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30 21:53:59| 人氣7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愛智‧智愛】暫時性的句點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思路】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發生與存在的意義與適當時機,然而,有些事情可能超過我們所能負荷的強度。在任教的十二年間,我曾幾度面臨人生重要的關口,存續與毀滅的可能性中,也許我僥倖的生存了下來,因此才有機會去挖掘出內在隱匿不現的強悍意念。

 

  誠如齊克果(引自彭明輝-小說導讀)在日記中所提到的:只有達到絕望之點的恐懼,才能把人的最內在發展出來──雖然在這種醫療的過程中有些人會猝死。因為未死,所以擁有重新檢視自己生命的機會。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被動的人,總是在別人給予的選項中撿擇一個喜歡或不太討厭的決定,然後就悶著頭堅持下去。對於某些事情我不太願意浪費時間去思考,但對於某些事情卻又想得太複雜。

 

  齊克果說道:「我思考得越多,越失去自己的存在;相反地,我越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便思考得愈少。」而米蘭‧昆德拉則在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得獎感言中提到:人們一思索,上帝就發笑因為人們愈思索,真理就離他愈遠(引自彭明輝-小說導讀)

 

  若從這幾個角度來檢視自己的教學歷程,那麼我的前八年應該是「實踐多於思考」,而後四年則「思考多於實踐」吧!前八年的生活我忙碌到沒有時間思考,行動永遠趕在思考之前就已經展開,橫衝直撞也許免不了讓自己傷痕累累,但在讓上帝發笑的這後四年裡的我也許更為荒唐,做了許多荒繆至極的發想,因為這些多餘的思考,甚至讓自己陷入逆境的迴圈。也許我曾經想要逃脫,可糟糕的個性使我一旦沉溺於悲傷的心境裡,便會讓自己一直往下沉淪,彷彿到底了才能倚靠雙腳的作用讓自己返回現實之中。

 

  卡繆(引自彭明輝-小說導讀)曾說:人必須生存,必須創造,必須活在那想要哭泣的情境裡。我似乎也企圖在「那想哭泣的情境裡」萌發「生存」與「創造」的勇氣。

 

  這過程中我所遭遇的最大衝突莫過於人己間的矛盾。世間存在著許多吊詭的陷阱,人們期望自己能夠與眾不同卻難以容許他人的不同;我們鼓勵人們表達自己的看法卻不太願意聆聽不同的意見。

 

  伏爾泰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僅存在於一種無法實現的理想狀態中,多數人面對異議的態度比較接近米蘭‧昆德拉所說的「Kitsch(媚俗)」。

 

  米蘭‧昆德拉在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的得獎感言談到的「Kitsch(媚俗)」相當有趣,他說:「Kitsch 這個字源自於上世紀中的德國。它描述不擇手段去討好大多數的心態和作法。既然想要討好,當然得確定大家喜歡聽什麼。然後再把自己放到這個既定的模式思潮之中。Kitsch 就是把這種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麗的言語和情感把它喬裝打扮。甚至連自己都會為這種平庸的思想和感情灑淚。(引自彭明輝-小說導讀)」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傷害任何人,也不想當烈士,但在觀念衝突的討論中,鮮少有人願意將發言的機會交給我,或者應該說人們容易忘記在他們眼中年紀輕、資歷淺的我也有發言的權利。星書閣讀書會的一位夥伴曾在《動物農莊》一書的討論中提到:「不容易被催眠的人就容易被摧毀。」這句話讓我陷入長長的沉思,但巴斯卡說的很好:人不過是一棵蘆葦,是世上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棵會思考的蘆葦。要壓倒他很容易,一滴水就可以讓他窒息。但即使整個宇宙都要來毀滅他,他還是比毀滅了他的宇宙更高貴: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脆弱,知道自己的死亡,而宇宙對自己的力量卻一無所知。所以,人的全部尊嚴在於思想。在思想中我們可以超越無限的時空。我們應負起這尊嚴,善用思想,這是人生的準則。(引自彭明輝-小說導讀)

 

  或許是因為害怕危及表象的和平氛圍,或許是害怕自己的權威被挑戰,所以必須將無法和多數人一樣服從的我視為團體的破壞者,在顯性的輿論環境中以莫須有的罪行將我塑造成一個不是我的我。然而,一味的、重複性的打壓其實並不能讓我真正住嘴,屬於我的聲音仍是存在的,我將它們轉化成行動的語言,以所做之事作為我的反駁。

  

 

 

【抉擇之境】

 

  Greene1995)在「Teaching for openings」一文中寫道(p.112):

 

To meet a wall or a barrier in our way and simply take another path is to acquiesce, not to resist. To speak of a dialectic is to speak of forces in contest: the factors that hold us in place, that stand in the way of our growing, and the factors that provoke us to act on our desires, to break through the obstacles, to become different, to be. Not to recognize something as an obstacle to our growing may well be to acquiesce in oppression, especially in if we live in oppressive or humiliating circumstances. The alternative may be what Milan Kundera (1984) describes as an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a feeling of living among chance happenings and fortuitous encounters, without clear possibilities. Or it may be a mere submission to fatalism, to what Kundera’s characters call “Es muss sein!” (p.193), a sense of overriding necessity. Or-and this is what I am reaching toward- it can be a life lifed in tension and a kind of ardor, with the dialectical struggle never quite resolved. Indeed, we would not need to be wide-awake to our lives if it could be resolved.

