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人喜歡講條件。這代表某種斡旋與門檻的社會機制,同時也是一種世俗的交換(social exchange)。從孩提到黃髮,都在條件滿足與未達標準之間做掙扎,盡力地滿足各種人為或非人為的條件,然後進到各種社群或自成組織。條件總是林林總總,不管是見諸法令規定還是社會常識;比如考照要年滿十八、找工作最好先讀完大學、結婚前先有工作、養育子女要衡量家裡經濟、升官晉爵看學經歷也憑機遇。每個人的發展都是許多條件參數互相影響下的不同故事,說是唯一卻也並非絕對。
可以說只要有人存在之處,條件論似乎便無法避免。連在感情的領域中,條件論似乎也左右未婚男女最後的抉擇。這或許不是「向左走向右走」這麼簡單,怎麼走才是正確的?什麼對象才是天命?後悔的事情不堪再來也敬謝不敏。有人打死不退,始終相信真愛。有人三句不離本行,總把麵包擺第一,而所謂的「心有靈犀」卻比麵包屑上的芝麻還小粒。感情的條件論說是理性,其實也有許多無釐頭的人性夾雜在內。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似是而非的感情條件論或者另類流言蜚語:
「宅男胖妹我們可以當朋友,長的醜不是你的錯,以後我們可以再聯絡。建議你看本『蛋O質女孩』或電影『朱X紀公園』。」
「沒工作要娶我喔?沒關係,我可以『等』你,去社會練過再來吧!」
「男方家中太窮,嫁過去鐵定長女若母嫂代母職,背著年幼弟妹還得苦守寒窯一邊還錢。」
「男的年齡太大女方太小,當是演『紐約的秋天』?收古董也要看年份呀!」
「人家說娶某大姊勝坐金交椅,不過小心婚後被當兒子一樣管教。」
「家中姊姊太多,小姑好可怕,公婆會吃人,我們搬出去住嘛~」
「公子哥放浪不羈,嫁過去鐵定當望海的阿信;嬌嬌富家女,腳不能走手不能提的,難道想學古代馬夫入贅當大將軍?」
「留洋去拿個PH.D,夫婦走路不可並肩,五年內要當大學校長,否則我這北大校花不給娶!」
「我喜歡妳,但是不能愛妳。妳長得太漂亮,個性太糟糕。不過地下夫人要不要考慮?妳說這叫包養?這樣講太難聽了,我是恨不相逢未嫁時…..」
「男的是醫生兼火山孝子,女的冰山美女又是選美佳麗。過了十載同窗才來電,是不是撿剩沒得挑?還是回首那人恰在燈火闌珊?『向左走向右走』好像不是這樣演的…..」
「妳這女孩條件還不差,現在雖不在身邊,那麼預約一下三年未來。之後再看看,這段期間讓我『考慮考慮』。」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感情條件論,也就有多少自以為是的「真實」。或許舉例過於誇張,諧謔有餘,不盡中肯。然而還真有人認為這些似是而非的價值觀是不可動搖的禹鼎秦鏡。難道沒有條件的感情就不食人間煙火?該被加上防腐劑供起來當標本?筆者也非清高到說自己對感情沒有條件,然而當我面對許多把條件看的比感情還重的人們,我很懷疑是否條件對了,對象是誰都無所謂了?這和受多少年國民教育沒有關係,也和社經文化不利沒有關係,很單純認為自己想要 Winner takes all(贏者通吃)。條件越多,代表自己越不想冒險,認為自己不用花任何心力幸福就會掉到手上。世上的道理都是一樣,感情也是如此。既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自然沒有不用經歷困難而獲致的感情果實。過多的條件,也只能在歲月流逝中慢慢削價拋售。或者學學仲尼待價而沽吧?然而藏在名山石櫃裡的未必是把古琴或者史書。即使是塊和氏璧,也得有人哭出血淚才能琢磨成玉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