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筆者還是五福國中的國三生時,當時教育部長是毛高文先生。我們一聽到有可能要實施十二年國教,大家都很興奮。因為或許這措施可以讓當時已經烤焦的我們暫時從聯考的桎梏中解脫,但是隨即卻又擔心學區不在明星高中附近怎辦呢?我們雖然學力中等,但是也想穿○中○女的制服呀!筆者也不例外經過這個時期。
當然這政策後來胎死腹中,筆者還是硬著頭皮經過聯考的洗禮。為何十二年國教常常只被拿來搖旗吶喊而已?因為這政策牽涉到整個國家資本門、經常門甚至社會文化脈絡與意識型態的問題。簡單說,錢從哪來?國家要補助多少?老師學生的比例是否正常?高中學區怎麼畫?明星高中要何去何從?以家長與校長為首的利益團體堅持要那塊Lion share,要怎擺平?當時的教育部忙得焦頭爛額,最後無疾而終。時序輪轉,隔沒幾年只要台灣又有選舉大拜拜,政策牛肉裡只要和教育有關的,這議題就會再被炒冷飯般炒個一回。有人在講,為何九年國教這麼容易,十二年國教卻往往只能被政客拿來口沫橫飛一番?隨即成了教育所碩博班學生論文筆下的陳腔濫調,放在堆滿灰塵的書櫃裡,連書蠹都不想沾邊?
我們不能期待十二年國教像九年義務教育一樣,在戒嚴時期政府一聲令下全國照辦。政治面與台灣社經的發展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台灣的中等教育階段以高級中學為主,技職體系慢慢已經成了陪襯,也可以說被科大及技術學院所取代。表面上升格至高等教育的層次,實際上問題卻留到高等教育去發酵。而即使沒有十二年國教,在家長心目中,高中教育也早就是義務教育的一環,他們「義務」要供給子女就讀的教育成本。台灣中等教育即使實施十二年國教,在延緩分流以及多元入學的政策底下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就算高中的學雜費減免,轉嫁的稅率由父母負擔,畢竟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而最令人擔心的,在大學的錄取率逐年升高的同時,將來高學歷和失業率必定高度相關,而付出這社會成本的,還是在這些從小被試驗大的「羔羊」身上。
那十二年國教到底需不需要?筆者認為有需要,但不是目前政策掮客所講的規劃。大家都只想到往後延長,卻鮮少政治人物或教育學者提到往前延伸。其實,該納入義務教育的,在筆者看來是我們的幼兒教育。學齡前的幼兒教育一向不被政府重視。學校多半是私人興學,且品質良莠不齊。雖然都必須經過政府立案備查,卻沒有足夠的資源與師資來充分發展。基礎教育成功,往後的教育才能順利接軌。目前的幼兒教育被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所扭曲,而幼兒教育師資的質與量卻一直不見提升。政府與教育機關不在這方面作補強,卻只在中等教育的後半期,這個本已獲得高度重視的大學前教育上浪費公帑資源,每逢選舉就消費那立意良善的理念,令人不禁扼腕三歎。目前台灣因為教育水平偏高,而高受教年限的未婚男女邁入家庭者逐年減少,形成少子化的社會結構。若不論其衝擊到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師生比及資源分配的問題,其實少子化對發展幼兒教育是有利的,政府能在更經濟的原則下提供量精質優的教育配套,包括師資培育、軟硬體發展及校園規劃。這部分入學的學雜費減免,對於社會固定成本下的衝擊,也比較不像高中教育全民化一樣驚人。事實上此段教育和初等及中等教育前期做接軌也未必得以十二年國教名之。由幼兒發展心理學做考量的話,十年或十一年都可以商榷並做出有利的資源配置與人力訴求。
我們應該深思,把義務教育延長到高中,是不是教育品質會更好,學生水準是不是會真的比較高?他們出社會後可以更順利地規劃他們的生涯發展?在中等教育階段執教的老師會高興地發現學生更好教?師資競爭的市場是否會更加健全?我想大家心裡都有底。有些政策基本上是在錦上添花的假設下進行,而偏偏需要雪中送炭的,卻還是被功利的政策牛肉所淹沒。
政治人物所講的十二年義務教育沒辦法解決目前台灣的教育問題,充其量只是選舉「安慰劑」。筆者並不樂觀,這樣的臨時起意,或許依舊是週期性的選舉效應下,點綴新聞版面的產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