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宿舍舉行十一月份歡迎會。 筆者剛搬來不久,考量往後和宿舍管理者各方面有不少接觸的機會,猶豫了一陣子還是參加了。
會上不少本地名物料理,也發現原來在當地唸書的台灣學生其實不算少。大家幾乎都是以自己的研究與學習專門為談論的重點,不是住民的外客也不少,陳老師的學生很意外的也來了。之前認識的台灣學生也以「舊」住民的身份現身,他抱怨著目前研究室的額外工作很重,所以語言上的學習被耽擱,我說每天抽一個小時專門念語言,其他的時間作研究應該不會讓自己落後進度太多,雖然花在語言上的時間是比一小時多,但是畢竟研究室不同,筆者在的地方自由度異常的高,研究室的教授重視的是個人研究自由與成果,而不是研究工作的轉嫁,孰優孰劣也難定論,不過懶散慣了的桜吹雪,在自己所屬的研究室裡感到如魚得水是真的。研究室的管理上,或許也是資深教授和年輕學者對於後學示範上根本不同的潛在課程。
歡迎會上各國同學有不少表演,打太極到唱歌跳舞,好不熱鬧。大家總希望在此異域溫存故國的文化。歡迎會是「立食」餐會,所以大家都是站著四處走動用餐聊天,筆者再一次發現自己對於這樣的場合,也就是四處和不認識的人打招呼寒暄這樣的事情很不擅長,裝熟或是學客套真的讓我頗有耍笨的感覺,總是覺得或許如果不是這場合,根本不會想交談的感覺。後來想想,這應該是自己個性的問題,也或者是這幾年在外唸書獨居的後遺症,因為習慣到哪也是一個人或盡量什麼事都自己動手,日子久了往往忘記和他人相處與合作,別人看來或許有點孤僻或者不友善,即使本人沒這樣的意思。我和研究室的同學處的還算不錯,只是單純對於這樣的場合感到力不從心,刻意攀談聊天等等的,覺得很累人。群性不夠是自己的缺點,也可能下意識不想去修正的故意。
後來先回寢室,人多反而想靜一靜。昨晚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不喜歡和人太深的接觸是不是一件好事。還是維持表面的淡淡客套會較自在些,後來有了一個結論,還是得看人事時地物的搭配,也就是單純感覺和氣氛的問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