 

(譯)

遇到牆壁或屏障時,簡單地採取另一種途徑是一種默許,而不是抵制。辯證的發言是力量的陳述:這力量使我們立於所處之境,支持我們的成長,同時喚醒我們慾望的行動,去衝破障礙,變得不同。不將某些事物視為我們成長的障礙也許就是默許某種壓迫的存在,特別是當我們生活於壓迫或侮辱的情況下。另一種可能就是米蘭‧昆德拉(1984)描述的「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種生活於機會和偶然發生之事下的感覺,沒有明確的可能性。或者,它可能僅僅只是一種宿命論,昆德拉稱之為「Es muss sein! (第193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壓倒一切的必要性。也或許,這就是我嚮往的──它可以是一種存在於緊張和熱情之中的生活,其間的辯證鬥爭從來沒有被完全解決。事實上,如果它能夠得到解決,我們就不需要對生活產生「wide-awake(意識覺醒)」。

 

  你在遭遇阻礙時會怎麼做?停下腳步、繞道而行還是願意嘗試突破障礙呢?這是一個沒有標準、沒有是非對錯的選擇。然而,電影「刺激1995」有這樣一段話:「一開始你排斥,後來你習慣,最後你離不開。這就是體制化。」我想任誰都無法否認社會制度可以是一種人為操縱,某種程度上它確實宰制了人們的生活。「如果你不能夠去改變的話,你就只能夠去承受。(取自「斷背山」)」如果承受是一種默認,在你接受意識形態的宰制並對他人執行意識壓迫時,你同樣失去了為自己抗辯的權利,儘管認同多數人的看法、遵從多數人的決定是較容易的事情,但多數人的意見就一定是正確的嗎?你是否曾經這麼質疑過?

 

  電影「喜馬拉雅」提醒我們:「如果有兩條路,一定要選艱苦的那條,它會把你最好的那些東西給榨出來。」當紅韓劇「成均館緋聞」中也有這麼一段話:「在易走的路和艱辛的路之間,要選擇艱辛的路走,那麼即使無法每次都成功,你也絕對不會後悔。」詩人Robert Frost在「The Road Not Taken」亦寫道: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譯)

曾有兩條小路在樹林中分手(分道),
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在每一個抉擇的當下,我只是卑微的做出自己的選擇,表述或沉默、逃避或是迎擊,也永遠必須面對自己言行的反撲,因為我的言行出自於我,它們因我的存在而生,同樣也影響著我的存在。

 

  事實上,人生的道路豈容我們一再逃避,我們的過去永遠影響著現在,而現在也永遠操控著未來的方向。就像米蘭‧昆德拉在《認》中所說:「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引自彭明輝教授之小說導讀)」

  

 

 

【美好的際遇】

 

  在一個思考留下或離開教職的當口,上天賜予我一個美好的境遇,讓我換了一個腦,翻新了整個視野,使留下或離開二選一的抉擇演變為更複雜問題,但我卻樂於從中去尋找適合的出口。

 

  用生教授(2010)曾引用Fullan的論述說道(p.24):

 

  道德領導和改革是很重要的,以道德目的建立合作的文化,重視抗拒的異議,以抗拒作為改革的攻略,以不同的意見做為檢核的參考。異議者是新理念和突破的來源,缺少衝突是衰亡的象徵,「均衡是一種死亡」,促進負面的回饋是改進的一個步驟。

  

  成功的組織不能只有同心的革新者,而是奠基在差異上,歡迎其他人擾亂組織的均衡,轉回混亂的邊緣。「尊敬你希望他沉默的那些人,超越抗拒的圍牆!Fullan2003)」這種道德目的和合作的文化是改革的基礎,更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

 

  作為一個教師,我也許沒有資格或能力去談及課程改革的大工程,因為即便是在教室裡的作為,也常常受到監控與阻礙,但是,對一個以教育作為志業的人來說,我有權利也有義務對教育的環境與體制提出質疑。「如果我的看法是錯誤的,請說服我。」身為一位教師,我應該可以提出這樣的請求吧!

 

  陳幸蕙在《青少年的四個大夢Ⅰ》提到:「生活的藝術,不是做你喜歡的事,而是喜歡你做的事。」費曼亦於《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書中指出:「那些熱愛自己工作的人,絕對不是知識偏狹的專家,也不是什麼都會的萬事通,而是做那些自己喜歡的事的人。

 

  回顧這十二年的教學生涯,我將自己在這條路上的思緒與掙扎粗略的如是記下。也許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志向,也沒有真正完成什麼事情,但我很幸運的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喜歡自己所做之事,這可能是從事教育工作最令我感覺欣慰的部份了!至於未來,我相信生命自會找到它的出口。我謹將思考交付實踐的過程,由它來指引我的方向!

  

 

 

附註:

 

參考資料

 

彭明輝教授之小說導讀

陳幸蕙《青少年的四個大夢Ⅰ》

費曼《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

歐用生《課程研究新視野》

Robert Frost的詩作「The Road Not Taken

GreeneReleasing the imagination: essays on education, the arts and social change.

 

The Road Not Taken(原文)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台長: 巫婆
人氣(75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愛智‧智愛 |
此分類下一篇:【愛智‧智愛】我們來自木瓜園
此分類上一篇:【愛智‧智愛】為臺灣PME36喝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