前無論在家出家,學佛的同學沒有不念儒書的;換句話說,沒有不學《弟子規》的。也許不叫《弟子規》,但是跟《弟子規》總是同一類的課目。陳弘謀的《五種遺規》裡,《養正遺規》、《訓俗遺規》、《教女儀規》就與《弟子規》是屬同一類的書。已經重新製版,分為五冊,第一、二冊已經出版。過去學習也不一定是用《弟子規》,而是用《養正》和《禮記》裡的《曲禮》、《內則》。《禮記》也有十幾篇,每一篇都很好,學這些規矩教訓,奠定修養的基礎,才曉得怎樣「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要澈底將這兩句落實在《弟子規》上,《弟子規》如果不能百分之百做到,這兩句話也就不可能做到。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經》是學佛的基礎,非常重要,曾經詳細講過,留有錄相帶及光碟。有些同學發心,依照講演內容整理成文字,這篇文稿我看過,並加以修正,印製成書大量流通,以此奠定學佛的基礎。如不能把《弟子規》與《十善業道》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則三皈五戒就做不到。三皈是覺、正、淨,就是此地講的「心淨、心安、心平」。惠能大師在《壇經》裡與大眾開示,他不說皈依佛,而說「皈依覺」,「覺而不迷」是皈依佛;覺則心安。「正而不邪」是皈依法,心平。「淨而不染」是皈依僧,心得清淨。這三句話即是三寶!能大師說得好。現在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很多人聽不懂,反而產生誤會,皈依佛就想到佛像,皈依法就想到經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其實佛說三皈是皈依自性三寶,也就是「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清淨」這個意思,千萬不能會錯意!

這三句應該如何學習? 第一要覺悟,覺什麼? 聖人教人都是先將學習的總綱領傳授與人。《三字經》開端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就是覺,肯定所有一切人的本性本善。佛教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與「人之初,性本善」是相同的意思,肯定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必能成佛!他本來就是佛。所以人本來就善,為什麼變成不善? 學壞了。人人都有佛性,為什麼會變成眾生? 學錯了。由此可知,「教由興起」,教育多麼重要!

宗門教育學確實相當高明,開端就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性本具。首先肯定一切萬法從自性生,也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宇宙、萬物、眾生從哪裡來?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肯定一切法從自性生。自性、自心是真佛!所以真佛是自己的自性,成佛沒有別的,恢復自性而已,絕對不是說自性之外還有個佛給你成,所以眾生覺了就稱「佛」,迷了就稱為「眾生」;凡聖的差別就在「覺、迷」。

現在迷了,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已經養成了許多壞習慣、壞習氣。因此要先覺悟,覺悟才產生信心,有信心,才能成就;「信為道元功德母」,若沒有信心,什麼事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一切事,成就大大小小總是決定在信心,明白這個道理信心自然生起。相信所有一切不善,自性裡面沒有,也就是馬鳴菩薩《起信論》裡說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煩惱習氣本來沒有,都是「不覺」變現出來的。殺生、偷盜,自性裡也沒有,為什麼現在會有這些習氣、這種行為? 都是染上妄想、分別、執著的現象,這不是自性本有的。

應該從哪裡開始修正過失? 從十善業道。老師教我放下,放下殺生,殺生的範圍很大,不但殺生,想害別人,對他的生命安全有威脅的念頭算是殺心,這些都屬於放生;對別人的財物有損害的念頭是盜心。所以菩薩戒和比丘戒不一樣,比丘戒的結罪,是論事不論心;菩薩戒則是論心不論事,只要起心動念,就已經犯戒了。恨某個人,想謀害某個人,雖然沒有實際行動,但只要有這樣的念頭就錯了,這個念頭就是殺心,已經算犯了殺戒。沒有偷他、盜他的,只想佔點小便宜,就犯了盜戒,盜心不除,心就不善,所以菩薩戒是從起心動念結罪。

不善的事物太多太多了,歸納起來不外十大類: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愚癡,全部放下捨盡,也就落實十善業道,心就清淨了,心清淨就生智慧。《今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為什麼現在沒有智慧? 心不清淨。心就像水一樣,水清淨的時候沒有波浪,就像一面鏡子,外面景色照得清清楚楚。惡是心水起了大風大浪,有一惡念就起波浪,何況十惡並作,那真是大風大浪,心又怎麼會清淨呢? 所以要想心清淨,一定要落實十善業。

現在知道要修十善,可是事上總是做不到,這是什麼原因? 就是從小沒受過弟子規的教育。所以真正講「修行」,「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錯誤的行為太多了,總括來說不外乎三大類: 念頭,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言語,口業的行為;身體的造作是身業的行為。所有的行為用身、語、意這三大類,就全部包括盡了。十善業就是從這三大類再稍後細分: 身業~殺生、偷盜、邪淫,屬於身之造作。口業~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屬於口之造作。意業~貪、瞋、癡,屬於意念之造作。自性裡本來沒有造作,沒有的能不能斷得掉? 當然能。自性裡有的,一定可以恢復。諸佛菩薩恢復了,我們當然也可以恢復,從這裡建立堅定的信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自性本有的智慧就生起來了。智慧生起,才能進一步把錯誤的觀念捨掉,這就是六祖講的「八邪」,邪是不正。;邪見: 錯誤的見解;邪思: 錯誤的思想,想錯了、看錯了;邪語: 說錯了;邪業: 做錯了;邪命: 是現在的生活方式不正確。有同修問我,北方有個很不錯的佛門弟子,想建一所道場,但是緣不成熟,在外面借貸了很多錢建道場,這就屬於邪命。要靠負債、靠化緣、募捐來養活這個道場,多辛苦!他的心怎麼能安,怎麼能清淨? 同時又增加別人的負擔,人家願意嗎? 這是屬於邪命,這種方法錯了,不可以做。

釋迦牟尼佛在世做出最好的榜樣,他一生沒有建道場,他的道場在哪裡? 人在哪裡,他的道場就在哪裡。在樹下、河邊,學生們地上團團圍坐,就為大眾講經說法,解答問題,沒有講堂、也沒有桌椅,都是坐在地上。這樣的示現,一定要懂得他的意義。以後雖然有國王大臣、長者園林別墅的供養,釋迦牟尼佛與他的學生有個地方居住,這是示現隨緣。有房舍就進入裡面教學;沒有,就在河邊樹下,裡外不礙事。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可以有使用權,不可以有所有權。所以只能邀請法師到精舍講經說法,講完畢他就走了,不是說,這個精舍供養法師。法師出家了,送一個家給他,又把他枷回來,這是錯誤的!所以要明白一切供養,只接受使用權的意義。

 

  

 

台長: 自如
人氣(21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淨空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和 諧 世 界 . 從 心 開 始 (淨空法師 講述)
此分類上一篇:和 諧 世 界 . 從 心 開 始 (淨空法師 講述)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