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一件事最快的方式就是每天去碰,週期性且規律地不斷運作。然後,成為習慣。好像就叫「精熟學習」吧?
要讓寫報告成為習慣。大概得犧牲無數的細胞與忍受某種情緒的反撲反覆去浸淫文獻的煉獄與抽取自身薄弱的立論基礎。然後在某種「程度」的學術道德下,想辦法「增肥」自己的想法,偶爾選擇性地使用前人研究的例子支持。實際運作時,在技巧至上的政策下,關係子句多用,名詞子句少用,不要省略連接詞。美國的學術論著不成文地規定不能用縮寫,且服膺APA的Double Space 對寫報告者更是一大福音。試想,兩倍行高哩!時間花下去,十幾頁的篇幅就有了。一開始的想法就是這麼單純,不過量產下的報告如果得不到教授的認同,也只是一堆花了時間與心力的失敗之作。剛開始,嘗試錯誤下的報告就是這樣出來的。
如果,所有事情都能抽取某些因素,那筆者在美的第一學期就是「報告」、「文獻」、「台灣」。多半時間除了閱讀,就是練習寫作報告。上課時間跟上述兩者相比還是少很多。每次週三結束,下週的口頭講稿,期刊的review就開始重複輪迴一次。然後再加上中長期的學期報告,還有至今還不知道要怎麼考的期末考,都壓迫著目前剩一個月學期結束的校園生活。前陣子,海哥認為在大學時代有「報告製造機」渾號的我,應該也可以應付自如。其實這期間也得經歷不少像麵條在油鍋裡炸個幾十回的過程。每次看到自己辛苦寫的報告在寫作中心的tutor零碎修改下,總覺得自己托福是不是考假的。不過漸漸瞭解他們的習慣用語與學術用語後,又有點喜悅自己好像從無知慢慢又進步一點。
總之,就像某個老師說的:reading,writing,correcting......反覆操作三步驟,應該可以慢慢找回報告製造機的手感。唉~以前一直改別人的作文,現在我的報告一直要找學校的tutor修,語言優勢不再,連執教的夫子都得變成學問僧,渴求語言文化上的同化與移植。
文章定位: