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5月29日(星期日)早上午9:00分,第一次在校外進行讀書會,這天不知是日子太好還是讀書會時間沒有說明清楚,以至於出席人數只有四人,但奇怪的是,時間意外的不夠用,足見巫婆的時間管理能力有待加強了。
這次的讀書會依然由成員各自決定分享的書籍或篇章,記有(若以下內容有誤,請夥伴告知巫婆,我會立即修正的。):
Apple的:
劉墉──《把話說到心窩裡》
安德魯‧克萊門斯──《成績單》
阿賊的:
R. A. 薩爾瓦多──「黑暗精靈」套書
艾琳‧杭特──「貓戰士」套書
育慈的:
今周刊729期(2010.12.9)──
裕隆少主嚴凱泰絕地大反攻-逆襲
巫婆的:
Van Manen(2002)─Writing in the Dark【在黑暗中書寫】
Greene(1973)─Teacher as Stranger【教師即陌生人】
連結:
如果兒童劇團──《狗狗Lucky歷險記》
天下雜誌-生命與夢想(2010.9.1)──
柯沛寧-原來,我是好老師
【發想與連結】
看似搭不上線的一切,原來都藏著隱而不現的牽連!
首先由Apple不經意的閱讀──《成績單》談起。書中主角是一名資優生,她無法忍受以分數來衡量一個人的作法,試圖以爛成績來擺脫旁人對其生活的箝制。而劉墉──《把話說到心窩裡》的內容,Apple嘗試以書中的一個例子為引,來說明話語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內容約莫如下:
(例一)
秘書在接聽來電時說:「請問您是哪位?」
來電者:「我是某某某。」
秘書:「喔,很抱歉,老闆現在不在,無法接聽您的電話。」
(例二)
秘書在接聽來電時說:「請問您是哪位?老闆現在不在,無法接聽您的電話,您是否方便留下聯絡資料?」
來電者:「我是某某某……」
例一與例二中的來電者都是老闆不想接聽電話的對象,但例一秘書的說法很容易讓來電者感覺出自己的不受歡迎,但例二則不會讓來電者有此感受,此外,若例二中的來電者為老闆願意回應者,秘書只要順勢說:「老闆剛回來,我請他接聽您的電話。」即可。
阿賊想要分享的「黑暗騎士」與「貓戰士」這兩套書都帶點超現實的意味,一直到讀書會尾聲,阿賊才道出他在這兩套書中獲得的獨特感受──一種想要逃離舒適生活的想望。
而育慈受限於巫婆時間管理的不當,只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分享閱讀《今周刊》的收穫,她描述道:嚴凱泰以「以人為本」的概念作為納智捷的發展主軸,整個創發納智捷這個品牌的歷程猶如標題「逆襲」般令人欽佩。(「逆襲」原意為擔任防禦工作的軍隊,改變守勢而攻擊敵人。)
…………………………停格五分鐘…………………………
(想想看,上述內容有無關聯性?)
在《成績單》與《把話說到心窩裡》後,巫婆分享了兩個生活實例:
(例一)
某高中正門懸掛著恭賀某生保送臺大醫學院的紅布條,使同校學生以為學校是為金榜題名者而存在的,其他人不過是陪襯。
(例二)
某些人得獎時,校長在頒獎前說:「其實大家的能力都很強,只是沒有參加競賽的習慣,只要各位願意交出作品,必定都能獲獎。恭喜某某某獲此獎……」
另一些人得獎時,校長則於頒獎前說:「能獲得這個獎實屬不易,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恭喜某某某榮獲此獎……」
說話的技巧是很重要,有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有時我們不得不坦言,說者的話語即便是無心之言,其背後皆受到某種意識型態(或權力結構)使然。
是誰決定了哪些知識是重要的?
當我們習慣為每一件事情標定它的價值時,語言也不再純粹用於表現其字面的意義,它含括了整個社會賦予的價值判斷。當你看到「第一名」的字眼時,你也許會聯想到:厲害、認真、聰明……等正面辭彙,你也可能聯想到:驕傲、自以為是……等負面辭彙。
處於一個詭譎多變、人心莫測的人際關係中,思考與說話的技巧確實需要經過良好的訓練,才能不受主流價值的影響與牽制,在眾說紛紜中找到自己的聲音,而非人云亦云、對所有事情都失去了知覺。
然而,我們從何發覺自己的感覺與聲音呢?「在黑暗中書寫」提醒我們,要將自己拋擲在孤寂的氛圍中,強迫自己開展所有的感官,深刻的體驗週遭的細微變化,而「教師即陌生人」更直指教師必須以新鮮的眼光,將教室裡習以為常的種種視為陌生事務,進而重新認識與體會,從而發覺「理所當然」背後隱藏的「差異」。
某種程度上,「在黑暗中書寫」與「教師即陌生人」提供的訊息,在期望人們能跳脫舒適安逸的生活,因為唯有將自己擺放在陌生的情境裡,才能開啟重新學習的契機。這恰巧是阿賊閱讀「黑暗精靈」與「貓戰士」套書的心得之一──逃脫舒適生活的想望,同時也是一種另類的「逆襲」的概念。
其實,阿賊提到的「貓戰士」讓巫婆和Apple聯想到前不久如果兒童劇團在龍潭上演的名作「狗狗Lucky歷險記」,離開主人安全庇護的狗兒如何在險峻的流浪生活中走盪?在書與戲劇中的情境中,未曾離開安逸生活的我們彷彿也能產生同感,然而,身歷其境又如何?來一場華麗的逃脫又如何呢?我們是否經得起考驗?
嚴凱泰嘗試在逆境中崛起,從無到有自創新品牌「納智捷」,柯沛寧沒有倚靠富裕的背景,自為尼泊爾的孩子建校的過程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當老師。當人們習以為常,活在某種特定的價值體系中時,便容易以「理所當然」來取代「是否還有其他可能」的想法,無從發現自己的盲點,久而久之人的感官知覺能力逐漸弱化,慢慢的失去反省與創造的動機。
因此,在課程與教學領域中,專家學者邀請教師們un/home、un/skinning、dis/position,以一個陌生人的觀點重新檢視自己所處的教育環境,幫助自己看見原來看不見的事物,從而開展新的理解。
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該經歷這樣的過程,將自己投擲於陌生的環境生,用原始的本能去感受與體會,以精練自己的感官能力,培養敏銳而可用的直覺。然後你會看見世界加諸於己身的框架,從而萌生突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