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College Teaching科目裡不少理論和青少年至成人的學習態度、生涯規劃與精神年齡有關,所以對「年齡」的議題感到一些興趣。
一個人的精神年齡或心靈年齡常和成熟度被認為是一體兩面。坦白說這是見仁見智的看法。常以為一個人比較內斂或者不多話,沒有唐突的舉動或不切實際的想法就是成熟的表現,心智年齡應該比較高。其實不然,有些很世故的人在狡猾之餘很難被冠上成熟的冠冕,頂多是利己主義的滑頭而已。反倒是,看似阿甘型的人,大智未必若愚,卻往往在緊要關頭可以讓人依賴。大人物外表講起話通常都堂而皇之的,心裡存著與人鬥到底的心態,感覺跟升學時期的學生一樣,這樣的「大人」也不遑多讓,不管在社會的頭銜是如何傲人,「向日葵」班裡總會有他們的名字。
成熟定義很抽象,吃苦與堅持,情境轉換的適應性,甚至夢想與理想的堅持,也被某些人認為是成熟的附帶特質,百科全書式的定義其實就代表成熟本身沒有基準可言。個人經驗,追求個人成熟的同時往往必須忍耐自身的不成熟或者同化甚至被同化,這倒是普遍被支持的看法。許多人經歷很多際遇,卻仍然一副初生之犢的莽撞行徑,代表過去的經驗沒有被反省內化至面對未來情境的圓熟。有的內化反省後再也沒有年輕人的熱情,世故之後要被認為成熟,或許也有他的道理。人圓熟了,常說世上沒有新鮮事,感覺似乎也很空虛。
底下有個網站,這應該是非正式的評斷,可供參考
http://hk.geocities.com/ringo_rainbow/age.htm
我自己還是以為精神年齡與成熟度是應該分開看。許多政治人物的精神年齡感覺都很高,「decision maker」可以說成「decider」的也有。自己的定義是在危機與急迫情境下,或者弔詭兩難的糾葛中,個人當下反應的效率與處理事情的態度,可以當成是成熟度的指標吧!
上面的測驗,台長是29。竊以為不準。一直以為自己是20~25左右。曾有女性朋友說心靈與肉體停留在17或18歲是最美的,不過當你意識到自己不再屬於他們的族群那一刻起,就再也不可能是adolescence了。我認為,人可以依情境調整成熟度,所以基本上「成熟」本身就是一種環境的對應吧!或者忍耐自身的幼稚,取得某種平衡的內在機制,差可以名之為「成熟」。不過,表現成熟的同時,未熟的一面似乎總在暗處窺視著一切,或許人的心靈就是有這樣的功能吧!
圖片提供:播磨居士,地點: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